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江 李枝宇
[摘要]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基础的乡村旅游,但一些地区盲目跟风发展,导致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良莠不齐。对于具有同等资源禀赋的地区,缺乏相关的借鉴模式。花茂村和苟坝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现代种植业及乡村发展战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拥有丰富的发展条件下,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参与意识薄弱、文化发掘浅、没有特色等发展瓶颈,未来应从基础设施、宣传、加强品牌特色打造等加大力度。介绍和研究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和苟坝村将两种不同资源相结合,发展新型乡村旅游的模式,从中提取科学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向具有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或具有相互补充关系的地方推广,以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
[關键词]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及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民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产业。以乡村地区为活动范围、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以观光休闲为目的,通过开发和利用乡村特有的景观,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多重功能,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我国旅游业的广度,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花茂村、苟坝村自然环境景观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历史文化悠久,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乡愁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代表,两村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衬托,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以推动乡村发展。
1 花茂村、苟坝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
1.1 研究区概况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花茂村始终坚持传统特色文化和现代农业相结合,以乡愁为核心,积极探寻新农村建设之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有成效,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苟坝村位于枫香镇东部,距枫香镇政府所在地6km,距遵义县城南白46km。苟坝村主要以苟坝会议会址陈列馆、马灯博物馆和苟坝会议会址为主要景点,同时还有会址周边的绿水青山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苟坝会议会址陈列馆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播州区党校,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参观者。
1.2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花茂村、苟坝村自然环境优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浓厚,同时遵义市也是国家重点打造的全域旅游发展区,有政策的支持。播州区作为千年古县,也主打乡愁文化和红色文化。
1.2.1 政策支持。国家实施乡村发展战略,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从政策、资金和人员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近几年,贵州省全省主要发展大数据、大生态,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少不了大数据的助力,互联网+旅游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1.2.2 环境优美。花茂村、苟坝村三面环山,白腊坎河流经两个村落,为村子增加了别样的风景。一如古诗描绘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森林覆盖率在63%左右,群山环绕,放眼望去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全年均温20℃左右,夏天温度也保持在26℃左右,冬暖夏凉,是避寒避暑的优选之地。
1.2.3 文化底蕴浓厚。花茂村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丰富,以制陶和冶铁工艺最为知名。农耕文明也较好的保留下来,这为打造以乡愁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留下了宝贵的资源。苟坝村则以红色文化最为知名,1935年在此召开的苟坝会议对中国革命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对苟坝村的发展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苟坝村的使命和发展方向便是弘扬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及以此为纽带的乡村旅游。
1.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现状
依托现代农业、乡愁文化、红色文化、传统工艺等,花茂、苟坝近年来发展迅速,乡村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居民生活方式也渐渐有别于传统的农耕生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自2016年以来,每年到该地参观游览的人数已经突破100万人次。发展乡村旅游,给该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凸显出当前发展的不完善。
2 花茂村、苟坝村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花茂村、苟坝村基础设施需要不断完善。(1)交通问题:远离城区,没有直达的公共交通,交通只能依靠农村客运。(2)住宿问题:作为乡村地区,基本都是民房,只有极少数的房子可以提供住宿。尽管在早期规划和设置了住宿区,但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且之前所预留的住宿区,多为高档度假区,目前的消费水平还不能达到。(3)娱乐设施:风景区或游览区相隔太远,严重缺乏娱乐设施,娱乐方式单一甚至没有。(4)照明设施:主干道路有较为完善的照明设施,但是次要道路或其他道路则没有,晚上大部分区域处于黑暗地带,让人缺乏安全感。
2.2 居民意识薄弱,参与积极性不高
因受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人一直处于被动参与、听从安排的状态,不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中。花茂村和苟坝村的居民也不例外。例如,在外来游客来此旅游时,居民通常是在门外观望或是在家中,没有进行一些商业活动、没有主动与游客交流。
2.3 文化缺乏深层次、多角度挖掘
农村的真实性、淳朴性和简约性能满足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的回归自然、亲近乡土的回归需求,因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花茂村和苟坝村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但在实际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呈现出现代旅游发展的态势。游客局限于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缺乏对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深入开发,整体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性,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就结束了本次旅游,游客非但没有受到乡村文化的熏陶,更是使身心疲惫,完全满足不了追求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的目的和体验田园的需求。
2.4 没有抓住着力点,缺乏特色
花茂与苟坝作为主打乡愁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乡村旅游,没有极大程度的发挥这两个极具吸引力的作用。乡愁还局限于被动宣传,缺乏相关体验设施。如,农田耕作体验区、农耕工具展览区、儿时玩乐的趣味游戏区等。
3 促进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3.1 增加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应结合村庄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功能布局。民居建筑要立足花茂的民居特色,摆脱小洋房形式的束缚,设计和建造符合黔北民居特征的楼房和会议会址风格相似的木房,保证浓郁的田园风格。住宿地方可采用农家旅馆、乡村旅馆等模式。在交通方面,开通遵义主城区到花茂及苟坝会议会址的公共交通,满足那部分不能自驾游的游客;在游客集散中心所在地的枫香镇土坝村设置进入花茂村的专线客车或公交车,方便游客出入景区。在村庄内部和两个村之间,则可以发展特色交通,例如牛车、游览车、骑牛等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以增加趣味性,进行点与点之间的游览。照明设施则可以以苟坝会议的标志性物体—马灯,尽快完善各居民点之间的照明,夏天可以为前来避暑的游客提供夜游的基础,领略乡间夜晚别样的风景。
3.2 整体规划花茂和苟坝山、水、田、村,突出资源特色
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即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这句话应成为花茂、苟坝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方针。应根据两村整体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庄的山、水、田、村的资源,挖掘当地的民居特色和至今已有400多年制陶工艺的特色。
3.3 兼顾多方利益主体,提高居民积极性
在多方利益主体中,当地居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影响着游客满意度、旅游质量,因此要积极引导村民参加到当地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初期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心声,采取“政府﹢村委会+居民﹢专业公司+投资者”的集体建设模式,使乡村旅游发展成果由大家共享,而不是单独的成为政绩和投资者的盈利工具。二是在完善居民参与机制的前提下,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逐渐让参与机制意识深入他们心中。
3.4 设计专门供游客参与和体验乡村民俗的街区
可设计具有乡村气息的体验型民俗街区。在街区,分为生产生活习俗、观光农业园等模块。生产生活习俗模块注重供游客了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让游客根据不同季节体验不同时期的农村生活,如下地撒种、插秧、除草、收割和生活中用石磨磨豆腐、打糍粑等生产生活习俗;观光农业园室内讲授园艺制作和插花的艺术,室外有水果采摘、水田农耕、田里捉鱼的趣味性体验活动。
3.5 加快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制定
在環境保护方面,正式制度是指政府以立法和政策的形式,强制性保护环境;非正式制度则是指通过乡规民约等约束人们的行为,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新农村与游客对农村的印象有极大改变,新农村新在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景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通过这些乡规民约保护了自然环境,留下了丰厚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4 结论
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它能使乡村旅游在“政府﹢村委会+居民﹢专业公司+投资者”的合力下,争取到充足的客源,吸引到大量的投资,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前提,从而获得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总之,花茂和苟坝开展乡村旅游是有着优越条件的、也是可行的。这种将两个村庄连接起来共同发展,相互间取长补短,极大程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更易突破发展瓶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结合理论与现实发展成果,作者认为这种模式是可以推广的。(指导老师:魏媛)
[参考文献]
[1] 孙伶俐.贵州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复合发展模式探索[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06):216-220.
[2] 马剑平,黄先禄.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05):53-56.
[3] 何小怡.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5-408.
[4] 吴莎.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典型村寨发展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2):47-54.
[5] 于天.贵州省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市场论坛,2016(06):75-77+87.
[6]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7] 陈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8] 曾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贵州屯堡地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7(06):127-132.
[9] 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0] 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镇经济,2007(11):39-41+52.
[11] 李乐京,陈志永,吴亚平.贵州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郎德、天龙屯堡、镇山村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2):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