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飞
[摘 要] 当前,《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定课程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设定,通过教师的教学实施,能使学生在学业结束时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能力,并能够快速适应就业后的会计工作。
[关 键 词] 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3-0028-01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用计算机来辅助会计核算和管理,即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代名词。而会计电算化实施的主体还是人才。对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集中在中职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是中职、高职类会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由于各种原因,各校在开展该课教学后,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完课程后,不能胜任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标准的确立,通过教师的实施,保障学生在学业结束时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能力,并能够快速适应就业后的会计工作。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对应的学时分配标准
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充分体现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性导向的教学思想,以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学,以操作技术为核心,同时辅助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为此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设计成8个模块,建议开设7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模块一]会计电算化认知,2学时
教学任务:1.认知会计电算化;2.认知用友T3财务软件。
教学目标:1.认知会计电算化的含义;2.认知会计电算化软件及其功能模块。
[模块二]系统管理,2学时
教学任务:1.系统管理的认知;2.认知系统管理运行操作。
教学目标:1.认知系统管理;2.熟悉系统管理的基本功能;3.掌握系统管理的各项操作。
[模块三]基础设置,6学时
教学任务:1.认知基础设置;2.基础档案的录入。
教学目标:1.明确基础设置的重要性;2.了解基础设置的主要内容;3.掌握各项基础档案的设置方法。
[模块四]总账系统,20学时
教学任务:1.认知总账系统的基本功能;2.总账的期初设置和日常业务处理;3.总账系统的其他辅助管理;4.总账系统期末处理。
教学目标:1.了解总账系统在软件中的作用;2.熟悉总账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基本业务流程;3.熟练操作总账参数的初始设置和日常业务处理及期末业务处理。
[模块五]报表管理,6学时
教学任务:1.认知报表管理系统;2.学习报表的编制。
教学目标:1.掌握报表格式设计、关键字定义及公式设置的操作方法;2.掌握生成常用报表的操作方法。
[模块六]工资管理系统,8学时
教学任务:1.认知工资管理的基本功能;2.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和日常业务处理;3.工资管理系统期末处理。
教学目标:1.认知工资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2.掌握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设置的各项操作;3.掌握日常工资核算、个人所得税计算、工资分摊及月末处理的操作。
[模块七]固定资产管理,8学时
教学任务:1.认知固定资产系统;2.固定资产系统初始化和日常业务处理;3.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期末处理。
教学目标:1.认知固定资产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业务流程;2.掌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初始化设置的各项操作;3.掌握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及月末处理的操作。
[模块八]购销存系统集成应用,20学时
教学任务:1.认知购销存管理系统;2.购销存系统初始化和日常业务处理;3.购销存系统月末结账。
教学目标:1.了解购销存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及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2.掌握购销存管理系统的基础设置、日常处理等的操作方法与技能。
二、課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考核采用百分制,过程考核与结果考试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小组自评相结合,加大技能考核比重,利用计算机机试考试系统,保证技能考核的公平公正性。机试考核按计算机的账套评分结果分别填入,过程考核由学生和教师分别按5分制打分填入表格后进行计算,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分值分配如下:
总之,在中职学校财会相关专业,设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表,按照授课教案的规范编写教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认真设计,上好每一堂课,保障《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红梅,李燕.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用友T3财务软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
[2]孙莲香.会计电算化应用教程[M].(2版)(用友T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