高职院校融合型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4 16:22赵强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摘要]文章阐述了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如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产学合作机制尚未健全;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不足。文章最后指出高职院校应从产教融合、学用融合、师生融合、专博融合、校际融合五方面构建融合型创业教育体系,着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融合型

[作者简介]赵强(1975- ),男,安徽池州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讲师。(江苏 苏州 2151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融合型创业实践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JSJG54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070-04

一、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

创业教育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创业促就业”也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流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实现就业型人才培养转向创业型人才培养。

目前,学界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概论界定。从狭义上讲,创业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创办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他们实现成功创业。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除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生活、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创业教育,即以创业实践的方法、形式、思维、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创业政策为主要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实践,并提供思维和方法政策的支持,最终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实现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提升其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1.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在宏观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还处在认识与实践的初始阶段,内外环境使其不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没有与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结合起来,其理论、实训与实践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中观层面,部分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尚未厘清,创业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不够,创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不尽完善。在微观层面,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认知存在偏差,课程融合性不够,师资队伍综合性不强,教学方式创新性不够,实践活动丰富性不强,外部环境有效性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创业教育的生态学效应。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联动、协同推进。高职院校要努力寻求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寻求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兄弟院校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从而实现政、校、企的互联互通,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创业教育效果。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创业政策的直接制定者,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参与区域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高职院校通过产学研与企业合作,校企之间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优势互补、互通有无。高职院校各部门、各平台的资源整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构建“五位一体”融合型创业教育体系是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效性不足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创业教育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2.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第一,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功的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地方政府在小企业发展、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第二,经费支持相对有限。地方政府、社会机构、投资机构等虽然为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了政府支持和融资服务,但办理手续十分烦琐。从高职院校来看,很少有校友或企业家设立专项创业基金来支持大学生的初创项目,而大部分高校创业大赛的资金支持也相对有限,以致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指导服务专业性不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都设立了创业指导中心,由大学教师和企业导师为创业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如融资、经营管理、市场调研、法律咨询等,但大学教师和企业导师提供的各项服务专业性不强,难以取得明显的实际成效。

第四,保障体系的管理服务缺乏经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建设了一批众创空间,以低于市场的租用价格为入驻的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同时,也提供一些设备支持,但因缺乏管理经验,创业项目孵化周期较短,孵化成功的难度很大。由于创业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我国创业成功率还不到3%。

3.产学合作机制尚未健全。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需要与企业进行通力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现有的产学合作机制从经费、师资、技术三个方面均不能对初创企业形成有效的支持。部分高职院校虽然与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但合作机制并不完善。部分大學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投资机构等多方交流平台业已搭建,但基本都是自发的,尚未形成良性循环。高职院校与社会机构应多组织各类活动,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寻找商机和进行融资。

4.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的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不足。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家精神,提升其开拓性和进取性,从而促使创业成为一项事业,创新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要回归社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企业家”,更要关注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还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社会价值尚未得以充分体现。

创业教育还需要关注贫困社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创业实践并给予支持和指导。高职院校应为弱势群体创业的企业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专门管理和有效支持。此外,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还应关注弱势群体的创业质量、增加创业的数量及延长其创业企业的寿命。

三、高職院校构建融合型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

高职院校应从促进创业实践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产教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学用融合)、教师创业与学生创业的融合(师生融合)、创业素质培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合(专博融合)、本校创业教育与周边高校创业教育的衔接融合(校际融合)五个方面构建融合型创业教育体系,如下图所示。

1.产教融合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实现“产教”融合,需要高职院校从两个方面付诸努力:一是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众多大学生创业项目之所以失败,症结不是创业者缺乏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而是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品后续研发方面经验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往往伴随着技术革新的前沿与政策优惠,技术与政策的双重优势能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供有效的创业扶持。

高职院校要秉承“为产业办教育”的办学宗旨,围绕“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政校行企共建、协同育人共赢”的多元合作长效机制,并在办学体制机制上实现“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合力推进整体的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应针对领域高度专业化、地区人才需求最为紧缺的重点领域“小而精”地设置专业,以实现学院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之间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还可以联合相关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和协调开展校企合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产教互动双赢,从而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同时,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元化、“一体四翼”的校企合作交流模式。所谓“一体”指的是“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企业文化融入、企业资源融入、企业标准融入、企业课程融入、企业培养融入;“四翼”指的是“多方联动、引企入校、绩效驱动、文化交融”。创业教育平台要在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引领创业教育的产教式融合。

2.学用融合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要坚持“学用结合”原则,构建“能力导向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行“专业+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根据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体系内,通过专业嵌入方式增设创新创业类教学模块;二是通过跨专业联合突破专业边界,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涵盖的专业技能、管理知识、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环境认知等知识领域,实施跨模块、跨专业学习或者横向联合培养;三是通过专业型创业实践活动改进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以项目为驱动,在真实的企业项目中开展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高职院校要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扣融合型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并结合专业特色建成一批创新创业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中明确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具体衔接方式,从而促进学用结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还要实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弹性学分制,制定出台关于学生创业休学、创业资助、创业指导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鼓励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引领,立足专业优势,通过模块化选课、项目式教学、订单式创业来实现学用融合的创业型专业教育。总之,高职院校应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师生融合的创业教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任创业教师具有数量较少、学历较高、职称偏低等特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以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为主,且多采取临时客串讲座的授课形式。校内兼职教师多缺乏实践经验,而拥有实战经验的外聘教师资源稀缺,且聘用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对学生的创业进行全程化跟踪指导。在创业教育中实施“师生融合”,主要是通过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和专业教师在岗创业,通过创业实践加强实践经验积累,这不仅可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创业,也可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或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最终形成专业化、专家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还应出台鼓励教师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在校教师、学生“当老板”,将所学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项目,并对教师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如教师借助学用融合的创业教育机制,在二级学院或系部以创业工作室、实训室形式承接企业真实项目,从而指导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践中培养专业技能与创业素质。

4.专博融合的创业教育。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融入高职院校的整个教学体系,学校往往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或者以提升创业成功率及毕业生就业率为导向开设相关课程,未能关注创业者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方面,这是创业教育的着力点。创业素质培育不仅要纳入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指导过程,更要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体系,通过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合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创业素质教育,借助学生日常管理与特色品牌活动建设,实施融合型学习、融合型生活、融合型实践的素质教育模式,并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借助心理素质拓展基地、宿舍社区生活基地、学生活动基地等“三大基地”为载体,共同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心”项目建设向纵深化发展。

5.校际融合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应通过校际联盟的形式搭建创业教育平台,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也可以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和体制机制,从而在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团队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求索,2015(2).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黄扬杰,黄蕾蕾,李立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能力:内涵、特征与提升机制[J].教育研究,2017(2).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