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8-05-14 16:31巴佳慧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随现代学徒制体系应运而生,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高职旅游类专业有着贴近企业需求、实践技能要求高、实习就业直通车的教育优势,使该专业大类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如鱼得水,注重实效。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要遵循合作性、全程性、项目化和应用性原则,共同搭建校企合作支撑平台,充分依托运行体系创新平台,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课程实训与工学交替等具体路径协同育人。

关键词: 高职旅游类专业; 双导师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5-0011-05

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引领着高职院校的前进方向与建设举措,旨在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技能人才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传统学徒制优势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强调高职教育的“需求导向”,不少职业院校经过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全局,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不够,政府主导力偏弱;行业互动不强,企业参与度较低。微观层面的双导师教学团队组建与教学实施更是集中于理论研究,实证范例不多,针对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凤毛麟角。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实施背景

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与学分制、班级制并称为教育领域三大创举。最初引入我国时,多现于研究生阶段培养模式,后逐步泛化到本科教育阶段,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成效显著[1]。双导师制正是导师制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转化与提升,为企业培训与学历教育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提供了智力支持与教学支撑,在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中遴选优秀骨干,组建双导师团队,承担职业养成、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目标。

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双导师制”,将在战略高度上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产生深远影响[2]。教育部《意见》明确指出:“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意见》确立了双导师教学团队的核心地位,“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也成为现代学徒制建立的微观层面之魂。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一向关注学生职业养成与技能训练,近年来通过订单教学、引企入校、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载体已逐步构建起专兼职教学团队,但对照现代学徒制要求的校企资源深度融合与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尚有明显差距。探讨校企双主体办学实质内涵,构建校内理论教学与社会技能训练融于一体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备直接上岗能力、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旅游人才的必然之举。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实施原则

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将“双导师制”纳入旗下,解决了学生素养对接企业需求、学生培养强化实践的教育难题。企业师傅的教学加盟,将旅游企业组织架构、营运部门职能运作、职业发展个体实例等新鲜资讯带入课堂,也将优质学生引领力、先进学生关注力、活跃学生发展力聚于企业,打造“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课程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上岗就业”的直通车,面向企业、面向专业、面向实践,体现高等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四项原则。

(一)合作性原则

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的培养对象是一致的,虽有职责分工但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同步指导进程,密切彼此联系,保持和谐关系。在校企总揽下,双导师需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议团队管理机制,共定学生发展目标,共推跟进式管理。当然,双导师的合作是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分工是合作统筹下的分工。学校导师着力于职业养成初导、校内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企业师傅则侧重于学生的校内职业熏陶、职业素养提升、岗位技能训练与职业生涯规划等环节,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二)全程性原则

多数高职旅游类专业推行“2+1”学制,即第一、第二学年在校内学习,第三学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与本科教育相比,学期相对较少。考虑到企业师傅介入教育教学的完整性,也为了帮助企业师傅在学生更为熟悉的校园内尽快与其建立信任,产生互动,双导师课程应贯穿高职教育始終,以“全程,全员,全面”为宗旨,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果断把控导入时机,有力推进发展节点。从入学教育始,到学生迈入企业的社会课堂,至实习就业的桥梁阶段,双导师的跟进教育都应是及时跟进、主动跟进、有效跟进,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个体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全程、全员、全面的育人成果。

(三)项目化原则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偏低,学习习惯不佳,学习的关注度不高,研究选定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目前的教学实践表明,项目化教学是为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较能接受的有效方式,旅游企业的实际运营项目将课程学习与就业发展相联系,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企业师傅引入的鲜活案例使项目化教学与双导师制的两方面优势得以整合,在引导学生了解岗位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帮助学生体验宾客服务场景、接待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开展职业素质训练,其实际效果为以往模拟训练所不能及。

(四)应用性原则

高职旅游类专业重在培养拥有大学知识结构、具备较高操作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旅游人才。社会应用指向理应成为“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向,涵盖专业需求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核标准与企业标准对接等内容。这一过程中,双导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能力显示知识、技能站稳岗位、创新实现发展”的职业信念并有效指导自身学习实践活动。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导师的遴选与管理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离不开校企决策层的共同打磨。立足调查研究,结合校企诉求、现有特色与学生需要,选拔合适的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确立双导师团队建设方向,明确建设目标,商定教学节奏,对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理性分析、科学评估,建立问题预判与研究机制。同时,关注双导师尤其是企业师傅在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过程中的自身成长,设定导师发展目标。其中,学校导师深入企业,培养职业意识,学习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并反哺于校园;企业师傅深入校园,培养教育理念,学习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并助力于企业。当双导师自身成长与“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一致、行动统一时,该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描绘出平稳启动并逐步提升的运行轨迹。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框架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本质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同时接受来自学校与企业的双重指导,他们的身份双重,既是学生也是学徒;学习地点双重,既在学校也在企业;学习内容双重,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学习方式双重,既有理论学习也有技能训练;学习目标双重,既有知识提升也有经验积累[3]。校企导师在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公平原则,各取所长,各有侧重,针对不同学生自身情况与个性需求,对合作培养的学生负有全程教育教学责任。双导师团队围绕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发展定位,将三学年的总体教学目标分解为导学、导能、导业,依托订单培养、引企入校、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平台深化学生综合技能,整合运行“大创”项目、创业训练、技能大赛的创新创业平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由此,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在实际意义上冲破了传统型单向教育模式的枷锁,为双向互动的新型教育模式营造氛围,提供动力。同时,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高职院校教学主管部门、教学督导部门也应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监督与指导职能。

第一学年,导学,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专业志向,即学习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加快填鸭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心态转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专业认知,拟定学业规划,加快普通学习者向专业学习者的角色轉化。通过旅游饭店、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的参观学习与短期跟岗,由企业师傅带领学生熟悉行业、认知企业,培养基础现场感,激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职业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

第二学年,导能,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习能力,开展技能训练,即职业引导。大二学年是专业课程与核心课程较为集中的学习阶段,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还将按照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的安排进入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开展工学交替,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的交叉合作更为频繁。对学生的学业课业指导、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信念磨砺,既有校园课堂的理论解说,也有企业课堂的实训体验,双导师教学团队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达成理实一体的阶梯进化目标。

第三学年,导业,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指导顶岗实习,引领职业方向,即就业引导。“学生”过渡为“学徒”,环境适应问题加剧,上岗实战失误不断,人际交往障碍重重。校企导师应携手跟进式教育,通过谈心谈话、岗位考察、技能辅导、集体座谈等方式,稳定学生情绪,加快角色转化,帮助学生融入职场朋友圈。双导师指导学生结合实习经历撰写毕业论文,完成企业毕业论文答辩。顶岗实习期,职业规划教育、择业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知识普及等都应在校内教育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学校导师克服远距离困难送教入企,企业师傅发挥近距离优势送教到岗,两者合一,协同育人。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支撑平台

作为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支撑平台,订单培养、引企入校、顶岗实习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载体。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古南都班”为例,订单培养以“人职最佳匹配”为目标,双导师合作拟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全程介入教学组织与学生管理。第一学年在校集中指导学生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学习;第二学年开展两轮工学交替,以学校导师为主完成校内课程理论教学,以企业导师为主进入南京古南都饭店完成企业课程实训教学;第三学年双导师合作完成顶岗实习教学与毕业论文指导。订单培养为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校企“一对一”的育人渠道,是该模式的精华体现。

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管理,作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内主要教学基地。同时,也进一步推动该模式构建进程,在基地运行中明确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与技能训练重点,有效促成课程体系科学设计,同时利用生产型实训基地推进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课证融合、课赛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等专业大类内涵[4]。双导师教学团队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以岗位真实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为导向开发教学训练项目,同步建设相应支撑型教学资源,同时促进学习内容的动态组织,在分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设计具体教学项目,全面实现任务本位课程到项目化课程的跨越。

顶岗实习是企业主场的教学阶段,双导师商定实习方案,结合实习企业文化,拟定培训计划,跟进岗位实践,共同开展组织监管,构建双导师、师生间的互动平台,依据学生实习心理阶段分解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中,以旅游饭店、旅行社或旅游景点运营管理实践为选题,双导师分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也对企业实践问题展开研讨。校企合作在实习单位现场举办毕业论文答辩会与企业答辩规范研讨会,为非订单班实习生留任旅游企业就业打造人文环境,也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职场发展潜能,使“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转化为推动学生发展、实现企业用人的有效渠道。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体系创新平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目标之一,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成为重要实践平台,将政策导向落到实处,为因材施教的双导师教学提供了多样化路径。目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已经确立了省校两级项目层次,为高职旅游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5]。双导师合作指导“大创”项目,人员配备合理,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能满足训练计划的指导要求,校企双方共同为项目研究提供实训场地。导师与各项目团队成员定期交流,汇报阶段性成果,分析解决问题,并定期召开“大创”项目进展研讨会,组织情况交流,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育人实效。

双导师指导下的创业训练项目以高职旅游类学生各级各类创业规划大赛已有成果为基础,创业方向均为学生的专业方向,围绕创业计划、社团活动或学生兴趣展开。双导师发挥自身优势,指导学生开展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专业能力与实践水平的对接分析,组织机构与投入产出比分析等,多方筹措,帮助学生科学规范地争取政行校企政策优待、经费资助与场地支持。项目跟进中,双导师分阶段督查进度,指导运营,注重反馈分析,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自主创办的校园旅行社等创业项目在实战运营中极大提升了项目组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也对其他学生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省市高职院校旅游大类职业技能竞赛、校级说菜技能大赛与导游解说技能大赛等职业发展类赛事,是“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训练平台与展示平台。双导师合作指导,课赛融合,将课程考核标准与大赛标准相统一,将大赛训练模式引入课堂教学。选手们在备战赛事的理论拓展与技能提升中也获得了行业评委与企业领导的持续关注,成为旅游学子深造求学、旅游企业招贤纳士的直观窗口。同时,技能大赛也打造了学生知识交流、岗位练兵与才艺展示的舞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更为学生融入旅游文化、餐饮文化、爱国文化创建提供通道,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进程。

四、结语

高职旅游类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协同创新,营造了全开放、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磨练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涵养,达成学生个体发展与企业用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过程中,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也互助成长,获得了教育理論、教学方式、实践技能、行业经历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促进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有效实践。“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发展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赖于政府主导推动、高校主动作为,与企业积极互动,进一步构建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革新等多方面联动的机制,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巴佳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制”育人模式研究[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54-58.

[2] 赵鹏飞.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150-154.

[3] 张凤营,陈亮,杨海玲. 关于高职“双导制”教育模式的实践[J]. 职教论坛,2012(29):67-68,71.

[4] 邓明阳. 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5] 张新科,王斌. 高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J]. 职教论坛,2012(5):79-82.

Abstract: “Double tutorial system” training mode with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lso deepen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actice. High vocational tourism major close to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high practice skills, train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education advantage, make the professional categories of “double tutors” training mode to build primary and pragmatic. Factors the process, both sid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ve, the whole project and applied, together construct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support platform, fully rely on running system innovation platform, through project, task driven teaching, curriculum practice education with engineering and other specific path alternately.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ourism major; Double Tutorial System; employment training mode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及模型建构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