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
【摘要】“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进行解读,分析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行动策略,提出可操作的方法,为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行动策略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素质教育提出发展不过20多年,尚存诸多疑虑,又提出“核心素养”,目的何为?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驾驭改革的灵魂。“核心素养”教育观被推上如此重要地位,它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又将如何影响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值得我们深思。
一、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解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成了教育热门词,可“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凭借学校教育逐渐达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尚力沛等人指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态。
(二)什么是体育核心素养
当前,体育学界关于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尚力沛等人认为体育核心素养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聚焦和关注適应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素养,功能价值上是体育素养的精髓,量少而精。从体育的本质及概念为逻辑起点,初步提出体育核心素养由体质和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社会情感构成。
(三)什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目前,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尚无统一定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老师认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于老师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立足于运动、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统领体育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化表现;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对象不同但终级追求一致,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行动策略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又称为体育与健康素养,包括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维度,进而又细化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六个要素,并具有长期性、发展性、差异性、完整性、协同性等特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及体育学科特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教师第一个专业素养是能教好学生运动技术;体育教师第二个专业素养是能有效得锻炼学生身体;体育教师第三个专业素养是能创设优越的体育锻炼环境和快乐体育园地;体育教师第四个专业素养是能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及体育原理知识;体育教师第五个专业素养是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热爱体育;体育教师第六个专业素养是能以运动学习为载体,利用体育集体,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和良好品行;体育教师第七个专业素养,也是最紧要的素养,他认为要有运动能力和教学的“真本事”。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为锻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运动能力,注重“技体”融合
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的最核心要素。运动能力是决定学生是否科学有效地参与运动实践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实践能力的大小和过程把握,决定着体育对增强健康、增强体质功能落实的程度。同样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是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运动能力素养核心内容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技体融合是指技术训练或技术运用和体能练习组合在一起的练习,以有效促进运动技能掌握和运动能力发展。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能是技术动作和掌握运动技能的保障,同时也是提高运动能力的基础,避免体育教学过程中先技术后体能,重技术轻体能的普片教学现象。
(三)体育课堂教学重视“情品”的渗透
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它属于实践类技能性课程。也就是说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外,还要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在不断地尝试与体验中感悟,并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体育学科其核心素养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情品”正是我们往往所忽视或无视的隐性核心素养。情,即体育情感,这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品,即体育品德、品格,这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体育精神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如2016年四川西昌举行的“十城市”体育教学发展走向研讨会中哈尔滨香安小学骆飞老师的公开课“发展跳跃能力——合作跳”,教学过程始终贯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建立自信等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理念;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姜声永老师公开课“耐久跑”,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体验乐趣、团队合作、挑战极限、坚持到底、建立诚信等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理念。
(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指人们对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认知、习惯和能力的总称。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内隐性、客观性、社会性和能动性。于素梅老师认为运动习惯是否养成与练多练少密切关联,“能习相随”的难点在于“练”的兴趣激发、“练”的内容确定、“練”的时间保持、“练”的效果评价等。运动兴趣的培养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所以,本文认为课堂教学应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挖掘能让学生“动”起来的一切动力、增加健康知识及行为的教育性、课内外活动的选择性和多元化等。
(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个体能准确认知他人与社会,对情境与环境作出准确判断,并能通过正确的反应达到与他人顺利沟通、与社会环境协调、达成自身目标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于老师也把社会适应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界定立足的三方面之一,足以看出其重要性。所以,本文认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五会”适应能力目标:“会选择”“会思考”“会交往”“会应变”“会解决”。会选择,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看;会交往,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会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会解决,培养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N].天津教育报,2016-09-14.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师资建设,2016(01): 20~22.
[3]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 130~134.
[4]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04):5~9.
[5]钱勇.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发展方向 ——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学刊,2018,25(01):93~97.
[6]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24(0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