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媛
直击现象
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却渐渐发现,如今的备课已经渐渐偏离了轨道,我们常常会看见:(1)有的老师课上教的和备课本上写的完全不一样。(2)有的老师在寒暑假就匆匆把一学期的教案都备好,之后不再翻看。(3)有的学校检查教师备课,评价反馈的方式较为机械单一,就是看书写和字数。有的教师就干脆把备课本的空白处填满,不管前后两次教案有无联系。(4)绩效工资后,教师备课的动力减弱。有的教师的备课就是直接点击百度下载相关的教案……于是,备课、上课两张皮,备课完全成了体力活,教师无法通过备课提升自身的钻研教材的能力。这样的备课已经变成了走过场的“伪备课”。“伪备课”最直接的受害者则是本应该接受良好教育的学生。
困惑
无论你愿不愿意,我们似乎已陷入了“伪备课”的困境中。繁杂的工作、疲惫的身心让我们无法将更多的时间投注到有效的备课中;而大量简单的备课检查反馈的方式让老师困惑与无奈,促使更多的教师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深入备课中。身居“伪备课”环境中的一线老师们,是继续轻松地麻木不仁;还是坚守心中的那一份真与善?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拒绝“伪备课”,我们需要“真备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把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思考教法等称为隐性备课。所谓“真备课”即是将隐形备课与显性备课相结合,真正地“备课于心”,精雕细琢。
“去伪存真”——转变“伪备课”现象的策略
厘清三种误区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不要将备课和写教案画上等号。通常的写教案最多只能算作狭义的语文备课,我们应该树立大的语文备课观——终身备课。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
备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高质量的备课是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根本,以教师自身的条件为依据,以丰厚教师的底蕴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学效果、锻炼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为目的的。
备课不仅仅是体力劳动。教师不是搬运工,备课也不能沦为简单的体力劳动。伴随备课全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独特的感悟,是创造性的劳动,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坚持“六多六少”的备课原则
加涅说过:“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有效备课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在每一次备课中都应该坚持贯彻“多与少”的原则。
多一点热爱,少一点埋怨。认真备课其过程是艰辛的,但收效一定是显著的。所以在进行有效备课时请多一点对孩子与职业的热爱,多一点对职业的自觉努力。
多一点实在,少一点花哨。备课时不搞花架子,不追求形式主义,应完全从实际出发,从课堂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
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束缚。备课时不要被教参或权威束缚,应根据自身的需要与特点来设计教学。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对于一学期的课文,我们可以采取“精备与略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精多略少”为宜。
多一点圆融贯通,少一点东拼西凑。 切不可将有效备课简单地理解为精彩环节的简单拼凑。备课时可以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将个人的精备和集体的智慧相碰撞,达到个性和共性的融合,实现备课的最优化。
多一点放眼未来,少一点只顾眼前。语文学习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大语文观。时代在飞速地发展,我们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应努力寻找课文与生活、与学生发展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与教师的长远发展。
多一点大胆创新,少一点按部就班。同一篇课文,甚至是先前作为公开课执教过的,当你二次执教时,都应该根据学情的不同,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重新备课,实现备课的有效性。
备文章本身,让教学“有的放矢”
备体裁特点
小学阶段我们常见的体裁无非是: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神话、童话、寓言和诗歌。无论是哪种文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其独特之处。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寓言故事》三则后,听课老师一致觉得他没有教出文体特点,有点像“童话故事三则”。原来,他花了更多的时间在感悟故事情节上,却忽视引导孩子关注文体的特点,寓言往往是在一个浅显的故事之后加上一两句简洁的话语点明道理。
备文本的内容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备课中所关注的字词句段篇。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知识点的科学性错误,说明在备课时他没能将本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备课不到位。
备写作特点与手法
写作手法泛指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一切艺术手法,如对比,衬托,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巧设悬念等等。以《题西林壁》教学为例,“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哲理”是其主要的写作特点。教学时,为使学生明白道理,教师要通过对比苏轼“要识”的初衷与“不识”的结果,引发学生的疑问——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并创设情境进行诵读,细细品味出诗歌的理趣。在身临其“景”中感悟道理,在反复涵咏中降低学生“悟诗理”的難度。
备时代背景
了解时代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感情,感受意境。以第七册的《25古诗两首》为例,一位教师在执教《元日》“春风送暖入屠苏”时,从暖字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告诉学生“屠苏酒”时往往晚辈会给长辈送上祝福的话,然后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王安石写这首诗歌时,得到皇帝的赏识,正推行新政,可谓春风得意。这样一来,孩子对暖字的理解就有了层次,可谓风暖、酒暖、心更暖。
备写者的心绪,让学生、写者交流零距离
借文抒情
一眼就能看穿的。如第七册语文书中的《4、秋天》,学生一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备《夹竹桃》这课,如果仅仅读出季老喜爱夹竹桃的韧性,喜爱夹竹桃引起他丰富而充满情趣的幻想就显得过于浅薄了。教师备课时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去引导学生理解。季老曾说:“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季老就像夹竹桃一样安静从容地开放……真实、平淡是季羡林先生做人做事的原则。难怪季羡林称“夹竹桃”为知己。引领学生感受夹竹桃充满情趣景象的同时,也要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格魅力。
写作风格
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例如,冰心的文章被称为“爱的哲学”,面对《只拣儿童多出行》一文,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知孩子的活力以及冰心对孩子的喜爱。教师要有一种敏感度,通过点拨与拓展阅读,例如,《小桔灯》《笑》《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在学生心中渗透“爱的哲学”其实就是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对冰心的认识更加丰满。
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如《如梦令》等;后期多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虽然是婉约派的词人,但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备课时,可以设计让学生查找生平及相关作品,通过作品交流会的形式,将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进行对比,结合背景以及相关吟诵使学生感受其间的不同。
憧憬
虽然身处“伪备课”的困境,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会迎来“真备课”的春天,那时:
孩子们不再成为“伪备课”课堂的牺牲品;
领导们不再苦恼,非得用单一的评价作为备课好坏衡量的手段;
老师们不再为备课犯难,把它当成一种负担,不再浪费时间埋头抄教案;
独立思考、集体备课;
言语交流,智慧碰撞。
行动实践,去伪存真,
校园内外,真枪实干。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