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萍
基于26年的教育实践与理性思考,我提出了“境脉学习”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型。在上海第十四届国际课程论坛发布并通过答辩。境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拥有多个组成部分,并且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无法用标准的线性方程对其演进过程加以预测的系统。
影响学习动态过程的因素很多,有外部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与内容等,有内部的学习者认知起点、情感态度和心智投入程度等,还有激发内外因素互动的教师指导。境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建设与学习活动的专业化引领。有效的学习,能根据复杂系统的生成变化原理,让学习者自身具有的动能与场域内诸多学习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谐振荡,形成势能,在非平衡态的混沌边缘,形成自我更新的张力。
平江中学学习佐藤学的实验学校,建设男女生四人一组的学习组织,形成众多小型学习共同体,在学科教学中普遍運用。事实上,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作并不是固定的,适用的事境也是多元的。场域的边界及其内部聚合的学习要素,因为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合作学习更多被赋予境脉意义,是聚焦群体学习和社会文化场景的学习。
不同于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共同学习的目标不仅限于完成任务,更多指向于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认知成长和身份发展,且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引领学习的“导生”,因而称之为“导生制共同学习”。
本文选择我指导的跨学科学习案例作典型分析,以境脉学习理论为视域,尝试解析不同类型导生制共同学习活动的组织要点。
勾连资讯,创设认知境脉,用思维打通知识链接
【案例描述】《TELL戏剧:“南海国际风云”时事透析》,优生导引学习。
2017年9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主动访华,冰冻数年的中新关系出现转机,内在因素错综复杂,个中较量暗流涌动。我意识到,一个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综合解析时事的绝佳窗口已经到来。
引发关注,切入主题,借助爆红的微信体媒体新闻,我简单介绍南海局势近期变化的诸多事实。特意布白,要求学生自选视点,作拓展性的资料检索。发现两位学生的作业视野宽阔、逻辑关联、深度思考。约谈两生,邀请做课堂小导生,并提供板贴,指导以图谱方式呈现讲解思路。课上,男生李烔译灵活移动涉事国板贴,依次陈述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与南海诸国之间的国家关系状态,丝丝入扣,故事情节感超强。女生顾祎桐则紧抓国家利益主线,把美中及东盟诸国(新菲印马泰)的利益纠葛条分缕析,直白明朗。
错综复杂的的国际关系,纷繁动态的利益关联,两位导生自如解读。视角新颖,脉络清晰,仿佛呈现了一张局势微妙变化着的南海动态地图。主题时事的现在进行时,来自于朋辈传递的介乎“自己已知”和“从旁获知”的知识盘点,如同一颗颗火星,瞬间点燃了星耀1班学习共同体。无需教师启发,同学们的资讯交流欲望高涨。顺着图谱之序,大家用自然的肢体表情和精当的文字语言积极回应着。与主题相关的各个知识链接点依次打开,各类时事资讯错落交织,学习者瞬间陷落进自己促就的认知境脉。循着思维的脉络,勾连上下横贯东西,重整旧知连通新知,完成了一场跨界政治、地理、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时事透析。学生代表性图谱作品见附件。
【案例剖析】这一场由优生示范导引的跨学科学习,最终演变成了人人编剧、人人参演、自编自导、情境表演+视点评析的TELL大剧,年级首演,全校公演,苏州电视台专题报道。这样的学习境脉,激活了旧知与新知、认知与思维、理解与行动。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激活了个体自主自控的学习调控机制,使得原本混沌的学习日渐有序可把握。持续跟踪,得到反馈:星耀1班谈论时事的多了,拥有独特话语权的小讲师多了,几个活动主角学业成绩也开始冒尖儿了。导生制共同学习收获了认知成长。
【组织要点】认知境脉主导的导生制共同学习跨学科活动,组织路径要点如下:1.活动选题能触发感觉2.导生讲解要呈现思路3.知识勾连作多维拓展4.思维梳理捋网状结构。
激发投入,创设社会境脉,用任务达成朋辈合作
【案例描述】《课后的自发公益性服务》,拙生激发学习。
下课铃响,尚且沉浸在学习欢愉之中的同学,围在我身边,用自己的特有方式向教师表达情感。看到教师一张张揭下关键词板贴并努力擦拭,孩子们自觉地出手相助,一个,又一个……表达感谢的同时,我物色了一个最为积极然而方法却不甚合理的学生开启“小灶式”辅导。大致过程如下:1.板擦不够,有人掏出纸巾干擦(擦不干净)2.该生灵机一动,抽出湿纸巾替代(工具更新效果立显)3.引导思考如何高效利用这张湿纸巾,启发学生立体翻面,充分拓展纸巾与板贴的接触面(任务新颖,触及空间智能且技巧性强,该生激发了任务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好奇心与尝试欲,大家纷纷掏出各式纸巾自觉练习各种翻面)4.……5.最终,一条擦拭板贴的工作流水线在讲台上自然形成——揭板贴、板擦初擦、湿纸巾翻面洗擦、整理叠加板贴(我自然抽离,演变为一个袖手旁观者,观察诊断这个自行组织的任务小组的能动合作水平)6.浸润于真实任务的社会境脉中,成员竞相展示自己的睿智和灵巧,板贴擦拭整理方案不断优化——先洗再揭。如此,可以利用黑板进行大幅度的整体操作,大大提高效率(深度学习,友伴合作,启发借鉴,自主创新)。
【案例剖析】特定事境下,也可以选择能力弱者为导生。这样的导生与教师的差异区间较大,涵盖了共同体内部其他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吸引他者自然进入。示弱者-指导者-旁观者-诊断者,我的身份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公益服务渐入佳境。缘由成功的合作,公益任务出色完成。过程中,彼此言语无多,却因为同处共同的任务境脉,心中燃烧着助人的热情,孩子们主动学习、演练、思考、创新。这一刻,任何有利于任务完成的信息和技术都自然成为学习的对象,共同体内的个体差异也成为自然的教育资源。这一刻,共同体内个体自主学习的动能撬动着场域聚合学习的势能,和谐共振,相互启发,彼此借鉴,学习效果叠加。这,就是人际社会交往的真正效益所在——指向任务达成的社会合作才是最有价值的人际交往。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我观察到繁花2班原本极度羞怯的女生钱丽,从漠然旁观者、留意关注者到积极投入者的社会身份自然演变,逐渐放下的拘谨和慢慢展开的笑颜,足以显示其融入群体的心路历程。服务他人,共同学习,融入群体,社会身份不断发展,这个学习境脉的社会性无疑是多重的。
【组织要点】社会境脉主导的导生制共同学习跨学科活动,组织路径要点如下:1.适当示弱,留置任务空间2.指导一人,激活多人状态3.择机抽离,引导自主合作4.观察诊断,适时恰当点拨。
点燃思辨,创设伦理境脉,用理性明确行动方向
【案例描述】《调查统计中的“道德两难”》,双导思辨学习。
完成教育部成都论坛报告回校,迎着孩子们欣喜的目光,坦诚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临近学期中段,很想掌握课程作业整体情况。自然地,没有任何前置性听讲式的所谓专业学习,学生们凭借着原始的感觉,在我设置的高仿真生活境脉中做起了“关于平江中学麒翼16班跨界·思维作业完成度的现场调查”。
把握调查要点,全集合分析可能性,随后,在两位志愿者的配合之下,现场调查开始。没有经验,调查方的设问自然靶向不明,精准度有缺陷,被调查方的同学很难get要点,于是,围绕怎样把调查标准清晰化,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涉及到了诸多概念,如分类、可能性(概率)、变量之间的关系等,最后得出结论:“‘有3次作业成绩”这个标准,包含“有3次、有4次、有5次(总量5次)”三种情况,是个模糊标准,应该替换成“‘只有3次作业成绩”这类表述,这样,调查统计的标准才是明确的,数据才会精准,结果才会客观。
过程中,突然有学生发现,分类统计得出的数据总和与被调查者总数不符,于是大声指出问题。或许是出于被大家指责的恐慌,亦或许是自己突然悟到了错误的缘由,调查方竟自顾拿起了板擦,在众目睽睽之下修改了数据……于是,课堂上炸锅了!舆论几乎是一边倒——不能擅自修改数据!要尊重客观现实!要找到真正的错误原因!不知不觉中,原本“调查”的难点“效度检验”,在这种道德两难的双方激辩中,孩子们已经在自然地理解,且印象深刻。当然,在追求客观调查结果的氛围中,还自然发现了有同学重复举手的问题,最终大家通过翻看其作业本来验证确切的作业成绩次数,告诫他不能为了掩饰自己的作业状况而影响调查的客观性,并希望他能够真正地做好每一次课程作业。无需说教,道德的准则正在内化。德育,悄然发生了。
考虑到初次调查有很多地方不够专业细致,全班同学一致要求清盘重新来过。很明显,基于第一轮的思辨,第二轮的调查,无论是分类标准的语言表述、各类情况的归属表达方式、设问的逻辑分层、对应的数据统计与登录等,都呈现出了专业水准和创新力度。这,完全是一场自我完成的“调查法”学习与实践,并且尽显严谨治学、客观求真的学术品质。
【案例剖析】这个案例,我们看到,创设学习境脉,某种程度就是“让事情发生”。预见矛盾,激发冲突,引导思辨,这种置学生和学习于伦理境脉之中的做法,特定情况下会收获奇效。问题发生后,调查双方的代表性群体,自然形成了各自立场各执观点的双向导生。这样的事境下,原本逍遥在外的众生必然会思考自己该如何站位,必然会经历信息的采集、逻辑的推理、理性的思辨和自悟的选择。当然,自我的伦理结构也就在深层建构了。
【组织要点】伦理境脉主导的导生制共同学习跨学科活动,组织路径要点如下:1.自然顺应,让“两难”发生2.挑动激辩,让冲突到来3.明辨是非,让理性回归4.引导选择,让自我完善。
境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协商,它是通过社会性对话来完成的。学习的实践就是对话的实践,对话发生在共同体中。导生制共同学习,正是创设了聚合知情意行等各类要素的学习场域,通过特定境脉中诸多学习要素的有序对话,实现了学习者的认知、合作与反思,即:达成了认知性实践,帮助学习者建构世界,彰显了文化性;达成了社会性实践,帮助学习者人际交往,彰显了社会性;达成了伦理性实践,帮助学习者完善自我,彰显了反思性。
(江蘇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