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芳
摘 要: 学生的社会能力相比专业能力更受用人单位看重,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与合作学习都需要协调人际关系,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基于合作学习的社会能力培养策略包括:合作学习目标设计、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合作学习交互平台建设、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设计和合作学习评价设计。
关键词: 社会能力; 合作学习;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5-0029-04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逐渐发生转变,高职人才培养由单一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转变为素质、技能培养并重。现代企业由功能时代向体验时代的转变,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社会能力这一“软实力”正日益受到企业重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社会能力培养水平,以适应社会需求,是当前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必要举措。
一、社会能力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衡量标准。在现实中,相比专业能力,学生的社会能力更被用人单位看重。钱正明调查研究得出,学生社会能力越强,其就业质量越高;“企业最看中学生的能力”依次为:沟通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执行力、团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1]麦可思每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无论哪种类型的行业,对大学生35 种基本工作能力的需求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积极学习的态度、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的能力、积极聆听和学习方法。
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高素质”要求优先于“高技能”要求,而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却没有满足社会需求的优先顺序。目前,职业院校仍然存在专业能力本位、缺乏社会能力培养体系、社会能力培养处于较低水平等状况。[2]据调查统计分析,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社会能力较强者仅占23.8%。[3]因此,高职院校亟待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关注学生社会能力培养。
二、合作学习与社会能力培养的适应性
(一)有关社会能力的理论
社会能力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始于心理学领域,后在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得到广泛开展。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社会智力说、社会技能说、综合能力说。社会智力说指与人相处获得舒适感的能力及对他人情绪、人格特质的洞察力;社会技能说指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技能、认知技能、情绪管理及自我管理等系列专项技能;综合能力说是指“个体有效且恰当应对各类社会情境,并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能力”。[4]我国研究者单凤儒对社会能力的定义是“职业社会能力是植根于一定的职场环境之中,体现社会规律的要求,以协调人的关系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和谐相处、合作共事、促进目标实现为目的的个体特质。”[5]
研究者龙喜平从社会能力说的角度将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具体细化为三层次、九维度和十七要素:三个递进层次是“认知能力”、“社會调适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认知能力包括认知自我、他人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社会调适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我情感调控、自我行为调控、调控他人情绪、交流沟通、团队协作、组织协调八个要素;自我发展能力包括自我规划、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三个维度。[6]
对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者多从开设专门培训课程、融入课堂教学、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及社团作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培养策略,从宏观层面、顶层设计层面作出了思考,但具体的、可操作的微观策略研究开展不充分。笔者从教学实施的微观角度,提出以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策略。
(二)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由于实效显著,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7]美国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具备五个要素: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和小组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8]
(三)在合作学习中培养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以协调人际关系为核心,合作学习以人际关系为基点,两者具有相通性。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在有效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互赖,有效互动,消除冲突,承担责任,共享成果,开展评价,在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中不断调适交往技能,达到成员的和谐相处,提高沟通实效,达成任务目标,这些正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内容。学生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依托社会交往情境来实现。[9]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学习方式和系统的学习活动为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交往情境。因此,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
三、基于合作学习的社会能力培养策略
(一)合作学习目标设计
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的合作学习能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目标包括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
情境学习理论将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于两方面:实践能力的增加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10]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都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目标。所以,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目标时,应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并重,体现合作学习的特征,使人才培养方向适应社会需求。
合作学习目标还应包含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小组协商制定合作学习目标,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解他人的看法,最终达成共识,相互说服,相互妥协,成员在相互认知过程中不断自我调适,懂得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互赖关系。这个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适应他人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小组建设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形式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小组使分散的学习个体成为有序的学习团队,小组建设可以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提供认知情境,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包括小组组织结构建设和小组文化建设。
小组组织结构建设包括小组组建方式、小组规模、小组成员构成、组员代码、小组角色分工等。小组组建方式应该是在教师干预下的学生自主异质分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依据任务要求或学生学习能力、气质类型等规则制定异质分组方案,学生按要求自主组织队员。分组中的“教师主导”保证了群体中个体类型的多样性,为学生创建信息丰富的认知环境,“学生主体”保证了学生感知群体、认知他人、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主动性。小组的规模应以4~7人为宜,人数过少不足以构成信息充分的认知环境,人数过多则会削弱沟通的有效性和成员的责任意识。根据课程开展需要,还可以将现有小组进一步拆解为二人小组、三人小组或进行二次分组,增强学生对类型多样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团队意识和个人责任感都是社会能力的组成内容,小组建设在培养团队意识之外,还要通过组员代码、角色分工设置等策略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通过组员代码可以将任务定位到个人,角色分工使学生明确自身职责,明白每个人都要对团队、对他人有所贡献。
小组文化建设包括组名、组徽、组训设计和小组规约订立等内容。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设计组名,绘制组徽,编写组训,订立合作规约,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沟通、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等能力和社会规范认知能力。
(三)合作学习交互平台建设
社会互动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交互的环境。[11]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要搭建合作学习交互平台,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以及社会调适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交互平台包括交流平台建设和合作学习工具开发。
合作学习交流平台分为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在课堂线下教学中,应利用集中授课时间,依据场地条件安排小组成员以围坐式、秧田式或其他形式集中就坐,确保组员能够充分地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保证课堂小组任务的开展,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线上学习交互平台建设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各类应用,开展类型多样、层次丰富、不受时空限制的交互活动。小组应建立微信群开展日常交流,实现小组的生生沟通;教师可以开设云班课,实现组际、班际的生生沟通和师生沟通;教师开辟课程圈,实现同一门课程校际的学习交流。线上合作学习交流平台扩大了学习者沟通的范围,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表达手段丰富了交流形式,具有跨时空特质的网络媒介使师生、生生进行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成为可能。[12]
使用学习工具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或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并利用学习工具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或再创造。使用学习工具的创造性学习使生生、师生形成网络状交互环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等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认知、社会调适能力都会得到深入的发展。线下学习工具可以设计促進小组合作学习及社会能力形成的任务材料,如任务单、表格或订单等,线上学习工具可以是各类契合课程内容的处理软件、加工软件等。
(四)合作学习任务设计
合作共事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内容之一,完成学习任务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有效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可以创设合作共事、问题发现与解决、自主创新等社会能力培养情境。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包括互赖任务和个人任务。
互赖任务是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大型项目,学生靠个人能力无法完成,必须调动团队力量甚至是社会力量来协作完成。在互赖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投身复杂的人际交互环境中开展学习,其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从中得到锻炼。学习任务设计应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让不同能力类型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挥,使不同特质的小组成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得到互补。学习任务设计为真实企业项目或仿真项目,则可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职业规范、企业文化认知等社会能力。
个人任务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或实施的任务、测试、测验等。个人任务设置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
(五)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设计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是由学生自主展示实践作业成品,由教师、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成果是小组的集体智慧结晶,成果展示可以提高小组成员的成就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认知他人、认知自我的情境。成果展示分为线下课堂展示和线上展示两种形式。学习成果线下课堂展示汇报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倾听能力,增进学生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线上展示则可以扩大互动范围、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情境。实践成果既是小组专业技能实践成果,也是小组沟通协作社会能力实践成果,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在专业技能上从学习同伴身上得到启发和激励,也会从中反思自身小组沟通协作成效并给予积极调适。
(六)合作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系统具有督学作用,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可以引导合作学习目标的达成,调控合作学习过程,激励合作学习开展,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和技能深化,提高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效度。合作学习评价设计包括评价内容、评价量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
合作学习评价内容应做到三结合:专业知识技能评价与社会能力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学习成果和小组学习成果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能力会对学习成效产生影响,成员社会能力强的小组往往合作效果好,从而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成效。把社会能力作为评价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协调和维护人际关系,增进组员间的积极互赖和促进性互动,提高合作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学习成果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以适应学习目标;结果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综合测评,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深化和知识的巩固。评价内容既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也要兼顾个人学习成果的考查,使学生学会团队协作,也学会自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