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淮红戏”的调查及思考

2018-05-14 08:59朱建华
北方音乐 2018年21期
关键词:调查思考

【摘要】淮红戏为宿迁地区的民间小戏种,曾经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支花”。目前,有关该戏曲的研究文献较少,且比较凌乱,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以及田野调查,对该戏曲作了点整理,对其传承作了点不成熟的思考,以期为该戏曲的研究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淮红戏;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淮红戏”作为地方戏曲,于20世纪20年代起流传于宿迁及周边地区。该戏早期采取说唱民间故事、传说,之后又加入旱船表演,富有浓厚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1961年与丹剧、山歌剧一起被誉为江苏戏曲“三枝花”。近年来其发展规模逐渐萎缩,并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濒临失传,目前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戏曲如今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淮红戏名称由来

淮红戏为江苏省宿迁地区的地方小戏种,主要流传于原宿迁县、睢宁、新沂、沭阳、泗阳、涟水等地区,名称由来众说不一,据《江苏戏曲志-淮阴卷》载“淮红戏,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因其主调是淮安【满江红】而得名淮红。”;据《宿迁县戏曲志(征求意见稿)》载“淮红戏,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汇集了明清以来,苏北、皖北一带的民歌小调近百种,逐渐演变而成,故又有‘百曲之称。”;《中国戏曲文化》载“淮红戏是我国江苏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建国后形成的新剧种。起源于江苏宿迁,由当地流行的‘淮红调发展而成。”;据《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 曲艺》载“‘淮洪戏,别名‘淮红戏,由广场歌舞花船发展而成。”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载“淮红戏,江苏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宿迁,因由当地流行的‘淮红调发展而成,故称”。在本人采访的艺人中,也存在差异,江苏省京剧院赵书敏老师(已退休)介绍,“明初时期,淮安府盛产的盐通过水路运往南方各地,江浙一带、长江沿岸的居民食用的都是淮安的食盐,船工们通过长江一路向上运送食盐,傍晚时期,每当行至湖北段时,就能够听到远处传来优美动听的民歌,于是船工们将所听到的民歌旋律带回淮安传唱,该曲调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即形成了新的曲调,由于当时船工们听到民歌的时候正直傍晚时期,江面在夕阳的映射下,一片红彤彤景象,于是将其取名满江红,淮安的满江红分为两路发展,一路向东(扬州)发展,形成“扬州清曲”中的重要曲牌之一,一路向西发展形成“淮红调”即后来淮红戏的主要曲调。而宿迁市宿豫区文化馆原馆长于洪楠老师(已退休),则认为淮红戏就是宿迁地区的小戏种,其主调音乐不是淮安的满江红,而是当地的民间音乐,是苏北、皖北的音乐,由于该戏所采用的五瓣梅套曲形式,以满江红开始,当时宿迁又属于淮阴下属的一个县,故得名淮红。根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宿迁市宿城区资料汇编(卷二)中记载,采访的老艺人朱辉、李文章认为“明清时期,宿迁水路交通畅达、扬州清音、淮阴民间小调传人宿迁,民间艺人吸收了各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加以丰富,形成百曲,清乾隆年间,百曲得到迅速发展,在宿迁地区形成了一主要曲种,这便是淮红戏,也叫百曲,又称‘旱船调。”;在该汇编资料中,采访的原宿迁县文化馆梁生安老师,他介绍说:“淮红戏的主体唱腔满江红与扬州清曲的满江红是一个曲子的变奏形式,前者繁,后者简,从乐曲对照可以看出,前者是后者变化而来的”。从上述的材料来看,淮红戏的名称来源与“淮红调”“满江红”有关。

二、淮红戏的班社

淮红戏的发展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许多班社,但是基本上没有专业性质的班社,成员多有自己的职业,业余从事自己喜爱的戏曲表演。如梁邦杰早期从事邮政工作,押运邮件,后改行理发。杨瑞芝靠在城区卖粽子谋生,后返乡务农。巩凤岭以卖豆芽为职业。正因班社的成员各有职业,许多早期业余班社的演出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属于一种交流的性质。宿迁戏曲发展史上,虽然多数戏班人数不多,但是众多的业余戏班却保证了淮红戏百余年来的传承不绝。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宿迁有记载的主要有以下淮红戏班社:

民众娱乐社,1928年至1938年。社址初设赞化宫,后遷小关庙。娱乐社分设京剧、清音、话剧、歌咏四个组。成员有蔡效中、朱士香、张万友、韩兆奎、王杰三、仇仲文、叶元顺、时光宇、魏长松、贺伯琴、梁邦杰等。

宿城票友界,1940至1948年,成员有郑陶宾、陈庆明、郭少卿、蔡心源、陶伯衡、仇百川、陈长富、梁邦杰等。

晓店清音会,1943年至1947年。主要成员有袁敬济、姜绪科、蔡佩凡、姜绪东等。

埠子业余京剧团,1948年至1957年,主要成员有殷子扬、张承恩、蔡士民、朱本荣、朱玉英、王邦启、蔡亮、陈广凯等。

耿车业余淮红戏剧团, 1956年至1958年,成员有冯厚英、刘振国、苗全侠、周素侠、曹立本等。

宿城北关群英二团, 1954年至1958年。主要演员有夏永侠、杨金斗、柴长庆、苏宜岭、巩凤岭等。

宿迁霸王公社业余淮红戏剧团,1958年至1959年,主要演员有丁振高、夏永侠、尹红梅、卓跃坤、李秀英、马娇玉、周士贤等。

宿迁县淮红戏剧团,1960年,主要演员有贾永侠、周士贤、李秀英、马斯玉、卓跃坤、尹红梅等30余人。

埠子业余剧团,1978年至1985年。主要演员有张圣才、马光强、沈淑美等。

大新业余剧团,1977年至1985年。

三、淮红戏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淮红戏作为地方小剧种,在其历史上曾辉煌一时,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表演,但是大量的剧目内容直接来源于平民生活,保留了许多当地的文化历史进化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对于研究宿迁地区的社会人文史具有弥足珍贵的辅助价值;淮红戏音乐也为宿迁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传承的平台,对于保护传承当地的民间戏曲及音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保护和传承好淮红戏,对增强宿迁文化自信、丰富群众生活、维系江苏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传承与发展要想淮红戏,首先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媒体宣传。淮红戏为宿迁地区的地方戏种,在对本土人群调查中却发现,35岁以下的老百姓基本上不知道宿迁地区有淮红戏,甚至很好奇,在35-50岁之间的人群中,知道的寥寥无几,50岁以上的老年人知道该戏,但是已经很多年看不到这种戏了。这就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大家知道,慢慢了解,逐渐的喜欢上该戏种。

生存环境回归,淮红戏作为宿迁地区的地方小戏种,生存环境为农村,如要找回该戏,首先要回归农村,在农村再次生根发芽,然后再走向城市,走进剧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创新,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戏曲是一成不变的,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南戏,再到明清时期的四大声腔,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由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逐渐转向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与此相对应的城镇市民占多数,乡村文化支配人的活动逐渐转化为现代都市文化引领人的活动,作为传统的地方戏曲,如果还是按照原有的那一套程式来演出,必然吸引不到观众,戏曲的艺术价值和绘画、建筑、雕塑等不一样,如果离开了观众,则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好作品,创新演出体制,将传统与现代接轨,才能够吸引观众,以达到适应时代需要的要求。

抓住传承的群体。在传统文化逐步深入人心的当今,传统回归渐成趋势,全国多个地方都将地方戏曲纳入了中小学课堂,这不仅传承了地方戏曲,也维系了中国的多元音乐文化,淮红戏作为宿迁的地方戏曲剧种,选择一个学校作为试点,先将淮红戏作为欣赏课来展现给学生,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然后开办兴趣班,借此创办地方文化特色教育,让戏曲艺术进入主流教育领域,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逐渐培养少年儿童对戏曲艺术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他们自己愿意唱,喜欢唱,从而不断扩大影响。

上述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仅为理论层面,传承与发展的方式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借鉴成功的地方戏种的经验,结合淮红戏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找出一条适于淮红戏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作为地方戏曲的淮红戏,在过去的上百年中,给老百姓带来了无数的欢乐,承载着宿迁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无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还是维系地方文化多元化的角度,都应对地方戏曲作深度的挖掘,保護及传承,为维护地方文化生态平衡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志清.宿迁县戏曲志(征求意见稿)[Z].宿迁:宿迁县文化局编印,1986:33-35.

[2]梁生安.淮红戏.江苏剧种[G].南京:江苏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内部发行),1983.

[3]刘俊鸿.江苏省戏曲志(淮阴卷)[G].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05):2.

[4]梁生安.淮红调音乐研究手稿.

[5]周星,廖明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01).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408-436.

作者简介:朱建华,男,硕士,讲师,宿迁学院音乐系教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淮红戏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943)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调查思考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