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摇滚的线性思维研究

2018-05-14 08:59梁健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摇滚乐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型在中国出现。一般来讲,中国摇滚往往被描述成一种反传统的工具、反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建制和文化权威的音乐。目前,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均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然而,中国摇滚却从激情中走向了低迷。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摇滚艺人的信仰与态度或多或少地还散发着独特的光辉。基于此,文中重点研究了中国摇滚的线性思维。

【关键词】中国摇滚;线性思维;研究

【中圖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与精神

(一)摇滚的内涵

在中国,摇滚始终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崔健曾说过:“摇滚实质上属于一种娱乐形式,其社会功能是他人强加的。”然而,从本质上来看,摇滚仍然属于一种商业性的事物。人们往往最先考虑大的社会背景,这是一个难以跨越的体制。这主要是由于无论处在哪个阶段,任何逾越社会背景范围之内的举动均与实际不符合。另外,摇滚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它能够被视为一种倾诉心声的手段。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摇滚打破了一种约束。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人口较多,因此,无法统一复杂的群众思想。然而,中国摇滚却可以为社会中的一些群体指明方向。大多数中国乐评人均未明确界定摇滚的内涵,仍旧注重其社会功能,因此出现了思想与艺术由谁来决定的问题,一直未得出完全正确的答案。

(二)精神和音乐的本质

就当前而言,精神与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划分成两种关系,如同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样,两者必须实现同步发展才可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可能是由于“国情”的原因,我们常常会区别看待灵魂和肉体,甚至只重视精神的重要性,却忽视了音乐实体的世俗。对于精神和音乐来说,在本质上是相得益彰的,因此,要想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非议,就必须对此点加以明确。由李敖创作的《上山上山爱》这本小说中就包括很多同灵肉相关的论点,与此同时,也可以进行深刻反思。我国当前大的社会环境仍然传承儒家的传统思想,现实问题是,灵肉相结合的情况下,还是会过多地批判肉欲,私下里则生机勃勃地存在着,而且灵魂受到传统世俗的制约有时也会变得渺小。事实上,此类问题均不应当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因此,两者均不可或缺。[1]

二、摇滚的独立个性

当人们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思想下自甘堕落时,部分特殊的地下群体仍然保留着心中仅有的信念,不管是“朋克”还是“金属迷”,他们均把摇滚作为了一种信仰,然后再将其转变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存在方式,即独立。尽管是独立,实质上独立与自由也是相对的,完全独立相当于自闭,它可能形成大量迷雾,进而对生活中的道德准则造成影响。摇滚确实具有独立的个性,此种独立个性不仅导致主流对其望而生畏,而且也促使不同于主流的群体成为了社会的边缘群体。然而,实际中的大量主流艺术则始终在模仿部分无知的另类,直至达到娱乐的目的。这既是一件痛心的事情,同时也属于一种需要改变的状况。

三、信仰和现实疮口之间存在的矛盾

所有人的心目中均有一个在短期内或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属于人们的共性,尤其是对于摇滚人士来说,更能凸显出这一共性,最为突出的是摇滚所发泄的范围均以现实的疮口为主。他们在对这些弊病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也反思了本身的不足,采取散漫的形式来探寻生命中的价值与意义。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上述问题在大部分摇滚艺人身上产生了质变。与其认为他们丢弃了信仰,则不如说生活与岁月磨平了部分应该抹掉的棱角。这与高尚和卑劣无关,虽然一些东西比较残酷,但是,现实却在无形中改变着生活的节奏。对于此方面来说,左小祖咒做的就很完美。目前,他在北京郊区购置了一套大房子,工作室的占地面积为九十六亩,院内有湖,湖边还养了牲畜与家禽,屋内的装修风格保持原样——俗丽壁纸。这套房子原本属于一个退休老干部,后来转给了一个艺术基金会,用于为包括左小祖咒在内的三位艺术家免费提供创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来看,中国摇滚乐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而且也加快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进程。另外,也对九十年代的中国摇滚乐产生了影响。因此,中国摇滚乐在日后应该朝向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创作出更多体现民生、揭示社会现象以及同民族特色相融合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朱璐.关于中国摇滚的线性思维[J].大舞台,2011(12): 72-73.

作者简介:梁健(1987—),山东昌邑,北京教育学院, 自由音乐人。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