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对策探讨

2018-05-14 12:19童莉莉吴江虹吴万盛
山西农经 2018年14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童莉莉 吴江虹 吴万盛

摘 要:总结比较了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必要性,并着重进行了江苏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的研究与对策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4-007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03.4 文献标志码:A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资源不足、生态系统退化、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内外源性污染并存等环境恶化危机事件频发, 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的繁衍生息带来一系列问题,迫使人们去思考如何使农业可持续地高效发展下去,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其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的重大创新和有效升级。

1 概述

“生态农业”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奥伯特提出,其涵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保护、伦理道德及美学等方面能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生态农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其主要理念是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及传统耕作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管理,在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高效低耗,达到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1]。

“循环经济”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提出,该思想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它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将有限的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高效(低消耗)、清洁(低排放、零污染)和经济发展可持续为特征的现代发展理念。“循环农业”是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产业链生态化、有限资源高效化”生产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一种从资源配置和企业布局开始的综合经济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促进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和环境友好与低碳化。

生态农业的核心是有效控制污染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侧重于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核心是建立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使全部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低排放、零排放;侧重的是社会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但两者的本质相同,都倡导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保护环境,实現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从结构和机制入手,体现新的价值观、消费观。解决的问题都是要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均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内涵、特征和指导原则等具体运用到农业生产、消费和加工等各领域中,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指导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完好统一。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紧迫性

现代农业的高投入带来高产出,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但由于其高投入以及高能耗,水资源与能源超量消耗,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化肥农药农膜过量施用,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加重,弊端凸显,负效应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2.1 能源消耗过度

商业能量的大量投入使农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工业和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生产速度缓慢,储量有限,能源短缺是迟早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另外农业生产受到能源短缺及价格上涨的困扰,产品的能量代价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性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低于成本增长幅度,投入产出效益呈下降趋势,这些必将都成为农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2 水资源紧缺

淡水资源不足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矛盾。虽然我国淡水总量不少,但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且淡水资源分布相当不均匀。由于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方式,单位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也相当低。同时由于一定程度上我国存在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现象,工农业间用水存在不平衡现象。工业用水竞争、水资源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农业用水的紧缺程度,农业生产灌溉成本持续增加,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低,成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中的绊脚石[2]。

2.3 环境污染加剧

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土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农作物秸秆被弃置或焚烧,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加大,不注重种地与养地相结合,造成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复种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污染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畜禽鱼产品数量质量下降,食品安全问题凸现,出现了诸如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过高,以及水果中农药乐果残留超标、猪肉中瘦肉精残留超标等现象。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发展,将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新型农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必要之举,是改变农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3 江苏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研究

江苏是农业大省,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经济带,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素有“山水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同时兼具南北方的地域特征,全省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县域为单位的生态农业县建设,在政府的示范试点和各学者、劳动者等多方多年的努力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遍布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现将其典型模式归纳如下。

3.1 废弃物能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废弃物能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根据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秸秆、人畜粪便等废弃物看似没有作用,但只要能与其他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就能够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可作为另一个环节的投入,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提高能量的转化率和资源利用率。如以秸秆沼气为核心的猪—沼—粮、猪—沼—菌、猪—沼—鱼—果等模式,其共性是:用粮养猪,农作物秸秆与人畜粪便等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制取出的沼气用于日常生活,如做饭点灯等,沼液、沼渣可用来做添加剂喂猪养鱼,也可浸种、培育菌类等,各种脚料、鱼塘泥等还可以再还田,从而形成物质利用的多重良性循环,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变废为宝,又能减少环境污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3]。

3.2 立体开发利用模式

立体开发利用模式是依据物种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原理组建的不同形式的立体结构式的农业生态系统。通过科学的搭配组建,利用好每一寸空间,实现自然环境能量的充分利用,增强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①农林牧渔复合模式:可利用水系或道路林网、江滩造林等,在林间套养鸡鸭牛羊等畜禽或套种豆类、马铃薯等农作物,形成种养一体化的循环模式,在达到养林目的同时又提高了林间生态和经济效益,也可是池塘养鱼虾蟹、池塘边种植果树、树间间种蔬菜牧草等,既绿化了周边环境,同时鱼塘塘泥又可培肥果树和蔬菜,形成循环体系。②立体种养(植)模式:鱼塘立体混养模式,利用鱼类的不同食性和栖息习性,进行立体混养,既能合理利用池塘生态空间与饵料,又改善了水质条件,提高了池塘综合效益。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将水生饲养动物与水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稻田为鱼虾蟹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饵料,同时水生饲养动物在稻田中活动觅食,又起到了除草肥田、防病治虫的作用,优势互补、共生互利的效果明显。③设施化立体种植模式:该模式选用特、优、稀的蔬菜瓜果及食用菌等品种类型,采用塑膜大棚、日光温室等进行设施化栽培,利用不同作物生态位置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上巧妙搭配,实行间套复种高效立体种植,以提高大棚或温室的时间与空间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3.3 种养加一体化模式

“种养加”结合就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结合;一体化经营就是按照企业运行模式,将这三个方面放在一个企业里一起运行。该模式主要遵循规模效益原理和物质循环利用原则,将系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企业为组织单元,以产业链延伸为特征,以科技支撑为依托,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从而使产品多级增值,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高效、环保、节约的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模式。

3.4 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模式

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农业除了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体现其生产本能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功能,为人类的精神需求开辟空间。该模式就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环境景观,将生态農业与旅游业充分结合,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集观赏、游玩、销售、研发为一体。如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开心农场、休闲渔业、农家乐主题园、农业嘉年华等模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可以观赏、游玩的地方,还大大地带动了餐饮、林业花卉、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了经济、生态的统一结合。

由于不同县域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生态环境等等会有所不同,生态农业循环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适合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是最合理的模式[4]。

4 江苏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探讨

4.1 明确总体要求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从新的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江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应以绿色、协调、创新、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减量、清洁、循环”为主线,以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创建为抓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示范带动,实行点、线、面统筹布局,大力推进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绿色生态,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4.2 秉承绿色理念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生态循环农业本质就是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坚持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处理好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倡导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4.3 坚持基本原则

生态循环农业应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地域自然、经济等具体条件,选择合理合适的发展模式,在追求单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提高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4 强化科技支撑

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推广的重要环节,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一需要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以期提升农产品品质及其附加值,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是在财政上需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科技投资,改善科研环境,提高科研水平及创新成效;三是加强科研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提高科研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实践的转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

4.5 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政府需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重点,各相关部门应协作配合,合力推进。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合适的法律规章及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劳动者生态意识淡薄,素质相对低下是江苏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要采用各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对农户进行宣传指导培训来解决根源性问题;三是建立健全生态标准及监管体系,保证农业向标准化、无害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清.循环经济模式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7(3):71-74.

[2]黄小洋,邱丹.江苏省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与发展对策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29(1):29-32.

[3]胡晓欢,王雪超,董孝斌.循环农业内涵、理论发展与展望[J].农学学报,2015,5(3):107-112.

[4]杨群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引领农业绿色转型[J].农业经济管理,2018(4):41-44.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