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创新

2018-05-14 16:31王靖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机制创新互联网+

王靖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全员育人机制创新研究很有必要。明确当前背景下创新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意义,更新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理念,积极构建高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 对切实增强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 全员育人;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5-0016-05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更加复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追求早已深受影响,这些给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因此,要积极应对这些冲击和挑战,就要遵循教书育人的内在规律,整合拓展新路径、新形式,调动大学生的内在动机,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保障育人工作的与时俱进。将“互联网+”的理念引入到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中来,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又满足高职院校内外部不同群体之间自由、开放、包容、个性化交往的需要。“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成了当前高职院校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的双重需求。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意义

(一)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肩负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致使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要更加重视知识生产质量和教育服务质量。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需要通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进行全员育人机制的创新,牢牢把握各个育人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质量育人,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

(二)形成育人合力,有利于增強高职院校育人的实效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行为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涵盖内容广的现状,必然要求通过全员育人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

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机制的创新,整合和动员了校内外各方力量,发挥了集体智慧,让所有成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主动承担和履行育人职责,相互配合协作,体现了责任和担当,有针对性地育人。创新全员育人机制,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育人方式,优化育人内容供给,改进育人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工作内生动力,将育人与教学、管理、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寓教于形,涵盖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实现育人的日常化,形成立体动态的全员育人生态,以此来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主体化的育人要求,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接受着大量的新鲜事物,主体性和自主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自由、和谐、充分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适应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关注时事,了解社会动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内在需求出发,寻求育人的最佳结合点。

全员育人机制的创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交互协作,不自觉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意识品质。一方面,全员育人提高了育人主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育人岗位上的实践与言传身教,是感染和影响学生价值观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另一方面,全员育人扩大了育人工作队伍,加强针对性,使学生有更多渠道、更多对象可以倾诉与释疑,有效引导学生价值取向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大学生既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德才兼备,身心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育人主客体关系良性发展,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网络化使大学生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网络媒介与学生能及时交流与分享,切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师生建立教学的依赖关系,促进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和融合,促进教师与学生良性关系的形成,有利于营造师生间的交流氛围,有利于教书育人工作的开展,更有助于产生新思想、新思路。

全员育人由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部门等全体人员都参与育人工作,使得过去死板的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提高了全员育人工作的灵活性和人本性,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校园呈现出稳定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强化高职院校全员育人意识,更新全员育人理念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互联网+”背景下全员育人的核心理念。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大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遵循育人中的成长性原则,充分认识学生的不同需求,尊重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一个大学生主体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要热爱学生,不断强化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学校的一切事务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引导学生实现个人的社会关注与自我价值,帮助大学生成功。再次,高职院校要增强大学生归属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鼓舞大学生为学校以及社会积极奉献。通过全员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合作精神、追求卓越、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融合认同。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国用人标准的历史传承。在新时代,对这一人才标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与创新,更加注重德,把德放在首位。因此,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理念要以造就“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为落脚点,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方面来落实这一人才标准。要倡导将育人的过程贯穿于个体日常生活之中,并通过全员在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上有机整合,通过合力来形成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进而铸就高等教育育人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得到具体落实,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发挥育人的强大威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尊重主体,平等对话

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工作,首先,要遵循主体优化原则,充分尊重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个性化与主体性,保障大学生在育人体系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次,要以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说服教育、示范、服务等,倡导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实现理智与情感的互动和交融,澄清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引起思想、行为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碰撞和共鸣,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采取行动,以获得认同和支持,形成理解性共识。积极启发引导大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等主体属性,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发展进步。[2]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创新机制的构建

(一)健全高职院校党委统一的全员育人领导机制

高职院校全员育人队伍庞大,人员构成复杂,必须有统一的领导,所以要健全高职院校党委统一的全员育人领导机制。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全员育人格局,发挥党委在育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首先,高职院校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和思想领导,体现在牵头抓总,把关定向上。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强化党委的领导责任,有效地把育人工作渗透、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育人环节中,使全体教职工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形成凝聚人心的合力,围绕统一的目标通力协作。

其次,高职院校党委要从宏观层面加强统筹协调。要把握“育人”的整体方向和要求,制定目标和规划,负责育人工作的部署、监督和管理,并进行指导和总结,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经费投入,做好育人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大学生新的思想动态,高职院校党委还需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密切关注变化,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探究应对策略,从而调整合理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手段方法等。

再次,高职院校党委需要从基本的教育理念、领导观念、领导制度及组织体系等方面,不断提高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和领导水平,强化领导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及服务意识,以提高高职院校育人领导机制的实效。

(二)优化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育人队伍合力机制

高职院校要保证育人工作的稳定、有序进行,就要在高职院校党委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下,成立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协作常态机制,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成员稳定的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全员育人队伍。

高职院校要定期地组织提升育人队伍水平的专门化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增强育人隊伍的育人意识和能力,使这支队伍具有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在育人工作中持续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与校外育人力量的整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力量的团队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大学生日益凸显的个性化、差异化特性,育人队伍所有成员首先要具备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各自的职责,积极、主动地配合参与育人工作,加强合作,齐抓共管,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其次,必须创新教育方法,改革管理方式,树立交互思维、开放型思维、跨界思维等,积极探索网络对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渠道和途径多维联动机制

1. 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理论育人方面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同时结合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具有贴近性和吸引力,积极营造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氛围,运用现代化新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实效性。除此之外,还要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生产实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增加实践育人的吸引力;将实践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 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相结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要坚持显性育人,更要注意隐性育人的重要性。显性育人主要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教师直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隐性教育则是内隐的,体现在日常管理和服务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等方面。首先,面对大学生成长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中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实现刚性制度和柔性人性化相结合,提供高服务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倡导积极进取的思想文化,结合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结合当前热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营造积极向上和健康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人文和网络环境,增强教育熏陶和规范的作用,鼓舞和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3. 依托新媒体网络育人

一方面,校内有效整合阵地资源和平台优势,实现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与网站、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融合发展、错位互补,形成协同传播、多维联动支撑,最大限度汇聚“育人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把优质信息集放在开放的、辐射广的社交平台,融合借力,实现校内新媒体平台的有效拓展,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另外,还能把思政课搬到网络空间,形成“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教学环境,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问题、发表观点以及相互交流,形成育人“第三课堂”。

4. 辅导员与班导师合力育人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而班导师由专任教师担任,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中,为大学生的学习、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个性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班导师还能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通过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为“个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人文关怀。因此,辅导员与班导师合力育人,相互配合,共同分析,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适应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化和人才发展的需求,增加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家庭与学校合力育人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家庭之间应搭建起网络互动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建立各班家长微信群或者QQ群,定期在群里面通报大学生在校情况,展示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状态,就学生学习、就业等学校和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当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班主任与家长也可以及时迅速地在互联网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加以解决。家校联合育人可以及时有效地促进双方甚至三方的沟通,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还能解决家庭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教育理念分歧,学校发挥对家庭教育科学指导的作用。

6. 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与企业、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建立联动机制,采取“校地企共建”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地方、企业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这种模式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让学生体验实践调研,在参与中提高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是充分实现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7.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全员育人”就是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育人的主体也是育人的客体,因此,高职院校应发挥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通过学生会等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训思想觉悟高、成绩优秀、心理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开展“朋辈教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内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拓宽“全员育人”渠道的新思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增强实效性。[3]

(四)健全科学多元化的全员育人评估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核心,注重全面性,精心制定能充分体现育人工作价值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合乎目的性,要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借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充分考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还要考虑到评价内容的发展性,使得评价机制科学化、数字化,从而达到真正“全员育人”效果。

首先,需要优化评估方法,完善评估程序。要采用多元化、多主体评价方式,包括人文方法与科学方法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等。

其次,优化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展逐级、分类和量化考核指标,去除主观性因素,将教师师德、育人等各项指标纳人其中,做到指标清楚、有据可依、操作可行、公平公正。高职院校可以参照“教学工作量”创造性地引入“育人工作量”,制定量化计分体系,定量核算与管理,教职工结合自身岗位自我规划完成育人工作量。通过量化考核,促成教学、科研、育人工作平衡。[4]

再次,要采用激励机制,把教职工的育人工作与其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对于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及时给与奖励。一方面,定期表彰那些师德高尚、“育人”成绩显著的教职工,发挥示范作用;对教师师德不合格的教师应该坚决实施“一票否決制”,给予适当惩处。另一方面,评价值作为对教职工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有效地调动教职工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增强教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增强育人合力。

(五)优化切实有效的全员育人保障机制

首先,“互联网 +”教育时代,为了明确育人工作,巩固和保证全员育人机制的运行,应当构建和完善一套完整、严密的育人制度,健全全员育人工作责任制。通过制度把全员育人的理念渗透和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角落。这样不仅可以在解决问题时有章可依,使育人工作务实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把育人工作深入到管理制度中,真正形成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崭新局面,从而提高全员育人工作的实效。

其次,优化实践育人服务保障体系,需要配备一定的经费支持。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大对全员育人教育经费、科研经费以及宣传活动经费的投入,加大对专职的育人工作人员的培训锻炼、对外交流考察以及表彰奖励等的投入;还要在学生开展实践过程中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二是要建立育人基地保障机制,加大设施、设备、活动场所和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推动共享基地的建设。三是投资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借助于现代技术和科学手段努力提高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健,孙守钧. 试论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15(5):27-32.

[2] 殷黄丹. 泰勒管理思想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2012(19):202.

[3] 王宇红,郭勇. 对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制度的几点思考[J]. 中国市场,2015(10):172-173.

[4] 陈宝色,庄一民,黄泉星. 高校全员育人机制与路径的创新与实践[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4-68.

Abstract: Its necessary to research on All Staff Educa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renews the concept, and actively constructs innovative mechanism for all staf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ll staf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ternet +”; overall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机制创新互联网+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中德合作下的全员育人机制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