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富共富到共享发展

2018-05-14 11:18唐云唐辉孟繁芸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享发展里程碑

唐云 唐辉 孟繁芸

摘 要:无论是先富共富,还是共享发展,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战略决定。先富带动后富作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性,反映了改革开放发现差距-承认差距-缩小差距的技术路线,这种差异化的理性路线极大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活力。“共享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相容性,表明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这种发展理念为提升人民积极性汇聚了强大的动力,迎来全面小康的曙光。展望未来,必须以共建共享为基础、以先富带动后富为手段,广泛凝聚我国发展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先富共富;共享发展;里程碑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0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25-06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指明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共享内容;到胡锦涛同志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点明共享主体,确证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再到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把我国的治国理念提升至新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创新。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两大里程碑,“先富共富”和“共享发展”的辩证关系在于:人民是践行并最终受益的主要群体;公共利益是其得以推进的重要保障;公平是其衡量的重要标尺;先富是共富的实现路径,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目標所在。它们体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公共利益的至上性以及社会的公平性,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从平均主义到先富共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第一个里程碑

共产主义的目的是解放全人类,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哪一个阶级和集团的社会主义,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是要实现所有中国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贯穿在解放全人类的最终目标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之中。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平均主义是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的,“绝对平均主义不但在资本主义没有消灭的时期,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先富——共富理论。

(一)重视物质,满足人性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但是却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被长期忽视,强调“政治挂帅”,大搞平均主义,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社会的普遍贫穷。

改革开放以人的“需求即他们的本性”为出发点,关注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对人性的满足。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指出物质利益的满足是精神境界提高的基础,要调动发展动力必须重视物质利益的原则。“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我们必须承认物质利益,承认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切实让绝大部分地区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对建国初期全国普遍贫穷局面的扭转。这功劳应该归功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思想”,首先承认人与人存在客观上的差异,然后在社会合力的差异范围之中以差距刺激人性的逐利性。

(二)先富思想,承认差异

由于人自身客观条件所致,人与人要完全实现“绝对的”公平是不现实的,人客观上的差异造成所得的差异在人们的心理上是能够接受的,若强制性地使用外力迫使所得的均等,人性自利不能通过有差异的所得得到满足,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认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方、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们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国家经济的发展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适度差距间促进发展,这一思想利用了人对利益追求的本性,以适度的差距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在邓小平看来,“先富”只是实现共富的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共同富裕。

(三)共富理想,讲求公平

共同富裕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将蛋糕做大,才能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既要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又要打破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实现需要满足最大化。这里的需要不是特指某一阶级的需要,而是全体人民共同的需要;不仅局限于物质文明的需要,还包含精神文明的需要。共同富裕要实现全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是为了破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群分化,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而提出的发展目标。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社会适度的差距能够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刺激社会的活力,但是差距过大就容易走向极端。共同富裕旨在改变利益分配的价值取向,确保社会公平地发展。这种公平发展不是完全消除差别,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充分调动社会活力因素,以物质刺激人们的积极性,在适度差距中使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达到平衡,谋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合作并兼顾弱势群体。这种发展模式保证了社会的公正度,提高了社会效益,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对财富的公平享有。

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过程中,必须明确我国走的是先富带动后富的道路,必须明确邓小平“先富”和“共富”两者之间的关系。“先富”是“共富”的实现手段,“先富”为“共富”创造了条件,离开了“先富”,“共富”就会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相脱离;而“共富”是“先富”的追求目标,为“先富”提供了方向引领,离开了“共富”,就会拉大贫富差距,造成两级分化,不利于人民公平地共享社会财富。因此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它所倡导的富裕虽然强调公平的分配原则,但并不是要求平均主义,而是基于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的一种差异化的共同富裕。

二、 从先富共富到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让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进程中提升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朝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和深化,又是对新时期发展思路的积极探索。共享发展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理论的又一里程碑,它使得共同富裕的含義更加深刻,实现路径更加明晰。共同富裕作为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路径,是共享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二者的结合涵盖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以公共服务为抓手

坚持以公共利益为根本是贯彻共享发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路径,它以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具体表现在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建设,保障人民最基本的公共利益诉求,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广度、提升公共服务的深度。

1.政府积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对特殊人群、贫困对象的帮扶,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改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均衡等问题。尤其是针对“老、少、边、穷”的地区,更要注重基层服务的供给。要满足全体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在共享发展中争取一个都不落下,在全国范围内确保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真正让发展成果普惠全体人民。

2.政府积极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这依赖于政府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让一切有利于社会建设的积极因素充分涌流,同时引入社会资本,让社会资本参与到社会福利的运转之中。此外,对社会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以此激发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切实在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上,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要求,避免流于形式的形象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并实实在在、持续不断地造福于民。

(二)以共享经济为契机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共享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来源。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矛盾的出现意味着新的发展要求和新的时代使命,这就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和人、自然、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还代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追求由速度型过渡到质量型。

共享经济并不等同于共享发展,它只是共享发展的一个有效形式。共享发展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涵盖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否普惠人民最直观的反映。而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对物品使用权进行暂时转移,从而实现供需双方公平享有社会资源,达到各取所需、共享共赢结果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了社会闲置资源的使用价值,既顺应了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人民个性化的需求,它强调的是使用权而非拥有权。此外,共享经济不仅在交易方式和交易对象上展开创新,为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平台,更以新的发展模式宣传共享的价值理念,让全民在共享经济中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目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新模式,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共享经济为契机,夯实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重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优化资源配置,统一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实现人民的共享共赢。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切实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真正把握共享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让人民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三)以制度改革为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相应出现了变动,人民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改变,对民主、公平、正义、共享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稳步推进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完善基本制度,通过制度改革为共享发展保驾护航。在共享发展的实践中,强化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两点:

1.注重体现民意。由于共享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制度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制度的制定必须立足于人民,体现民意。由于权力的行使伴随着义务的履行,权力机关在制定相应制度的同时必须履行对应的义务,即维护权力赋予者——人民的利益,维护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约束自身的行为,并对全体人民的利益诉求作出回应。具体来说,制度的制定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加快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配套体制机制,从而在制度层面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为谋求共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以公平为价值取向。这既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的发展均采用市场和公共政策相结合的模式,在保证市场经济提高效率和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坚持制度引导注重公平。我国就是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从而保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物质基础和公平公开的环境。

共享发展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制度改革的保证,政府必须在制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其他具体制度的同时,兼顾民意和公平,在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同时,保证人民成为制度改革的最终受益者。

(四)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人民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凝聚了共享发展的核心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与共享发展所蕴含的内容相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然状态,在表明国富民强重要性的同时,凸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属性,代表着人民的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衡量个人道德素养的基本准则,是个人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关系所遵循的价值标准。三个层面都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代表着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意识,引领着社会成员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在社会精神层面为共享发展提供现实可行的路径,以此推进全体人民携手推进社会的共享发展。

不同于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的强制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依靠社会道德、社会评价和风俗习惯等非强制性力量,潜移默化地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这就为整个社会的共享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内在基础。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不同层面,对人民所期望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做了简要的概述,这意味着社会的发展不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实现的,而是依赖于社会全体人民携手共建,按照集体的意志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为共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以此为标准,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加强社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社会公共规范和价值取向,继而推动共享发展逐渐由不全面到全面、由低级向高级前进。

(五)以脱贫攻坚为重点

共享发展既强调全面性的发展导向,又讲究重点性的发展战略,其全民性的特点要求实现全民共享,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而不是让部分人民群众“被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全面小康就是要求实现人人共享,那么貧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成为共享发展的重中之重,它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要求我们从战略到现实路径两方面把握精准扶贫。

1.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明确脱贫攻坚的责任和目标。统筹发展贫困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顺利脱困的关键;同时要汲取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脱贫的先进经验,重新塑造适合本地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帮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加强脱贫攻坚的路径实施。一是要实现资源共享,也就是要注重各区域、各地方人民彼此之间可持续的合作发展关系,依托贫困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发展。这需要依托我国国情,遵循社会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既要尊重贫困地区及其人口和其他地区及其人口发展的差异性,真正落实资源优势互补,又要各方力量协同合作,积极搭建各地区优势资源平等交换的平台,使得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最终让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共享共治成果。二是要推进“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这五个方面着手,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速度和脱贫治理。三是要激发所有市场主体投身扶贫攻坚之中,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人力、物力、财力,让帮扶对象和被帮扶对象均能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增强集体意识,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提升自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六)以共建共享为基础

人的需要靠自己满足,人的价值靠自身创造,故而共享发展需要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全体民众共享。首先,必须明确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建决定了共享的水平和程度。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全民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结果和动力,只有通过共建实现共享的目标,才能彰显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些都是由人民群众自身的独特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决定的。人民群众作为共享发展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享有社会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对公共事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即人民群众以互助、利他、造福社会为其行动的标尺,积极参加社会的公共生活。通过自主、自由的社会参与,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在公共生活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提升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继而推动国家繁荣,促进社会进步。只有人民不断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确保社会财富共享于民,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区,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渐增长,只有牢牢把握共建共享,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共建共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真正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明确共享发展不是为了给少部分好逸恶劳的人提供冠冕堂皇的借口,而是为了给想要获得发展但却不具备足够条件的社会成员创造发展条件,从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发展基础的,其中“共同”强调的是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关系,代表的是生产关系;“富裕”则点明了人民拥有财富的程度,代表的是生产力水平,“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统一。而共享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一方面促进了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升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另一方面引出了社会的公平问题,避免出现贫富悬殊或两级分化的现象,协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统一,最终让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与共同富裕所追求的目标不谋而合。

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要秉承共享发展理念、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化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平.毛泽东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人民网,2017-10-28.

[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J]. 甘肃理论学刊, 2015(11).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里程碑
杭州2022年亚运会筹办工作重要里程碑任务
国际项目的里程碑付款管理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里程碑时刻
漫步人生路
汽车工业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