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霞,彭文婧
[摘 要] 从教学实践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系统、学情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等相近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是把握高职教学设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设计教学方案的实践起点。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概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22-02
教学设计是教师基本的工作职责。然而,常常由于对教学设计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对一些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不够准确,致使课程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不够准确、教学目标决策不够合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够科学、说课逻辑不够严谨等现象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和研究课程教学设计及相近相关的基本概念,解决思想和理论上的困惑,把握高职教学设计的规律,以理论的自信增强教学设计的自觉,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教学设计俗称为“备课”,这是教师上课前首要的任务。什么是教学设计?陈连生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严格来说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教学理论关于‘教与‘学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过程。”从这一概念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从本质上看,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过程
在一定的思想指导和思维设计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系统地设计教学实践过程方案。从设计结果看,虽然属于理论形态,未付诸于实践,但其设计的过程,是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创新的实践过程。创新性实践过程的性质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创新、创造的改革精神,而且要做到对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学条件等教学诸要素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使设计结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实效性。
(二)从价值追求看,教学设计以服务于教学为目的,以追求教学实效性最大化为目标
我们常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常常要花费几倍的时间进行分析教材、收集资料、精选案例、设计教法、学情分析,并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将各种教学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科学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实现预期的教學效果。其过程,是枯燥的心智历程,获得的是课堂教学时“心中有底”,为教学目标搭建了一条走向成功的桥梁和纽带。它要求教师要具有忍耐寂寞、伏案耕耘的高尚职业精神。
(三)从结果目标看,“教案”是系统性的最佳教学结构
“教案”应当是教学诸要素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结构合理完善,教学环节严密衔接,预期实效可以实现的系统化方案。因此,它要求教师要具有严谨的科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学术理念。从分析教材、设计导入到案例取舍,从重点把握到难点阐释,从设问启发到归纳总结,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转承,都要精心预设,具有目的性、功能性,而不是随意而发。当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走向课堂时,心中定然充满了收获探索创新的价值追求感。
二、对教学系统和学情分析的理解
“教学系统是教学设计前必须掌握和理解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系统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具有延续人类历史文化、沟通个人与社会的宏观功能,又有培养世界观、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培育创新精神、促进智力发展的微观功能。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主要有课程、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等,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
从以上表述我们获知,课程、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是教学系统的四大要素。此四大要素是学情分析的主要对象。“学情分析”是一个具有双层涵义的概念。广义上,它包含了学习对象(课程、教材、技能)、教学对象(学生)、教学主体(教师)、教学条件四个方面;狭义上,它特指教学对象即“学生情况分析”,它由学生来源、知识和素质基础、学习动机、学风班风等要素构成。无论是广义概念,还是狭义概念,都是进行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三、对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理解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四个不同级别的与教学目标设计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之间是相互区别而又相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也即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办学的性质、定位、学制、方向和层面以及办学条件,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而确立的人才培养所预期的目标。这是一个学校层面的概念。例如,2014年国务院19号文件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原则性的规范既有共性的规定,又有个性的规定。“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共性的要求;“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把职业教育的任务明确规定为“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方向,它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是个性的要求。
作为学校层面的概念,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引领目标,制约着低级别目标的设定;低级别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和导向而拓展、深化、具体化。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性规范要求,面向某种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而确立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它是低于学校层面的一个概念,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某一专业的具体化。例如,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以胜任企业管理(营销)员、园林种植(养护)员、盆景(插花)员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和工程养护等第一线园林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作为专业层面的概念,园林专业目标鲜明地显示了园林专业培养目标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明确以园林职业岗位群需要为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指向,是人才培养目标在园林专业的进一步拓展和具体化、微观化,同时,又为课程目标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和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地位,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的总体目标。一般情况下,一门课程是否需要开设,基本依据是由专业需要所定。课程确定之后,课程目标的设定是根据课程的任务、功能、作用以及所蕴含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来确定。
课程目标是低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性概念,它侧重于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以知识体系和技能素质为主要内容,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深化、拓展和具体化,是职业方向内涵的一部分、一个方面。因此,课程目标的设定,不仅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和遵循,受其制约,而且要在本门课程目标中,把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化、微观化,并为教学目标提供了宏观的指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根据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目标分解细化、拓展深化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预期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隶属于课程目标的概念,它以课程目标为基本遵循,以本门课程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为基本依据而设定,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形式和落脚点,把课程目标分解细化到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实现。
高职教学设计理论是设计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唯有从基本的概念、观点、理论的细微区别与联系,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方能设计出切合课堂实际的教学方案,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陈连生,张心淼,孙丽娜,等.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