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曲牌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独特乐曲形式。它的形式丰富多彩,广泛存见于全国各地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器乐曲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曲牌;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学界关于曲牌音乐的研究不胜枚举,其形式多样,有专著、报刊、杂志、论文集等;范围之广,包含了曲牌考释类(如冯光钰的《中国曲牌考》)、曲牌谱例集(如张宇慈,吴春礼的《京剧曲牌简编》、李力整的《秦腔曲牌汇编》等)以及对各地传统音乐中曲牌音乐研究的文献,但却鲜有对曲牌音乐研究之研究的综述类文章。因此,笔者选取了目前总量最多的期刊文献为对象,立足于中国知网(CNKI)的平台,以“曲牌”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期刊文献检索,获得相关文献共351篇。并对文献的发表年限、所涉及音乐品种及其研究角度进行分析,阐述曲牌音乐研究的现状。
一、发表时间及文献来源
351篇文献的时间跨度约60年(1956—2016年),笔者按10年分期将60年的文献分段统计,所得60年间的发文趋势图以及各个阶段的发文数,见图1。
由上表可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文献数量极少,尤其在70年代,显示出一个寂静期,未检索到相关文献。从80年代开始到2017年,文献产出量每十年几乎以成倍的速度在递增,这也显示出我国学术界对于曲牌音乐的关注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文献来源方面,300百余篇文献中,核心期刊文献有154篇,其他文献197篇。核心期刊文献占比78%。
核心期刊包含了艺术、音乐、戏剧、综合性社会、人文科学、文学、电视电影艺术、语言学、舞蹈、历史等9个类别。
其中,音乐类(如《中国音乐》《音乐研究》等)74篇;戲剧类(如《戏曲艺术》《四川戏剧》等)53篇;艺术类(如《艺术百家》《民族艺术》等)共载14篇;综合性社会、人文科学(如《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篇;文学类(如《小说评论》《文学遗产》)2篇;电视电影艺术类1篇;语言学类1篇;舞蹈类1篇;历史类1篇。
二、涉及音乐体裁
曲牌研究所涉及的传统音乐体裁包括戏曲、说唱音乐和器乐音乐三类。笔者将分别对其涉及音乐体裁的数目进行统计,从中窥见曲牌研究的现状。
研究涉及39个戏曲剧种,共146篇。其中,对昆曲、京剧、川剧的曲牌研究文章数量最多,其余剧种较少。同时又涉及20个说唱曲种,共25篇。其中,对松阳高腔、四川清音、山东琴书、青海平县的研究文章数量较多。
器乐曲种曲牌研究分为合奏乐种与独奏乐种两部分,文献分别为17,18篇。合奏乐种涉及11个品种,如泉州南音、土家族打溜子、白沙细乐、广东汉乐;独奏乐种仅涉及5种乐器,包括唢呐、京胡、二胡、扬琴等,其中,对于唢呐器乐曲牌的研究数量最多。
三、研究角度
对曲牌音乐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体形态、曲牌考释以及曲牌研究理论构建三个方面。
(一)本体形态
曲牌本体形态的研究具体体现为对曲牌联套手法、旋律基本要素、定腔乐汇形态以及曲牌文词特点的分析。搜集所得文献中占比最大的便是此类文献。
1.旋律基本要素
曲牌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表现为音阶特点、节奏节拍、调式调性、乐句结构等方面。对旋律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的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文章专门聚焦于旋律要素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如李成渝的《川剧高腔[江头桂]类曲牌宫调研究》,分析研究了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的川剧高腔中[江头桂]类曲牌的宫调形态;另一类文章则对某剧种或曲种曲牌的音乐形态进行多方面的介绍,例如,周虹的《弋阳腔曲牌音乐探析》一文从弋阳腔曲牌音乐的旋法、调式调性、节拍节奏等旋律的诸方面入手,揭示了弋阳腔曲牌的基本特征。
2.曲牌联套原则
曲牌体,又称曲牌联套体,是由多支曲牌按一定的章法连缀组合成套的结构体式。“章法”就是指曲牌联套的原则,不同的曲种或剧种可能具有不同的联套原则和手法。
蒋立芳在《川剧高腔曲牌中的“摘句组合”》一文中,分析总结出了高腔曲牌中独具特色的“摘句组合”原则,此种方法摘用的乃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曲牌中的单一腔句组合成套,而并非整支曲牌相互的组合。再如檀革胜的《高甲戏传统曲牌结构的动力系统研究》中,作者将高甲戏曲牌音乐的变化和结构生成的动力系统总结为调式主音的控制动力、骨干音游移的动力、核心材料贯穿的动力、模糊性思维的动力、均衡节奏的动力、变奏的动力、循环的动力七个方面。这些不同来源的动力相互交错,紧密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动力系统,协同推动着音乐进行。
3.基本曲调形态
由于学者们各自不同的学术理念,对曲牌基本调形态的研究呈现出命名不同的情况,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旋律基本形态的归纳与分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定腔乐汇”“通用腔”“核腔”形态的研究。
“定腔乐汇”这一术语最早出自路应昆老师的《高腔与川剧音乐》,指的是“腔型固定,使用中基本无变化的乐汇,一般用于句尾帮腔”。对于曲牌中定腔乐汇形态研究的文章如钟秀球老师的《松阳高腔曲牌的音乐特征》,此文总结出了松阳高腔各个调式中的定腔乐汇并分别分析其形态特征。
“通用腔”一词是蒲亨建老师在《论“通用腔”——川剧高腔曲牌音乐统一风格要素之一》中提出的:“它是是一个独立自在的腔格。它贯穿于绝大多数川剧高腔曲牌中。形态上有别于类别腔、专腔的个性特征,具通用性,故名之。”蒲亨建老师在文中寻找了川剧高腔中贯穿于各类曲牌中的“通用腔”并总结了它的结构功能。
“核腔”理论由蒲亨强先生于1986年提出,最早应用于民歌研究中,是民歌音乐结构中由三个左右的音构成的具有典型性的核心歌腔。傅利民、戴和冰老师基于此种理论,在《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中,通过对刘家孟戏曲牌的统计分析,得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常用核腔及其类型,辨别出相关曲牌的相互关系及派生关系。
4.文词特点
自古以来,我国的曲子就是词曲结合的整体,声乐曲牌正是由词、曲两部分组成。对于曲牌文词特点的研究有两个层面:一是对曲词方言、句法、长短句结构、句数、词数的分析;二是以文词分析结论为基础,将文词特点与曲调结合探寻词曲之间的关系。
褚历老师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牌的曲式结构特点》中,从曲词切入,分析了曲词对旋律结构的影响),同时归纳了词曲句法之间的关系。再如黄振林老师的《昆腔声场之雅与赣东戏场之俗的双重体验——兼论汤显祖的声腔观与<临川四梦>的曲牌、用韵及方言》一文,分析并总结了《临川四梦》中的文词用韵、方言平仄的特征。与曲牌旋律基本要素(音阶特点、节奏节拍、调式调性、乐句结构)的分析一样,文词特点及词曲关系的分析同样也是曲牌研究中基础的、重要的内容。
(二)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类文章则重点在于对曲牌音乐的溯源、衍变及其应用规律的探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冯光钰先生一系列名为《中国历代传统曲牌音乐考释》的文章8篇,包含了对【一枝花】、【风入松】、【浪淘沙】、【八声甘州】、【西江月】等四十支曲牌的来源及其在各地的流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再如郭进怀的《扬剧曲牌[梳妆台]来源归属与体式变化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考察各种体式的曲牌[梳妆台]的旋律形态,进而分析其衍变的规律和手法。
(三)理论研究
曲牌音乐研究理论的构建是学者们进行曲牌音乐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参考。
其中,冯光钰先生有关曲牌考释的一系列论述为曲牌音乐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于青林的《曲牌音乐学习笔记》中提出“曲牌音乐系统”,涵盖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中的曲牌,又探寻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董维松的《词七、曲三、辨程式——种关于曲牌音乐分析方法的研究》一文,也将曲牌音乐分析的要素及要点给予“量化”,提出了“词七”(词的字数、句数、句幅、句式、对仗、字调、用韵七个要点)、“曲三”(板数、字位、腔型三个要点)的程式规范。
四、结语
通过综述可以看出,在近年来学界对于曲牌音乐研究的热度逐渐升高,产出文献数量可观,将近80%的文献都载于核心期刊上,可见研究质量较高。内容上,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际分析两方面都已较为成熟和完备。
从研究对象来看,学者们大都聚焦于较大型的,发展较为良好的剧种、曲种以及乐种,对于小乐种关注度较低。其中,对于器乐曲牌的研究相对于戏曲、说唱音乐则更少。
曲牌音乐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前辈们对曲牌音乐研究所做的贡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范例,还有更多的曲牌音乐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挖掘,也希望本文能够为今后学界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蒲亨建.论“通用腔”——川剧高腔曲牌音乐统一风格要素之一[J].四川戏剧,1988(01):62-65.
[2]李成渝.川剧高腔[江头桂]类曲牌宫调研究[J].音乐探索,1991(01):17-23.
[3]蒋立芳.川剧高腔曲牌中的“摘句组合”[J].黄钟,1992(03):94-95.
[4]褚历.《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牌的曲式结构特点[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04):59-65.
[5]钟秀球,王建武,张敏桦.松阳高腔曲牌的音乐特征[J]. 中国音乐,2003(03):82-83.
[6]于林青.曲牌音乐学习笔记[J].中国音乐,2006(01):54-60.
[7]冯光钰.中国历代传统曲牌音乐考释[J].乐府新声, 2007(01):129-144.
[8]于林青.曲牌音乐学习笔记(续篇、终结篇)[J].中国音乐,2008(01):57-68.
作者简介:张楠,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