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维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许多地区都在推进产业扶贫,总体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和积极效果。不少地区贫困户由此脱了困,贫困县藉此摘了帽。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扶贫力度加大,前期看似可观的效益引来不少盲目追风者。当过去几年种植的水果和特色农产品逐渐进入丰产期,在一些地区,由于品种单一、项目过于趋同,集中上市以后面对的市场波动很大,加之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都在制约着扶贫效应的发挥,成为当前产业扶贫中亟须重视的一个关键课题。
毫无疑問,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这要求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把产业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通过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但是,如何把产业扶贫这道考题完成好,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发布和产业规划指导,重点做好市场预警,避免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某些地区产业大量无序发展,趋于雷同。尤其在整个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避免某些农业产业的生产过剩,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从地方层面,要建立产业扶贫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防止“拍脑袋”决策,既要立足自身特点,做大做强“比较优势”,同时也要注重多条腿走路、多产业发展,避免为了打造所谓的“集中优势”,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从贫困户个体来看,一方面要激发其内生动力,通过科学的帮扶、培训等,提高他们种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升他们搏击市场的本领。另外也要遵从现实、脚踏实地。眼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冲刺的关键阶段,剩下的大多是发展能力较弱的群体,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低,经营能力差,这样的群体大多不适合直接去发展特色的种养殖,而应选择一些投入较低、产出稳定、风险较少的农业项目,哪怕收入少一点、脱贫的速度慢一点。或者为他们提供一些中、弱劳动强度和技术的务工机会等等。要尽可能量力而行、稳扎稳打,切不可拔苗助长。
贫困地区、贫困户搞产业不能等、不能难,更不能“险”。产业扶贫在战略上要有长远眼光,统筹规划,切实夯牢基础;局部战术上还要兼顾“眼前利益”,确保“吃到嘴里的才是肉”。有追求,却不好高骛远;有要求,更需谋定后动。如此,才能真正把产业扶贫这盘棋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