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与不变

2018-05-14 11:18杜小三杨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发展规律

杜小三 杨惟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走出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总结四十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理念、目标、原则和使命不变,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跟上时代的潮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追求大发展,促成大变化,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经验;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4.0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4-07-04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以来,中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满怀信心“走出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总结四十年的发展经验,变的是情况和形势,不变的是发展规律。

一、国际国内形势已变,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主题,是政府制定国内外各项政策的基本依据,攸关一国战略全局和国计民生。习近平同志指出,认识世界大势“要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格局方面,大航海时代以大西洋文明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正在发生扭转,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一种集体崛起。经济方面,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各国经济恢复不均衡,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陷入僵局,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以及收入不均衡等问题持续阻碍经济复苏,如何确保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与保持财政平衡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国际秩序方面,大国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国际秩序尤其是国际经贸新规则制订的博弈全面拉开。在新兴大国设立金砖国家银行、金砖国家储备基金,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美国加大了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的推进力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地区增长不平衡等各种挑战。

尽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越来越复杂,国际矛盾和斗争仍然尖锐,但是世界越来越“小”,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而“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变得更加多样。和平已不仅仅指没有世界范围的大战,还指没有威胁世界和平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网络安全等不安全因素。发展更多指向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领域、各要素的全面均衡发展以及各国在发展进程中共谋发展与繁荣。习近平同志鲜明地提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成就了中国,也塑造了世界,合作、共赢更成为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已变,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

党的执政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是执政党本身的作为对执政环境有巨大的持续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自身的发展变革,对社会形势的把握,对宪法和法律、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都直接地引起执政环境的显著变化。二是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两阶级、一阶层转变为多个阶层,同一阶层里面甚至有不同的社会群体。三是群众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意识、人权意识、法制意识都大大增强了,治国走向制度化、法治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921年,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三、经济发展方式已变,但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动力源泉没有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中国速度举世瞩目。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7年,GDP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之后的几年,尽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GDP增速也始终保持在9%左右。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中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同时,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寻找新动能。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大产业共同带动。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具体来讲,要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采取一些具体举措,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从1978年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3639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13432元。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6年的29.3%和32.2%,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居民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4年的75岁。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改革开放成为富国强民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

四、国内主要矛盾已变,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治国方略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关键时刻,深刻洞察中国国情的深刻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新判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完全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他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此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无不贯穿和蕴涵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方法,是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就必须在坚持统筹兼顾、“两手抓”的同时,善于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抓住“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加以突破,以此撬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比如,资源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政府过多干预市场和市场监管不到位并存,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和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并存,等等。有效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前提和关键就在于克服片面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防止畸轻畸重、顾此失彼。

五、思想观念已变,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没有变

改革开放40年,我们逐步实现文化自信、意识形态自信。但是,一些非社会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暗流涌动,甚至开始由暗处走向明处,公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构成冲击和挑战。个人主义渗透到生产环节表现为物质主义,渗透到生活领域表现为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承认个人的自我价值,但是同时强调只有在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核心价值理念往往与文化传统、文化积淀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理念,更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对着各种文化价值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时代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更加充足和饱满。

六、生产力水平已变,但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运行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轨道,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愈加凸显。2012年12月,在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特征的角度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既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格局上,如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总体目标,缜密谋划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路线图,成为经济新常态的“问题意识”。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答学生提及的环保问题时这样说道。这句话生动形象表达了中国党和政府寻求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直未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使中国社会發生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改革的航程历经千难万险,改革的脚步却从未停歇。只有顺应形势、把握规律,才能不断攻坚克难,谱写改革新华章。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发展规律
从《摇篮里的科学家》谈儿童认知发展
幼儿美术活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国际与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对比与发展规律研究
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及制约因素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途径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与亮点
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舞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与危机消解
给孩子多点自由,还孩子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