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办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在当前高校规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的教师队伍归属感缺失的现象,极大地干扰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为此,要关注和重视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建设,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促进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队伍稳定性
作者简介:陈萍,湖北商贸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120-03
民办高校教师对于高校的归属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可以使教师生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将自己的生活、个人生涯发展与学校相链接和联系,成为高校集体中的“家庭成员”,更好地奉献自己的才智和热情,为民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为此,要采用有效的措施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分析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因素,以较好地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一、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不仅涵盖物质方面的条件,而且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条件,需要民办教师对学校和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情感,主动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在时间的沉淀之下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感,积极主动地融入高校的环境之中,与高校的理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将自己个人的发展、荣辱与高校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心理深层的反应。
1.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缺失的表现形式。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缺失,个体与民办高校之间缺乏一种情感上的联结关系,没有充分体会到民办高校领导对他们的情感关怀和付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忠诚度较低,流动性大。民办高校教师渴望获得更高的自我人生价值,尽管民办高校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对于民办高校的选择有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容易出现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产生竞争心理和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使教师的心理出现焦虑、烦恼、抑郁的失衡状态,这就使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出现较强的流失愿望,对民办高校的忠诚度较低,难以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2)缺乏强烈的凝聚力和使命感。民办高校教师是通过竞聘的方式进入到民办高校环境之中的,这就需要民办高校给予教师以相应的理想承诺、经济承诺和情感承诺,要使之成为吸引民办高校教师的砝码,较好地稳定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然而,事实却是,一些民办高校缺乏这些相应的砝码,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缺乏归属感,不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难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对于民办高校组织的活动也基本是消极应付,不愿意跻身于民办高校的任何事情之中,显现出民办高校对教师队伍的凝聚力缺失的现象,教师也缺乏相应的使命感。
(3)缺乏对民办高校的认同感和共荣观。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文化积淀相对薄弱,在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的积累较少,缺乏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导致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缺乏对高校的认同感,找寻不到精神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也并没有将自己的思想与民办高校的主流思想相融合,对于高校的发展漠不关心,认为这是领导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显示出较为薄弱的荣辱与共的意识和观念。
(4)缺乏强烈的职业认同意识和责任意识。民办高校的生源层次相对较低,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不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授课的重视度较低,这就使民办高校的教师难以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和责任心。另外,民办高校在考核制度方面也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青年教师的归属感缺失。
2.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的因素。综合以上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因素复杂多样,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从政策环境来看,民办高校的政策可执行性、可操作性較差,对于民办高校老师的自身权益的落实和督促缺乏具体的体现,对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诉讼请求等公正方面的待遇也存在执行上的困难,这就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的自身权益受损。同时,在办学实践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民办高校的教师在编制、职位、工作时间、奖金激励等方面的社保措施就不够健全,极大地打击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降低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从社会环境来看,民办教育在社会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鄙视,出现一些对民办高校的“多余论”“冲击论”“营利论”“怀疑论”“过渡论”等方面的思想和看法,这种偏执的社会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了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路的不确定性,致使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的潜意识里存在自卑的心理,缺乏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2)民办高校自身原因。民办高校缺乏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缺乏薪资与实际工作表现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同时,为奖励教师而采用的物质福利奖励也不够合理和完善,这就难免使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产生跳槽的心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的稳定。从民办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来看,由于部分民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家庭式管理或企业家管理的现象,缺乏包容、开放的管理理念,这就难以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另外,从评价制度体系来看,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和问题,缺乏公正、客观、及时的考核管理,存在绩效考核的主观性较强、考核标准不够明确、考核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在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培训方面也还存在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使民办高校教师的能力无法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升,增大了教师流失的风险。
(3)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的原因。民办高校教师进入到岗位之后,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相差较大的现象,产生内心上的挫折感,难以形成稳定的职业认识。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相对较弱,难以快速融入民办高校的环境和集体之中,处于一种焦虑的、模糊的角色意识和状态之中,缺少工作上的归属感。
二、增强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提升教师队伍稳定性的策略思考
1.健全民办高校相關的政策,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为民办教师提供切实可依的社会保障体制,要关注民办教师的教学争议现象,加强对民办教师的劳动保护监控的审查,充分利用各方渠道宣传民办高校的现实意义和功能,健全民办高校的人事体系,改造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的组建,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聘请制度,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同时,还要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基本社会保障,通过给予社会保险的附加奖励方式,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好地稳定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还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倾斜,要在资金投入和经济来源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信任,政府要通过直接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的方式,包括民办高校的教学设备支持、师资力量支持等,还要经由第三方如公立学校、社区、基金会等建设民办高校,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2.改善社会环境,促进教育公平。要致力于对社会和工作环境的改善,转变社会对于民办高校教育的态度和认知,要提升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在各力量支持的前提下,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个人成长和民办高校的建设相联系和链接,真正做到“以校为家”,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加强行业和企业的支持,要尽可能地消除社会对于民办高校的偏执想法,可以将民办高校与行业、企业相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而较好地促进民办高校和企业的双赢,更好地实现民办高校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3.采用人性化管理措施,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个人成长。要在民办高校中采用和推行人性化管理措施和方法,使民办高校教师充分感受到高校对自己的人性化关怀,高校要将对教师的人性化关怀体现和落实于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消除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并做好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定期为民办高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真正做到对教师的健康关怀。另外,对于民办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要以科学合理而健全的评价标准,实现对民办高校教师的激励和奖惩,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有效激励,减少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懈怠情绪,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可以采用不同性质和内容的培训,如:专业技能培训、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针对性的素质提升培训、学历进修等,从而较好地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能够在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以相同的情感回馈学校,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
4.注重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民办高校要注重日常对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校史教育使教师明晰学校的发展历史、未来发展规划和前景,增强教师对民办高校的热爱之心和自豪之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还要明确民办高校的工作条例,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可以通过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组织红色旅游等活动方式,对民办高校教师产生强烈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认知,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和思想,将精力集中于民办高校的教育事业之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是极其关键的力量,要充分尊重和关怀每一个教师,从制度体系、学校管理、个人专业成长、道德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健全,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转变社会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偏见,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更好地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融入民办高校的集体环境和氛围之中,使自己个人的职业成长与民办高校的发展充分链接,较好地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邸俊燕.归属感——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J].继续教育研究,2012,(2):68-70.
[2] 张燕.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的激励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 2013,(3):167-168.
[3] 王晗.关于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49) :13-14.
[4] 姜峰.初探民办高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径[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2) :134-135.
[5] 李代超,陈洪福.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才智,2014,(8):103.
责任编辑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