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在国外高校普遍流行的研讨课程(Seminar)是一种小型的、讨论式的课程,有利于打破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把学生转变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和动手,最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為了开发一个有效的研讨课程,有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强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二是注重课程过程控制;三是注意研讨课堂技巧;四是重视论文写作过程。虽然研讨课程并非尽善尽美,但却是积极而具有建设性的。
关键词:研讨课程;主动性;研究型教学;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卢瑾,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法思想史、教学改革。(云南 昆明 65009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6-0009-03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这有赖于高校各方面的改革提升。而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改革传统单向灌输的课程与课堂教学,代之以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能使学生广泛参与、自主决定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对应于一般的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而提出的,强调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地学的有机融合,主张师生在共同研究中共享研究乐趣和研究成果,促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的综合”。[1]相应地,在国外高校广泛运用的研讨课程(Seminar)正是有利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它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教学过程的情况,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研讨课程把学生转变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通过提升学生主动性,在研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培养符合新时代建设需要的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研讨课程
在国外高校学习的学生,将会遇到一种特定类型的课程形式:研讨课(Seminar)。“以研讨为重点的习明纳(Seminar)教学模式诞生于18世纪的德国,19世纪以来成为德国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对实现‘教学与科研合一的德国大学理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德国研讨课(习明纳)的特点是注重学习者向研究者角色的转换,强调能力培养,启发批判精神,重视创新”。[2]目前,研讨课程在欧美高校非常普遍。国外大学研讨课程一般规模较小,由资深的教授指导,往往是较高级别的课程,重点放在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或在一个给定的领域。学校会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学分的大学研讨课程,否则不能毕业,课程过程包括讲演、讨论及论文撰写。
美国高校也广泛运用研讨课,以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为例,除了实践课程以外,大学的基础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讲座课(Lecture),这种课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要由教师传递知识,借助PPT等多媒体手段讲课,鼓励学生提问,对部分问题进行讨论。这些讲座课程对于传递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至关重要;另一种是研讨课(Seminar),这种课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起指导性作用。通常情况下,教师本身不讲课,主要方式是学生们阅读预先指定的文章或书籍,或者要求他们在某个项目上工作,每周上课研讨相关论题。在一个学期的课程里,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一个选定的主题,适当引导,检查学生阅读、思考和论文写作的情况。其中,第一种课程与中国高校教学方式相似,我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而第二种研讨课程形式中国高校运用较少,但对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较大作用。因此,借鉴国外高校教学经验,可以在国内高校教学中,广泛地实验推广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事实上,许多学科的高级文献,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迫切需要深入探讨。当老师帮助学生探索这些材料时,就会明白为什么它们对老师和学生都很重要。研讨课程常常被学生看作他们大学生涯中最有意义和最具变革性的课程。笔者有幸于2018年1月至5月进修了Thomas教授在美国福特汉姆大学的研讨课程:The World of Democracy,该课主要由教授指导学生研讨世界民主领域的相关学术问题,具体内容是围绕民主化基本理论和全球民主化情况展开比较研究。通过进修课程,发现美国高校的研讨课程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讨课程是为小规模学生提供的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讨学术问题。所有的研讨课程,没有固定课程的格式,但无论他们是否有列出课程特点,它们确实有一些共同之处,使其与国外大学的许多其他课程区别开来:
1.班级规模小。研讨课程参与者既可以是本科生也可以是研究生,但招生人数一般限于5-20名学生,一般不超过20名。研究表明,小规模课堂有诸多优势,“在小班里,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态度更好,教师课堂纪律管理时间显著减少,能将更多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有更强的归属感。”[3]小规模研讨课程有助于提供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对学生深入地思考、理性地分析问题非常有意义。
2.积极的学生参与。研讨课程是一种需要合作的课堂形式,他们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充分和积极地参与。因此,学生需要认真准备和定期出勤,充分和积极地参与研讨课程的工作,无论是课堂主题发言、讨论、提问,或是完成原始项目与报告。同时,写作作业也是研讨课程的共同特征,有些课程甚至需要学生每周上交一篇作业,当然,这些作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
3.课程范围宽泛。大多数研讨课程不试图调查一个话题。相反,学生和教师调查某一主题或特定领域。因此,并不能依靠研讨课程为特定部门或知识领域的高级研究提供实践背景,关键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训练。研讨课程“既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安排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讨论题,又可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本专业的基本理论,还可根据时下学术界最新进展适时调整讨论题目,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增强了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总之,研讨课程是一种小型的、讨论式的课程,“研讨”可能意味着每次课上都有不同的发言者。在一门研讨课上,学生做指定的阅读,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他们所读到的观点大声交谈,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用事实来形成论据并支持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与那些不同意的人有条理地、礼貌地交流,培养学术性思维,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二、研讨课程的优势:提高学生主动性
高校中任何专业都可以采用研讨课程,但一些专业和课程更容易接受这种形式,例如,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以及管理学等课程,这类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往往侧重于讨论和调查,而不是简单地掌握信息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研讨课程尤其有用。在大学研讨课上,学生有很多方法可以获得高分,包括积极参与、专心,在上课期间积极倾听。换句话说,研讨课程的核心优势在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迫使学生全面动起来。
1.动眼。阅读是学生学会思考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上要做一次认真的发言,研讨课外需要做大量的阅读。而且,要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和思考,必须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当然,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计划和尽可能运用一些阅读技巧,这样,学生才能完成大量的阅读要求,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相关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积极思考的意识。因此,研讨课程是极具启发性的,同时也是检验学生阅读理解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2.动脑。研讨课程模式中的互动研讨,迫使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性。“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思性关系之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恰恰相反,教师要求学生保持对这种权威的怀疑,并要求学生与教师一道去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内容。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予的建议的意义,并同意随时准备面对学生的质疑,而且同意与学生一起去反思每人所拥有的暗默的理解”。[5]这种反思性思维正是我国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的。
3.动手。美国高校教学体系的研讨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讨论相关学术问题,还需要根据研讨内容学习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教学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导师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研究范围,包括题目、内容、框架、时间和写作规范等,值得一提的是,国外教授非常强调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第二步是学生拟定、讨论和提交研究计划。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学生拟定研究计划之后,教授在课堂上预留时间让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计划,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提问和建议,学生修改完善后提交,教授批阅返还且再次给出修改建议;第三步是学生根据研究计划撰写论文初稿后,教授在课堂上再次预留时间让学生报告自己的论文并充分讨论、提问,并给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完善论文;第四步是学生完善修改后提交论文,教授批阅给出评语后,返还学生再次修改完善。经过这样反复地修改,学生論文质量大幅提高。
由此可见,研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空间。研讨课程超越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的牵制,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和研究的空间,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发展成主动。研讨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发言、讨论、反思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形成独特的思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研讨课堂上,一个学生必须通过研讨来促进他们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需要解释所有的研究,其他同学是观众也是监督员,有机会来进行判断并给出建议。这使整个班级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能力。
三、如何建设研讨课程
演讲、讨论和论文是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展示他们的学习和才华的极好机会,当有明确的指导方针,以及一些灵活和创新的空间时,学生通常会喜欢研讨课堂的教学形式。当然,如果学生习惯于听讲座,或者如果学生有点害羞,他们可能会害怕参加研讨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讨课程建设的时候,精心地准备和设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真正动起来,让课程达到预期效果。开发一个有效的研讨课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是开发一个有效的研讨课程的基础。首要是创建一个教学大纲,不仅是阅读和作业的清单,而且是包括学习目标和结果的有力陈述。其次,教师需要创造有趣而有效的作业。因为论文、项目和报告是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来准备的最终产品,所以这些作业可以集中在课程的最高层次目标上。例如,作业可能需要分析和综合多元的观点、涉及理论应用到现实世界的问题,或创造性的扩展课程材料。当教师为这类任务选择一个主题或格式时,确保它具有一定挑战性,以满足这些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否则,考试和作业通常是比较简单的评估工具,不能体现研讨课程特色。
2.注重课程过程控制。虽然在研讨课程中学生才是主体,但教师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课程过程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强调参与而不是正确答案。在大多数情况下,研讨课上的教授们应该对“正确”答案的理解和说明较少,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专注于按时完成任务,准备上课,这样他们就能以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对话。其二,关注学生注意力。不可否认,学生很可能会在大学研讨课上分散注意力。这意味着教授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例如,要求学生关闭智能手机并把它放进包里,并确保社交媒体网站和消息应用程序不在学生的电脑上打开。因为研讨课的规模很小,教师可以根据注意力来给学生打分。
3.注意研讨课堂技巧。在研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一些技巧,以提升研讨质量。一方面,提醒学生在讨论会上倾听他人。谈话是包括给予和接受两方面的,这一点在研讨会课程中尤其适用。在整个课程中,学生将与周围的人进行大量的对话。换句话说,在大学研讨课上很容易说话,但不太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平衡学生发言和倾听别人的机会,因为倾听别人的意见会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他们就能更有意义地参与对话。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自组织能力。讨论课不仅仅是讨论,更重要的是,学生演讲将受到研讨课其他成员的批评,这就需要研讨课程设立比标准讲座课程更为先进的自组织能力。每个学生可能对某一主题或部分单独负责,并为小组的表现接受整体评分。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提供一些课堂时间或其他结构化的指令进行小组协调和讨论。
4.重视论文写作过程。通过让学生编写、呈现和创建项目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是较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供给学生详细论文要求时,让学生了解研究主题和写作规范,同时突出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等研究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极大地提高论文质量;其次,重视学生研究计划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是写好一篇论文的起点,在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中虽然也要求学生拟定研究计划,但缺乏反复提问、讨论和修改的过程,而充分讨论有助于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方法和框架,对下一步写作有重要意义;再次,反复讨论修改论文。在过去的教学中缺乏学生在课堂上陈述论文初稿,并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提问、讨论的环节,这可以解答疑问、集思广益,对于学生找到自己论文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研讨课程是一种在独立研究中促进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学生可以在一个或多个科目中参与,可以在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其研究。与一般的讲座课程不同的是,不需要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也不需要严肃地静坐考试,但简短的进度报告和最终研究报告将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死记硬背和标准测试学习到自己主动的研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且,研讨课程在中国大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难度,因为研讨课程是针对西方高校情况设计的,在我国由于存在师生比等问题而并不完全适用。但不管怎样,研讨课程是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和传统教学体系的一种有效课程范式,它能够创造师生平等、共同探讨学习的课程氛围,可以促进学生通过协作、研讨,主动地探索学习。通过研讨,教师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具体课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怀疑和挑战权威。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虽然研讨课程并非尽善尽美,但在当前我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目标背景之下,研讨课程是积极而具有建设性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罗秋明,等.大学研究型教学——理论、方法与模式[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 譚渊,林纯洁.德国大学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7,(5).
[3] 方征.班级规模对学生非认知技能的影响[J].中国德育,2016,(8).
[4] 冯慧.大学生形势政策课中运用Seminar教学范式的思考[J].学理论,2014,(7).
[5] 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68.
责任编辑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