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二鹏
【摘要】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实现的。由于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和非视觉性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有效实现音乐课堂目标。本文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为内容,谈“游戏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音乐游戏;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声音游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对控制声音的概念十分模糊,演唱歌曲时难以控制歌声的强弱,很难准确地表达出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充分采用声音游戏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一年级学唱歌曲《小鼓和大鼓》教学前,教师可准备一个大鼓和小鼓供学生拍打节奏,学生围成一个小圈,教师站在圆圈的中心。当教师敲动大鼓时,学生就大声歌唱,同时双手拍打节奏,朝着圆心聚拢;当教师敲动小鼓时,同学们便轻声歌唱,同时向后扩散,退回原来的位置。如此一来,这样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们体验到声音强弱的对比,并对声音强弱有鲜明的感受,并将此感受带入随后《大鼓和小鼓》的学唱中,如此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表达出歌曲所要传递的情感,为学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节奏游戏
节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特别是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区别更是为学唱歌曲带来困难。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辅助教学。例如,制作“猫”“狗”“母鸡”等动物卡片与各种类型的音符相对应,出示不同的卡片请学生读出对应的节奏。如:
2/4猫 狗 | 狗 猫 ‖ 狗 母鸡 ‖
2/4喵 汪汪 | 汪汪 喵 ‖ 汪汪 咯咯咯‖
2/4 X ×× | ×× X ‖ ×× X X X‖
随后引导思考还有哪些动物叫声与这些节奏相似,并鼓励孩子们展开想象,随机将这些动物的叫声自由组合,创编出属于自己的“动物节奏”。通过这种节奏游戏,同学们都十分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增强了节奏感,而且迅速掌握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又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附点四分音符时,他们往往不知道附点的时值到底延长多长,教师可尝试对学生说:“孩子们,老师平时很爱运动的,但是有一天不慎扭到脚了,你们瞧!”我边做动作边出示如下节奏:
2/4 | XX XX| X X | X﹒ X | X — ‖
跑跑 跑跑 走 走 瘸 了 腿”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故意装作崴到脚做跌倒状,孩子们饶有兴趣,乐得前仰后翻,教师让学生稳定好节拍,为上台表演的同学配音。待熟练后,教师再逐渐加入声势练习:在八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的地方加入拍手,在四分音符的地方加入拍腿。最后教师这样告诉学生:“孩子们,老师运动累了,累得都说不出话了,于是,我只听见了自己走路的声音。”并作闭口状,提示学生只要拍出节奏即可。学生拍的节奏一致的整齐,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也拍得很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三、参与性歌唱游戏
教师可设计参与性歌唱游戏来保持学生们的注意力。如进行一年级课程《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时,教师可出示乡村景色的美麗画面,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们漫步于乡村的美景,当看到画面出现了小狗时,教师这样问学生:“小狗看到我们来到美丽的村庄了,它一定会对我们表示欢迎的,那你们知道小狗会发出怎样的声音来欢迎大家的到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答道:“wang-wang”,然后弹唱道:
2/4 | 5 0 5| 5 4 3 2 | 1 — | 0 0 ‖
听 小 狗在 欢迎 你 (狗 叫 )
最后两个乐句,教师可对学生说:“动物们看到我们光临他们美丽的村庄,都忍不住唱起歌来了,你们听听,他们是怎样唱歌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两个乐句学完。在学唱的过程中,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乡村小路上,学得不亦乐乎。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漫步乡村小路的故事情节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们在故事中参与歌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唱的积极性。
四、结语
游戏是一种能够激发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感到新鲜与好奇,我们如果能利用这点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创造出一些儿童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肢体表现节奏的律动、速度的变化,用耳朵聆听音色的转换等。“游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音乐,还能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让其学会举一反三,现学现用,培养开放性思维,响应素质教育的培养方针。
参考文献
[1]谢嘉辛,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