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生的朗诵训练

2018-05-14 09:06张玉
丝路视野 2018年22期
关键词:朗诵朗读

张玉

【摘要】朗诵是深受高职生喜爱的语言表演艺术形式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力,增强其自信是高职院校理应完成的任务。朗诵训练,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对事物的理解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综合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本文就高职生朗诵训练存在的问题以及训练中应把握的关键作了阐述。

【关键词】朗读;朗诵;态势语;文章基调;声、乐合一;声画合一

朗诵,是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语言真实而有艺术夸张;自然而有所修饰;既有内心体验又有外在表现;是深受高职生喜爱的语言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在人才招聘活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高职生口语表达力已成为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社会上不少用人单位已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招聘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理应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力,增强其自信。朗诵训练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对事物的理解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综合艺术素质均得到提高。

在对高职生开展朗诵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喜欢朗诵,却不知道怎样朗诵。学生的朗诵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以为朗读即朗诵。很多学生接受过普通话培训,朗读过《普通话教程》中的60篇作品,以为大声朗读就是朗诵,如会以一个语调一种节奏从头到尾大声念文章“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学生不清楚朗诵与朗读的区别。其实,朗读与朗诵是有很大区别的。朗读是最广泛的一种有声语言表达形式,它的核心是读。只要是读文字,除了默读以外,其余的都可以叫朗读。朗读是最基础最广泛的有声语言表达形式。

朗诵和朗读中“朗”是一样的,“诵”和“读”不同。诵,从字面上理解,显然有“唱”的意思,比起“读”来,应该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这就是朗诵的本质。因此,朗诵,可以理解为语气和节奏感、音乐感更加强烈的朗读。由于节奏感和音乐感更强,朗诵更适合当众表演,具有一定表演性。

二是以为所见即表达。学生没有深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而是望文生义,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比如余秋雨的文章《生命是一树花开》中有这样一句“有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作者想表达的是对生活的一种承受、隐忍以及坦然淡然的情绪,学生却非常慷慨激昂地大声“诵读”,特别是句末“只是不想说”声音高亢而上扬,斩钉截铁,使听者啼笑皆非,完全不能诠释作品要表达的内涵。

深入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思想和情感的基调,是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会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意境。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犹如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正所谓“心里有,口里才会有”,通过深入的理解和仔细的揣度,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自己动情,从而打动听众。

三是以为动作即态势语。学生朗诵时若被要求加入态势语,大多数学生就会选择不停地做动作,以为动作安排的越多态势语就越好了,甚至编排一些与作品表达内容相违背的动作,严重影响朗诵整体效果。比如诗歌《我的祖国》,因为是颂歌类的,为了歌颂祖国表达爱国热情学生每一句诗句都安排了动作,手舞足蹈看起来像舞台剧表演一样,严重扰乱听的感受。

态势语,是口语交际活动的辅助手段,是通过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因素,传达信息的一种言语辅助形式。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常常会有辞不尽意或意在言外,这时就会很自然地借助态势语言来补充或替代有声语言不能表达或不必表达的信息。比如讥讽、悲伤、喜出望外、坚定等情绪的表达。态势语还可以起到强化语言信息,调节控制现场气氛的作用。

根据高职生朗诵容易出现的问题,笔者在对高职生进行朗诵训练时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加强语音基础面貌靶向训练

因为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的需要,大多数学生接受过正规普通话短期培训,且有很多学生取得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二级乙等成绩。这些学生普通话语音的基本面貌是有的,但地方特色的不足也很明顯,如平翘舌、鼻边音不分、没有后鼻韵母的发音等,要使朗诵优美动听,学生必须能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在朗诵训练最初,可以找一些有针对性的素材对学生进行靶向训练,比如这段文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是从事酵母及酵母衍生物产品经营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公司主导产品包括面包酵母、酿酒酵母、酵母抽提物、营养健康产品、生物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烘焙食品、发酵面食、酿酒及酒精工业、食品调味、医药及营养保健、动物营养等领域。公司酵母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及亚洲之首。再比如这些词语:召开、参与、成绩、亚洲、即使、教室、横财、翘首、尽管、绿林、请帖、着急、无赖-无奈、水牛-水流、男裤-蓝裤、旅客-女客、脑子-老子,尽量使学生发音的不足得到改善。

二、注重朗诵的发声状态与感觉训练

朗诵发声与人的精神状态和感觉密切相关,只有最佳的精神状态才能产生最佳的声音效果。这一点和歌唱要求类似。

学生朗诵最初发声一般较紧、较窄,圆润动听度差,主要原因是没有共鸣体共鸣。针对这个问题训练时,可以要求学生站正,面部表情自然,提笑肌(微笑状)或作打呵欠状,反复去声练习单字发音:啊、嗬、哦;反复快吸慢呼发声练习词语“辽-阔-的-大-草-原”“妙-手-回-春”以帮助学生感受口腔、胸腔和腹腔共鸣。

朗诵多数选择站姿。前面提到的站正,就是要求学生正确的站立。正确的站立姿势是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抬头、挺胸、收腹、两肩自然下垂、头摆正眼睛炯炯有神地看向正前方的远处,身体的各部位松紧有度,自然站立。这种姿势优美大方,可以自如地移动身体重心及活动上肢,更利于口腔、腹腔共鸣的产生。

三、重视朗诵基本表现手法的训练

朗诵常用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分为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句调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关于这方面的训练有许多书籍做了介绍,高职生经过多年的文化学习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所选朗诵作品,在正确表达作品内涵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停顿、重音、语速、句调,更生动传神地诠释作品,并在教师的示范下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以形成动力定型来完成这方面的训练。

四、反复推敲,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恰如其分地给文章定调是朗诵好的前提,情感基调的确定要先从宏观上把握。文章是用深沉凝重的基调表达,还是用激昂雄壮的基调诠释,又或者是悲痛欲绝、凄凄惨惨的状态,需要我们根据全文的内容和句式来确定。比如文章《生命是一树花开》通篇用诗一般的语言,阐释出人生的快乐,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真谛,朗诵时选择舒缓、感悟、劝诫的情感基调就比较好;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歌颂伟大中华的抒情诗,采用热情、高亢、激昂的情感基调就很合适。全文情感基调的把握关乎整篇文章内涵的传递,是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同时,根据句式确定每一句的句调。一般来说,判断句朗诵要坚定有力;对比句要处理的有轻有重;关联句要前后紧凑,一气呵成,不能有断开的感觉;排比句声音要逐渐提升,以表现递进关系。疑问句声音上扬表现出疑惑求解等。朗诵根据句式确定句调值得强调的是,不能就句式而谈句调,一个句子的具体朗诵方法,必须与整篇文章内容相联系,相契合,与整篇文章情感基调相一致。

五、力求声、乐合一,声、画合一

在高职生的朗诵训练中,要使学生的表现出类拔萃,除了上面谈到的训练之外,还应注重声、乐合一和声、画合一。

如今的朗诵,不管是表演还是比赛,为了增强可看性,都会被要求配背景音乐和配PPT画面。关于配乐,找一段合适的音乐给文章配上背景音乐本身不是难事,难点在于人声与乐声的融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要么是人声等音乐,要么是人声与乐声的情感表达不相容。训练时,笔者要求学生学会“一心二用”,一方面,用心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另一方面,用声传递对文章的理解,心的感受和聲的传递频率一致、交融,以期达到声、乐合一。比如学生朗诵《我的祖国》,选用的配乐是《红旗颂》,人声在主旋律起的时候随之而入,接着人声随音乐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柔声轻述;学生朗诵《英雄》,选用的配乐是《神思曲》,人声的加入在音乐的第二小节开始,人声的娓娓道来与略带忧伤、冥想、宏达的音乐交织,都能使朗诵锦上添花。

关于朗诵PPT背景。制作方面有许多专门的机构可以代为完成,简单的画面制作学生自己也可以完成,关键在于PPT画面的选择和播放速度的安排是否与朗诵融合。PPT画面的选择和播放的速度必须在认真推敲过朗诵作品的基础上审慎安排,朗诵内容大场面处一定要配上恢弘的PPT画面,朗诵舒缓处PPT播放速度也应随之缓缓推出,这样才能达到声、画合一。

参考文献

[1]云涛著.朗诵与技巧训练[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

[2]邢福义.普通话培训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朗诵朗读
幼儿园大班散文渗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