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35塔式”社团群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14 11:47张佳颜正英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塔式社团人才

张佳 颜正英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提出构建“135塔式”社团群,以良性循环运作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发挥孵化站的作用为保障,实现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实现理论传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真正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开创能力和团队精神,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135塔式”社团群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佳(1985- ),女,江苏兴化人,无锡开放大学,讲师,硕士。(江苏 无锡 214011)颜正英(1982-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讲师。(江苏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依托1+1+1社团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LX069,课题主持人:张佳)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7-0068-05

深化产业结构改革、加大产业创新支持力度、研究并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社会经济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保持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我国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力保证。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发展的生力军,深化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

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面已达到82%,证明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从教育实践来看,我国部分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现状,即注重对创新创业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在创业实践方面存在投入时间少、经费不足、领域狭窄等问题,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养成。本文立足于社团群研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以深入开展相关教育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开创能力和团队精神。

一、以社团群建设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经济全球化、生产生活科技化、城镇一体化、信息技术普及化共同构成了当今的时代背景,一些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等新理念。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由“多维”转向“专注”的过渡期,也是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的过渡期,是个体生存技能养成、价值取向定型的关键期,大学阶段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及工作走向,大学生不但要为自身发展负责,也要肩负起社会发展的使命。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由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由模仿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兴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及意志,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满足个体发展的要求,也适应时代潮流,符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二)组建社团群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需要课堂专业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由此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衔接。大学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缺乏实施规模性创新创业的平台,学生社团组织成为学生实践的重要载体,社团群应以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导向,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起到有效作用。

高校社团群的组建是开辟学生第二课堂育人的有效手段。客观上讲,以专业社团为依托,建立良性运转的社团群育人模式,通过社团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进而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学习全过程,能够满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有着积极作用。第一,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实践的主要平台,搭建以创新创业为目的的社团群,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辐射效应塑造创新创业的核心校园文化,能够形成广泛的覆盖面,在学生中产生影响力;第二,社团群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激发个体的内在素质和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三,在科技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利用科技创业的可能性增加,通过社团群的平台进行广泛的交流,可以传播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分享经验,有效鼓舞准创业学生。

(三)社团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势

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和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不断凸显的当下,我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号召将创新创业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培养学生“学研创合一”的创新创业意识。意识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社团群充分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价值取向和择业方向,遵循教师指导、独立策划、自主活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社团群采用分类管理策略,在细化专业类、创新类、创业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团细分为不同专业、技术创新与概念创新、大众创业或小组创业等具体组别,各小组交叉或者单独开展实践活动,最终形成专属的理论学习、实战式的成果训练和市场化的成果运用等运作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传承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结合、理念技术创新与创业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成为拥有扎實专业知识、创新思维理念以及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不仅体现在精神意识方面,更是能力的提升。社团群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创新专业技能。可以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以专业为基础,借助专业社团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形成“一专”(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

“一专”是基础,“多能”是目标。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时代环境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尤其是创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微平台、自媒体等的普及不仅重构了经济发展理念,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创业门槛,实现了大众创业普及化,不过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创新尤为重要。社团群可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相当于为学生提供创业前的“预演”机会。通过社团实践能够验证创新创业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在教师指导、比赛竞争中还能够不断完善方案设计,提升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自主创业进行有效的前期积累。

二、“135塔式”社团群模式

(一)“135塔式”社团群的内涵

大学教育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大学阶段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价值观不稳定、考虑问题的全局性不够、经验缺乏以及资金不足等限制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在探索通过社团群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提出搭建“135塔式”社团群的构想。搭建“135塔式”社团群,旨在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加入社团组织,鼓励50%的学生加入相关专业社团,提升专业素养,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鼓励30%的学生加入创新类社团,以学校为依托,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鼓励10%的学生加入创业类社团,由学校或者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对学生创业计划中可实施的方案提供支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三类社团相互交叉,互为辅助。

与当前高校以兴趣为纽带组建的社团不同的是,“135塔式”社团群以增强专业知识为前提,以创新创业实践为手段,推动学生由“兴趣选择”向“创新创业”人才发展。“135塔式”社团群的搭建以专业社团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创新社团与专业社团交叉,既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時又可以依托学生所学专业展开创新实践,是对专业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在专业基础上的创新;创业社团同时与专业社团、创新社团交叉,是融合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创业实践。专业社团是“一体”,创新创业是“两翼”。由此,“135塔式”社团群将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进行整合,既是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创业,又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断夯实专业知识,三者并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二)“135塔式”社团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运作方式

“135塔式”社团群将社团划分为专业型社团、创新型社团和创业型社团三类。专业型社团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技能,是基础性社团;创新型社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介于专业型社团和创业型社团之间的过渡性社团,也可谓介于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创业型社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是社团群构建的最终目标。

1.“135塔式”社团群运作体系建设。“135塔式”社团群须以学校为依托,以专业为支撑,以个人为单位,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梯级社团运作机制。社团群要从三个维度建构运作模式:第一,专业型社团组织模式。以学生为单位展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SWOT分析,并结合个体的兴趣、专业、择业方向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将整体素质相近的学生整合为基础社团并开展活动。第二,创新型社团组织模式。创新型社团以专业社团为基础,展开多个专业社团之间的交叉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多社团之间的联合活动,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三,创业型社团组织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学校联合企业创办大众创业孵化站,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开展创业实践,力求实现教师指导、活动推进、社会需要的良性实践模式。如此,三种不同类型社团构成立体社团群,以专业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业为目的,理论学习结合具体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35塔式”社团群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时代发展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既需要实践,也需要理论依据,要做到“两条腿走路”。高校培养人才,一方面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要以实践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由传统单向知识传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同时,创新课堂设置,既要有以传统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也要有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教学,甚至可以采取相近专业共同上课、翻转课堂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

第一,实现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135塔式”社团群在具体运作中,鼓励50%的学生参加专业社团、30%的学生参加创新社团、10%的学生参加创业社团学习锻炼;鼓励社团开展“社课”,如机器人体验课;鼓励社团开展“沙龙”,如程序员爱好者交流、与电商面对面;鼓励社团开展“竞技”,如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社团开展上述活动可纳入学校考核,同时,配合教学及学业管理,“社课”“沙龙”“竞技”实践成绩可纳入学分体系,学生参与上述活动及获奖可抵扣选修学分。学校在考核评价时需关注过程和整体效果的实现,做到课程考核、学科交叉互学、创新创业训练三者有机结合,创新课程设置与特色社团活动相互融合,促进实现个性化、一专多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第二,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新型经济社会消解了传统一元化生产经营理念,在知识资本的驱动下,形成了多元技术共同服务于某一产业的时代格局。因此,创新创业不仅需要以较强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还需要以广博的知识为支撑,形成多元化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满足创新创业要求。“135塔式”社团群通过不同专业之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讨论,促进了多专业学生的合作及共同创新,在此基础上可以融合多专业优势,形成合力,增强创新创业的可行性,适应新型产业由单一走向多元融合的科技创业的要求,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由“一专”向“多能”发展,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考虑个体实际,也要考量社会发展需求,高校人才培养需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基于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理论知识为主,创新创业实践占比较小;理论教学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创新创业课程不足。因此,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需分门别类开设选修课(如下表所示)强化课程改革创新,形成多样化模块课程组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同时,设计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创新创业活动,充分利用“135塔式”社团群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既可以是校内自主实践,也可以是校企合作实践。学生可以申请社团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进行创业实践尝试,也可以由校方联系,以社团方式与企业开展共创项目。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良性循环运作机制

要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常态化,就必须辅之以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搭建“135塔式”社团群需要建立四个方面的保障机制:第一,指导机制。大学生在知识储备、社会经验以及心智发育等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实现学校与院系、学校与企业、院系与企业之间的长效联动,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理论教学优势以及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优势,聘请企业家作为社团顾问,建立“135塔式”社团群导师人才库,实现学生与导师、学生与企业、学生与专家之间的常态联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能够把握市场需求,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第二,激励机制。囿于年龄和所处环境因素,较多大学生对就业、创业认识不足,搭建“135塔式”社团群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社团实践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建立健全社团群学分转换制度及管理办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奖励与淘汰制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社团运行机制。社团运行机制分为三个维度,即社团制度、社团管理和资金管理。社团运行由学校老师负责指导,由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应设立专项资金为产学研活动提供支持。同时,学校还应从制度和政策層面扶持指导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项目,保障社团群的有效运行。第四,跟踪机制。基于社团群成功创业并进入社会实操的可作为经验,及时跟进,总结推广,扩大宣传,带动或指导在校生学习借鉴,使社团群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形成良性循环。

(二)有效发挥孵化站的作用

1.搭建社团群创新创业孵化站。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135塔式”社团群为依托,打造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以贯之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站,为培养人才搭建平台。校内社团群以创新创业演练为主,人才孵化站则以实践为主。当前科技对企业发展的助推力不断增强,企业处于人才需求高峰阶段,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站可以由学校及拥有科技含量、自主产权的小型企业共同打造,学校为孵化站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场所支持,获得学校科技和人才助力,以此实现互利共赢。“135塔式”社团群以社团为单位进入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站,在社团成员创新创业演练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设计创业方案并小规模实施,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2.助推社团群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孵化站以校企合作模式展开,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发展机遇。“135塔式”社团群可依据专业课程、延展课程、领域课程、实作课程、衔接课程和创业课程,在社团群内开展“创造思维训练—元创意发散思维—专业领域创新—创意专题实操—创新与创业并举—经验总结”等循环思维训练,在理论学习、社团活动、企业实践基础上进行项目人才孵化,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此外,人才孵化要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发挥并利用地方政府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优势,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帮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135塔式”社团群运作模式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常态化,切实将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Z].2015-05-13.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教办〔2010〕3 号)[Z].2010-05-

13.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Z].2017-12-19.

[4]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

[5]陈骏.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N].光明日报,2016-

04-13.

[6]戴涵莘.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8).

[7]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 2015(3).

猜你喜欢
塔式社团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风格浅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风格浅析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毛遂自荐
社团少年
3种聚光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分析比较
附着式塔式起重机安全使用稳定性分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