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體系中,普通教育的人才上升通道已较为畅通,其毕业生除就业外还可继续攻读硕、博学位,接受研究生阶段教育。然而,与普通本科人数相当的专科毕业生目前人才成长道路仍较为狭窄,仅有的一条“专升本”路径还存在着诸如人数偏少、模式趋同、技能削弱、学生适应性弱、本科院校参与度低等问题。究其缘由则是高校办学定位不清晰、职业院校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所造成的,因此,当从根本上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职业院校社会认可度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生拓宽人才成长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升本;培养目标;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闫丽平,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18-0040-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1]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再次明确“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2]两个文件中虽都提出了“形成多样化的人才成长渠道”,然而,在现实操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专升本”制度备受关注,因此,本文就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中原因,并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专科生的人才成长有所裨益。
一、高职专本衔接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专科高职教育人才上升的主要通道为“专本衔接”,亦称之为“专升本”。它是指专科院校毕业生或成人自考生通过参加相关考试升入本科院校或成人院校学习的一种制度,一般存在三种形式:(1)专科应届毕业生通过省级部门考试或本科院校招生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2)获得专科文凭者通过参加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进入成人院校学习,学习形式一般业余、函授、半脱产等(简称成人高考);(3)不限学历,考生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完报考专业的所有科目并通过就可获得国家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简称成人自考)。第一种形式“专升本”存在问题为本文重点论述对象。
(一)升本人数偏少
虽然通过省级部门考试或本科院校的招考可以实现上述第一种形式的“专升本”,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只有相当少部分优秀的专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报考,且国家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各省当年普通全日制专科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及以内为专升本招生人数。”近年来,各个省份根据国家文件做出了相应调整与规划,比如,浙江省在2012年就计划将统招专升本毕业生人数提升到总的专科应届毕业生人数的10%;河南省在2015年改变了普通“专升本”报名政策,不再有报名比例的限制,只要达到毕业条件且未受违纪处分的毕业生均可报考。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普通专科毕业生的升入本科的道路仍是狭窄甚至是被堵塞的,他们当中的80%~90%都直接进入了工作岗位。
(二)培养模式趋同
当下教育体系中,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上升通道已经完全通畅,本科毕业生除了就业外仍可以深造,继续攻读硕、博学位,完成自身的学业规划;占半壁江山的专科生除了就业外,就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如同本科生那样顺畅的人才上升通道供他们选择,“专升本”是他们唯一选择,通过在本科院校两年的深造学习,强化专业理论知识,最终成为一个研究型人才,而不是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专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然而现实中,专升本的学生遵从了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尤其是专升本的学生在教学内容、选修课程、教材、学生管理等方面与在校本科生一致,毫无区别,忽略了对专科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最终偏离了专科院校的培养模式,使高技能人才减少,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专业技能被削弱
“专升本”只考基础理论课,且考试形式为笔试,一般只考三门课,其中,两门为公共课、一门为专业课。很多考生为了升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像是在参加“二次高考”,不仅弱化了技能知识的学习且更难考察到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对技能的强调没有专科教育突出,更加注重知识的专业化、系统化;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进入本科体系,实践技能得不到增强反而下降,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轨道。
(四)升本学生“水土不服”
专升本后的学生在课程、教学、管理上与本科生不同。课程方面,专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本科院校不同,专科院校学生在本科期间需要重修在专科期间未修读过的课程,这需要本科院校重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来保障;教学方面,专科院校学生偏重技能性知识的学习,教授方式一般为演练、实践操作等,本科学习阶段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讲授方式为教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容易造成专科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不适应;管理方面,专科生基础薄弱、在职学习等情况与本科院校学生难一致,造成一定的管理困难。
(五)本科院校参与度低
根据国家招生考试制度选拨出的成绩优异考生是本科院校主要生源亦是重点培养对象。专科生经过两三年的专业技能知识学习,更倾向于实践操作,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因而本科院校更愿意招收高考成绩优异、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考生。此外,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本科院校招收专科生时名额上有限制,例如,山东省拟在2018年招收专升本学生16 630人,相较统考招生人数,实则招收太少;且在教育经费补偿上,国家财政补偿给升本学生教育费用太少。总之,各种因素影响使本科院校积极性不强。
二、高职专本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也称教育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统一指导下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才陪养标准和规格。[3]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发展趋势走向为全面型综合大学,“大、全、高”全面发展是主流趋势,重点大学努力争创双一流大学,普通大学也在努力扩大规模,专科院校积极申请转型成立本科院校,例如,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专科院校、职业大学、成教学院合并成的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就千方百计地定位为普通本科院校,实际上它们的师资力量、实验、实习等办学条件达不到本科办学要求,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上才是合理的选择。[4]很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区分,无论是按学科、任务还是人才培养目标来划分都会存在交叉重合的问题。[5]
(二)专科院校社会认可度低
被高考筛选剩下的专科教育是“落榜生”教育、“二等教育”,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没法和本科院校相比较。除高考分数这一关键因素外,还受其他因素如就业、传统观念等影响。在教育出口这一关键环节中,就业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一般专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在专业技术领域难达到企业对技术性人才标准的要求,进而使人才质量大打折扣,造成专科毕业生只能从事技术性偏低、劳动强度偏大、工资偏低的低端技术型工作,挫伤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专科院校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这亦对专科院校及专科生非常不利。
(三)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下,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院校人才上升通道已较为顺畅,本科毕业生除就业外还可以继续攻读硕、博学位,进一步接受研究生阶段的学历教育。然而,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专科毕业生除就业外,目前尚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才上升通道供其选择,因此,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人们称为终结性的教育。大专是专科层次的终结性教育,他们仅有一条路可选——“专升本”。进入本科生培养体系,接受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的专业性,弱化技能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最终成为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師,而不是专科院校培养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本衔接的路径探析
(一)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目标不同。我国高等教育有两个大层次四个小层次:其中,本专科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为两个大层次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为四个小层次的教育。由于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实的《高等教育法》规定了不同类型高等院校不同的培养目标:专科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一般来说,偏重科研的大学注重培养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较高学术水平、理论功底扎实的科研人才,各类研究院就是如此;综合类的大学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就是如此;而专科院校注重培养掌握基本知识,尤其是要求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人才,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就是旨在培养这样的人才。如果工科的本科是培养工程师,那么,专科就是培养助理工程师,而中专则是培养技术员。总之,各类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应实事求是地体现出差异性,不能一律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目前,我国本专科院校人数大致相当且以本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主。主要专科教育类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师专、医专)。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小学和幼儿园培养教师,他们偏重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医专主要为医院、卫生院培养医学护理人员,注重护理人员实践技能知识的学习;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为社会的某些行业、部门培养专业性极强的实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理论不作过高要求,更加偏重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本科院校与之不同,它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求相当高,也注重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求所培养学生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并能解决与专业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现时的本科院校也培养应用性人才,但这种人才比专科毕业生文化修养要高,基础理论的掌握要扎实、专业知识的包容性要大。[6]因而,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区分本专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对症下药,分别建立不同体系的人才培养路径。
(二)提升专科院校社会地位与认可度
1.部分专科院校优先转型升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等背景下提出建立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它与本科院校属同一级别,与专科院校属同一类型。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如果专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偏重实践操作型技术人才,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则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偏理论技能型人才,比专科院校更高一个层次和级别,因而,一些有特色的专科院校可以适当转型,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
2.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升专科院校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还需从其他方面入手。(1)应调整现有招生制度,高考分数不能“一考定终身”,人才选拔不能仅用分数来决定,专科院校不是后进生的专属,本科院校亦不能单靠分数来录取,考生选择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2)专科院校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3)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的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企业应该加强自身责任感,与学校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且应形成相关机制来健全校企合作。
(三)逐步探索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2014年5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1]在我国台湾地区,自 1974 年就开始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已发展成为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技术教育体系。[6]针对我国目前专科毕业生继续学习现状,当下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培养职院校学生深造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无需升入本科院校,直接与专硕对接。
自1991年设置首个专业学位起,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57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79个。[7]在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明确地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8]专业学位的主要特征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因而,一般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从事的工作都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如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等,尤其是理工科的科研人员,他们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又需要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终研发出人类需要的高科技产品。如果专科是培养助理工程师,专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工科类专业硕士学位,最终一样逆袭成为优秀工程师,甚至比本科培养的工程师更具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专业硕士是培养职业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因而笔者认为,专业硕士更应该是针对专科毕业生而设立的一种学位制度,旨在深造那些专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和工艺型人才,让他们的学业迈上新台阶,从而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需求,成为职业型的领军人才。
目前来看,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绝大部分学生来源于本科院校,专科毕业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难之又难,且考上的考生少之又少。因而,为了使专科生更好的与专硕对接,非常有必要调整当下考研制度,尤其是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规划,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向专科生倾斜,从而加大招收专科生比例。(1)制度方面:①专科优秀毕业生无需去本科院校就读,直接报考专业硕士。②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年限可放宽到三年,像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那样,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第一年里可以着重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夯实他们的专业基础。③增加专业学位种类;专业硕士种类太少,仅有39个专业学位供学生选择,很难满足需求。在未来的几年,专业学位种类必须增加,实现与专科层次专业更好的衔接。④研究生考试中英语试题有必要减轻难度,更加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如机械类专业的考生可让其专攻机械类英语。(2)政策方面:①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及以上技工证)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②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奖的考生可以直接推荐攻读专业硕士学位。③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银牌、铜牌的考生初试免试,直接参与研究生复试考试。④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选手、荣获全国技能手称号的考生初试免试,直接参与研究生复试考试。⑤在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的国家I类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中获得名次的考生可在研究生初试考试中加分。
学术型学位旨在培养偏重理论和研究的研究型人才,该类人才大多来源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些院校一般为本科院校;而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特定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和工艺型人才,该类人才大多存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網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6-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 郭桂英,姚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教育管理,2002(1):59-62.
[5] 吴长汉.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7.
[6] 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 李论,陈遇春,刘彬让.基于“专升本”制度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7):16-18.
[8] 孙也刚.服务需求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