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珍
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所表现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同,尤其一年级小朋友由于心理年龄特点,呈现出比较爱说、好动、乐玩,对于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儿歌比较感兴趣。善用儿歌,增强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成长,有效巩固良好学习习惯;灵动评价,促进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促进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善用儿歌,增强意识,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善用儿歌,让学生静心
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深有印象,每次下一节课铃声响的时候,总是有那么多的孩子还在校园里撒欢似的跑,老师扯着嗓子把这些孩子一个一个喊过来,他们似乎没有铃声的概念,更别提做课前准备了,就不能很好地进入下一节课学习的最佳状态了。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为新生量身定制这些能够规范孩子行为习惯的儿歌“下课铃声响,书本铅笔放放好,地上纸屑捡捡净,喝水小便不能忘。”等,在新生报道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给家长,督促孩子回家熟知。上下课铃声一响,小班干部变会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在诵读中,孩子的行为在慢慢地规范。
善用儿歌,让学生专心
课堂40分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专心听讲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40分钟的效率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应该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课习惯。与其扯着嗓子和学生比音量,或者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把学生吓坏,不如试试,转换一下方式,把课堂倾听的习惯、要求及方法,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藏在生动有趣的儿歌里。如“小耳朵,仔细听;小眼睛,注意看;小脑袋,要思考。”又如“谁的眼睛亮?谁的耳朵尖?谁的声音最响亮?”这些充满童趣的儿歌,是把学生拉回课堂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用儿歌,让学生用心
带过一年级的老师都深深的意识到:书写习惯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又是一项非常特殊又重要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对于他们提的要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更记不牢。可是,不少孩子会将幼儿园期间握油画棒的姿势带到了握铅笔上,导致握笔姿势很混乱而且不正确。用严格规范的语言反复纠正,成效不大后,我也选择了儿歌,将写字时孩子们需要做到的具体要求变成了短小精悍又朗朗上口的儿歌。并在开学报道第一天就印发给家长,发动家長的力量促使孩子尽早学会——“身坐直,头要正,肩要平,腿摆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头,手握铅笔一寸远。”每次写字之前,先带着学生一起诵读写字儿歌,写字之时,发现学生哪里做得不对,及时用儿歌进行提醒,回家亦是如此。
自创儿歌,激发成长,有效巩固良好学习习惯
自创儿歌,释放个性
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全身心投入进来的教育活动,他们才会印象深刻,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开学初这些涉及到行为习惯方方面面的儿歌是老师直接给予他们的,学生只能是接受。于是,开学一段时间后,有了拼音的知识基础,以及之前儿歌背诵的经验基础,针对学生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开展儿歌创编活动,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度,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同时,在创编儿歌中约束自我,教育自我。
写绘儿歌,激发成长
经过实践观察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在书面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不是很理想,其中书面表达能力更是欠缺一点,但是,他们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喜欢用画笔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不同的线条、不同的图形,不同的颜色就是他们内心最直观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们感受事物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读写绘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大程度地保护孩子的表达积极性,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使孩子能够运用已经拥有的能力去表达体验的丰富与多彩。
活用儿歌,灵动评价,促进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且生动童趣,他们天真无邪不喜欢成人对他们太多的否定,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在班级里,我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考核变成简短童趣的儿歌式标准,如没到下课铃声响,任课老师宣布下课时,每个小组的组长就会情不自禁地提醒组员做好课前准备:“书本换,桌椅齐,地面清”,几个不做课前准备跑出去贪玩的孩子一听到,会立刻不好意思地回来把课前准备地三件小事儿做好了。在我们的引导下,组员们潜移默化习以为常,慢慢地用儿歌式的标准进行自测,促进他们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浅显易懂的儿歌贴近生活且有节奏感,孩子喜闻乐见,他们眼睛看黑板,嘴巴读儿歌,两手做动作,在不同形式的反复吟诵中轻松记住了规则,潜移默化中改正自己的行为。儿歌不仅管住了学生的手和口,还分散了学习上的难点,使孩子的语言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强多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