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千年遥望

2018-05-14 08:54刘孝斌
创新 2018年4期
关键词:荀子

刘孝斌

[摘 要] 站在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遥望千年之前的荀子,依然可以发现荀子经济思想的光芒。将荀子的欲望论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人本经济学。从荀子的经济思想出发,对三个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阐述了荀子经济思想因何而伟大。

[关键词] 荀子; 欲望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F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18)04-0008-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荀子与这个“新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换言之,该如何去理解荀子经济思想在“新时代”的研究价值?用当代人的标准去评判古代经济思想,难免会在时空权重上发生分歧,或厚古薄今,或今非昔比。胡寄窗先生力主“昔人思想今世化”,其本意在于用今人的眼光从古人经济思想中发掘于今世有启示的内容。推而论之,“新时代”又能从荀子的经济思想中得到哪些启示?荀子的经济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很多内容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了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其实质是对分配制度进行探索,荀子在两千年之前就已经关注过分配制度,其在《富国篇》中写道:“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分”即是分配之意。站在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遥望千年之前的荀子,依然可以发现荀子经济思想的光芒,这道光芒给了我们研究荀子经济思想最大的动力,也为荀子经济思想的伟大做了最佳的注脚。

一、理论联想:欲望论与需求理论

荀子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欲望论。根据胡寄窗先生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解读,荀子的欲望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如图1所示)。其中,对于满足欲望的要求,即“求”,胡寄窗先生解读为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一般所谓“需求”。因此,荀子的欲望论已经具备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需求”一词的特质,这意味着荀子的欲望论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具备了一个共同的逻辑基础 [1 ]。一般而言,两个事物只有满足了一个前提条件后方可进行比较,这个前提就是具备共同的逻辑基础。我们先对西方经济的需求理论和荀子的欲望论分而论之,然后再进行比较和总结。

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为需求函数。需求函数最为常见的形式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形式为马歇尔需求函数,其表达式如下:

Q=f(p,m) (1)

上式中,Q表示需求,p表示价格,m表示收入。因此在马歇尔需求函数中,需求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需求是由价格和收入来决定的。

第二种形式为瓦尔拉斯需求函数,其表达式如下:

X*=(p,w) (2)

上式中,X*表示最大消费束,也可以理解为需求,p表示价格,w表示财富水平。因此在瓦尔拉斯需求函数中,需求(最大消费束)是价格和财富水平的函数,需求是由价格和财富水平来决定的。

第三种形式为希克斯需求函数,其表达式如下:

X*=hi(p,u) (3)

上式中,X*表示最大消费束,也可以理解为需求,p表示价格,u表示效用。因此在希克斯需求函数中,需求(最大消费束)是价格和效用的函数,需求是由价格和效用来决定的。

通过对三种最为常见的需求函数进行观察发现,无论是哪一种需求函数的表达式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变量:价格。价格可以视为任何一种需求函数的“基石”,离开了价格,任何一种形式的需求函数都无从谈起。因此,在西方经济学需求理论中,价格是影响需求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我们进一步追问:价格又是如何决定的呢?在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的主要决定者是市场或者市场秩序,这一点已经是共识。

荀子的欲望论与西方经济学需求理论交相辉映,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对需求进行了阐述。

如图2所示,根据胡寄窗先生的解读,荀子的欲望论认为需求(或者说欲望)由两个因素决定:主观上的“心”和客观上的“礼”。其中,“心”指理性的思维作用,“礼”指客观上的“礼制”。进一步追问:“心”和“礼”又是由谁决定呢?答案是国家(或者说“君”)。“君”是“礼制”的制定者,“君”的所思所想对老百姓的理性思维产生着支配性影响。

在简要概括了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和荀子欲望论对需求的阐述后,我们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在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中,需求是由市场秩序决定的;而在荀子的欲望论中,需求是由国家秩序决定的。市场秩序最基本的工具是价格机制,而国家秩序的基本工具是礼制。价格机制主要调整的是人与物的关系,礼制主要调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是现代经济学,在国家秩序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是人本经济学①。人本经济学这一概念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波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从古至今的经济思想其诞生的基础和逻辑框架均与西方经济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国应具有自己的经济学。张波先生把这种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命名为人本经济学。

二、現实思考:荀子因何而伟大

胡寄窗先生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第93页写下了如下一段非常意味深长的话:“然而古代思想家的伟大,不在于他们能够解决问题,而在于他们能提出问题。”

对于胡寄窗先生的这个观点,笔者深表认同。以胡寄窗先生的这个观点为逻辑起点,进一步演绎可知:荀子的伟大不在于他能够解决问题,而在于他能提出问题。并且荀子提出的问题不是普通的问题,而是能够与荀子经济思想的伟大相对称的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伟大”的问题。那么荀子提出了哪些“伟大”的问题呢?我们通过三个例子进行说明。

(一)高储蓄问题

荀子在《天论篇》和《富国篇》中表达以下两个观点: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奢,则天不能使之富。”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善藏其余。”

两个观点都提到了同一个字:用。“用”指的是消费。第二个观点中“善藏其余”的“藏”被胡寄窗先生解读为积累,笔者认为对于积累可以进一步演绎为储蓄。因此荀子的这两个观点在实质上是探讨消费和储蓄的关系。

在荀子的思想中,消费和储蓄呈现何种关系呢?荀子在其观点中不断强调“节用”,“节”可以理解为节俭、节制、节约,“节用”意味着削减或者压缩消费支出 [2 ]。“节用”导致的后果是消费支出减少,储蓄随之增加,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直到如今还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高储蓄问题。

高储蓄问题在今日中国是一个频繁见诸报刊的问题。表1和图4是1982~2015年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表中显示,从1982年到2015年中国储蓄率年均高达42.7%,并且从2006年到2010年连续五年超过了50%(如图4所示),这意味着两千年前荀子发现的消费和储蓄关系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图5是2013年世界储蓄率排在前12位的经济体,中国的储蓄率在图中排名第3,是印度的1.5倍(印度的储蓄率排名第6),是巴西的3倍(巴西的储蓄率排名第12)。因此,即便是把中国的储蓄率放到全世界进行横向比较,中国的高储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中国的高储蓄问题应该如何来解决呢?党的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根據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以上内容,未来中国将主要通过探索促进消费和投资的体制机制来缓解消费和储蓄这对天平的不平衡程度。当消费的比重得到提高后,储蓄的比重随之下降,高储蓄问题也会随之减轻。

(二)贫富差距问题

荀子在《富国篇》中用以下两段话表达了对分配制度的关注。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两段话中的“分”可以理解为分配。荀子认为,分配制度既可以导致“兼足天下”(正面作用),也可能导致“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负面影响),因此分配制度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3 ]。伴随着分配制度的一个问题是贫富差距,分配制度的不合理(如“无分”),这是导致贫富差距出现的一个直接原因。

荀子提出的贫富差距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足以说明贫富差距问题的“伟大”。表2和图6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贫富差距最为常用的一个指标。基尼系数有两条警戒线:超过0.4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超过0.5表示收入差距已经很悬殊。从2003年到201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每年都超过了0.4这条警戒线,并且在2008年、2009年突破了0.49,逼近0.5这条警戒线,这意味着贫富差距问题在中国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贫富差距问题也比较严重。表3和图7、图8是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基尼系数。俄罗斯的基尼系数在2002年到2015年的绝大部分年份里都徘徊在0.4的警戒线上下,这意味着俄罗斯的贫富差距已经不容小觑。土耳其的基尼系数跟俄罗斯很相似,在2002年到2014年的绝大部分年份里也徘徊在0.4上下,因此土耳其的贫富差距也不容乐观。贫富差距最不容乐观的国家之一是巴西,表4和图9是巴西1981~2015年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到2015年,巴西的基尼系数每年都超过了0.5(即第二条警戒线),这意味着巴西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贫富差距时至今日在我国仍然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世界难题。如何来解决这一个难题呢?党的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指出了方向。

“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上两段话可以看出,未来中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从两个方向出发:完善分配制度与拓宽收入渠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做蛋糕与分蛋糕。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

(三)“国”与“民”的关系问题

荀子在《富国篇》中表达了如下观点:“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胡寄窗先生将其解读为荀子“上下俱富”的经济思想,并且认为荀子的“上下俱富”既不同于儒家的“藏富于民”,也不同于墨家的“国富而民贫”,而是儒家和墨家思想的折中。在荀子的“上下俱富”中,“上”表示国家或者君,“下”表示老百姓或者民 [4 ]。因此“上下俱富”在实质上探讨的是“国”与“民”的关系 [5 ]。直到今天,“国”与“民”的关系仍然是中国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国”与“民”的关系无愧为“伟大”的问题。我们通过广东省规上工业总产值构成的演变来管窥中国“国有”与“民营”的关系。如表5所示,1949年广东省规上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国有工业占比100%。1980年广东省规上工业总产值构成里面国有工业占比68.1%,集体工业占比29.83%,其他工业(主要是民营工业)占比2.07%。1990年广东省规上工业总产值构成里国有工业占比41.93%,集体工业占比31.81%,其他工业占比26.27%。1999年广东省规上工业总产值构成里国有工业占比9.28%,集体工业占比12.1%,其他工业占比78.62%。因此,从1949年到1999年广东省规上工业总产值构成的演变趋势可以看出:“国”与“民”的关系在当前阶段主要体现为“国退民进”。

“国”与“民”的关系无非是沿着两个方向演变: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在某种程度上,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往往决定了中国“国”与“民”关系演变的方向。于是,未来中国“国”与“民”关系的演变方向将由未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来决定。未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党的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从以上可以看出,党的十九大给未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两个方向:一方面,改革势必要继续推进;另一方面,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结 论

荀子的经济思想以其深邃、古朴的姿态给现代经济学范式提供了借鉴,在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可多从古人的经济思想汲取营养、寻求启迪。

参考文献: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陶一桃.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评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责任编辑:丁浩芮]

猜你喜欢
荀子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荀子思想之“隆礼重法”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荀子:周游列国,不如虚拟双簧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浅析荀子“礼”论思想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