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宝菊
动态系统理论在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動态系统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多个领域,且与语言学紧密联系起来。本文着重探讨该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从该理论的相互关联性、动态性、互适应性和非线性等四个方面出发,分析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及表现,旨在揭示二语教学这一动态系统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变化,以及各子系统及因子间的相互关联性,为二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及建议,为二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引言
二语教学,特别是英语的二语教学在中国早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萍,2016)。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在二语教学方法上的研究成果丰硕,譬如说听说法、交际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等,为二语教学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支撑及方法指导。尽管如此,国内二语教学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教与学之间的不协调等等。动态系统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为二语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动态系统理论,即DST(Dynamic Systems Theory),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西方被应用与语言学的研究,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动态、浑沌、复杂的系统,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适应性、不可预测的过程(王涛,2014)。本文将其四大特性,即相互关联性、动态性、互适应性和非线性,与二语教学相融合,将二语教学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从整体上去分析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动态变化以及相互适应等现象。
2 相关研究回顾
虽然动态系统理论在语言学领域中的应用不足30年,但近年来已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语言中的运用频率也随之大幅增加。张婷(2016)通过使用中文检索式: ( 第二语言 + 二语 + 外语 + 英语) * ( 习得) * ( 动态系统),检索得到发表在国内10种外语学术期刊上的 19 篇相关论文。其结论显示相关研究者着眼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尝试对二语习得的个体差异、内外部因素、学习者语言以及教学等二语习得重点问题做出更加系统科学的解释。在其检索到的外文期刊中,已经有研究者将动态系统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如D?rnyei分析了二语课堂动态系统中典型的学习者类型模式。
吴敏,王健(2013)在前人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互动课堂二语习得流程图,将二语课堂的互动流程图分为外环、中环和内环,对大学英语课堂互动过程进行分析和诠释。D?rnyei(2015)指出动态系统理论最大的贡献便是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即将动态变化而非稳定不变作为研究的标准。不难看出,已经有不少学者在理论探讨上有了卓越成就,特别是从动态视角下对动机研究的成果丰硕,但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没有被涉及到。
3 动态系统理论介绍
动态系统理论又被称为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 System Theory, CST)、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协同理论(Synergetic Theory)或者自组织系统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崔刚等,2016)。动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动态性与完全相关性、复杂性、非线性、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及系统的自组织性。
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且系统未来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现在的情形(Larsen-Freeman&Cameron,2012)。也就是说,系统是动态的且对其初始状态具有敏感性。简言之,一个系统在初始时的微小变化都有可能对该系统的后期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种效应又被描述为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现象。和这一核心思想相关的是非线性思想,即对系统初始干扰的大小与其所产生的长期性影响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王涛,2014)。动态系统内的子系统或者其构成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任何要素都不能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崔刚等,2016)。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必定会使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适应,因此系统是复杂的。其完全关联性和互适应会导致一个系统向另一个系统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被称为自组织性。可以看出,动态系统理论的五大核心思想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系统
如上图所示,箭头所示表示动态系统的动态性和完全相关性与其复杂性和自组织性联系甚密,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与非线性关系密切。但并不意味着前者对后者的决定作用,前者只是影响了后者。动态系统理论反对简单的单因果关系,因此上述五大特性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差别仅仅在于不同特性之间联系的紧密度。
4 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教学
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相互关联性、动态性、互适应性和非线性。近年来,中国的二语教学水平有着飞速的发展与进步,其教学形式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本论文主要探讨动态系统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了人和社会组织在所有层次和结构上的联系,从个人的思维到语言学习的社会政治环境,从每时每刻发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甚至对课堂活动有影响的各种系统等,所有涉及到的这些因子都存在联系(Larsen-Freeman,2012)。课堂教学包含多项因子,如学生、教师、教材、教具等。在课堂教学这个动态系统中,所有因子互相关联,并不意味着其存在着一致的关联性。如,当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超过该学生个人对该学科的抵触时,则良好的课堂氛围与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较大的关联。也正是由于所有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不一样且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因此便会产生“吸引子状态”。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仅仅从课堂教学这一系统中的一个因子来看,比如说语言,动态系统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一些语言学家对“石化”现象的认同。也就是说,语言学习出现“石化”现象并不意味着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再无可能突破瓶颈,走向更高的发展。与此相反,该理论认为“石化”现象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稳定期,即处于动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凹形区域内,这也意味着语言学习脱离现有状态向前发展需要其他更大的干扰和冲击。语言本身是动态变化的,在课堂教学这一系统中,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更是多样。
系统的互适应性,是其自组织性发生的前提,而一个系统内部之所以存在互适应,是因为系统本身是动态变化的,且各个因子都是相互关联的。互适应性被定义为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系统的变化(Larsen-Freeman,2012)。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大系统,教师与学生各为课堂教学中的子系统,这两者之间的互适应性表现最为明显。比如,当某一门科目刚换了新的老师时,不仅需要学生去适应新老师,包括其教学风格,性格等,也需要老师主动适应学生,通过对学生的不断了解而适当调整教学方案。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其变化又是非线性的。动态系统理论试图超越简约论理念,研究真实、充满变异性的二语发展(王涛,2014)。线性关系可以用y=kx来表示,k表示一个常数,即y会随着x的变化而发生相同幅度的增加或减小。与此相反,非线性关系表示某些小变化会产生大影响,而大变化却有可能被系统所吸收而不产生影响(王涛,2014)。如颇具代表性的“蝴蝶效应”和“沙堆效应”皆可说明非线性的思想。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非线性动态变化。老师应该认识到自身不经意的行为也可能对学生产生超出预期的影响,因此更注重教学中的细节。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学习策略,端正心态,学会自主学习。
5 结论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现状依然是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质量提高的紧迫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适应,其发展变化具有动态性和非线性特征。动态视角下的理论教学,不再以老师或者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习为中心,所有因子的互动关联都是围绕学习而生。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动态系统,就可以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对影响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因素及其复杂动态的过程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