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琼 徐建俊
摘 要: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协同管理,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的共同需要,也是新起点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剖析了高职院校协同管理的背景,厘清了产学研用、协同管理及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的概念,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的主体、内涵与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从主体协同、资源协同、业务协同、信息协同与应用协同等方面进行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管理要素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管理;内涵;要素
作者简介:洪琼,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徐建俊,女,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控制、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2-0062-05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苦奋斗,政府强力推动、院校改革进取、行业企业助力,负重提速、规模扩张、基础建设、立法建制、完善体系、特色探索、示范建设等,如今又面临新的跨越。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大战略需要,加快转型,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证相当规模的同时,更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1]当下高职教育站在新起点上,内涵发展更需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管理,协同管理是软的生产力,是有效手段和保障,必须把强化协同管理、研究协同管理、提升协同管理效能作为今后高职院校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2]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协同管理,是政策、实践等的共同需要。在政策上,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14年《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到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再到《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再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这些政策文件都专门指向了职业院校管理主体地位,体现了对规范管理、特色管理、全方位管理、多层面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在实践上,当前1 3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成千上百个专业,1 000多个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深入到“十个共同”,系列7S管理制度建立;跨界的、复杂的、全纳的、开放的、灵活的职业教育,要求其管理工作必须改革、创新、延展、深入。[3]如何处理规模和质量、硬件和软件、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规范和灵活、刚性和柔性、传统和现代,学校和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等关系,如何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如何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这些都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需要综合、系统和协同化破解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一)产学研用
产学研用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本文中是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与企业/产业人才需求、用户需求、技术需求等协同对接,突出了产学研用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
(二)协同管理
协同管理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源主体为了完成共同目标对資源进行共享或再分配的过程。协同管理主要是指各利益相关方围绕共同目标,通过各种机制,进行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以期达到最大的产出和效益。[4]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用
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的词条中与“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协同人才培养有关的占61%,与“科技”“转化”等有关的占39%。高职院校产学研用主要包含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用协同科技研究与实践两个方面,高职院校产学研用更重视协同培养技术和应用型人才。
三、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的主体与内涵
(一)产学研用协同管理主体
产学研用协同管理主体包括:产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政府与行业协会等。(1)“产”是指产业、产业链,由诸多企业构成,是市场创新的主体。企业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需求方,不断需要科研机构、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为高校、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利用资源。(2)“学”主要指高校。高校无论在人才、资源、条件等资源基础,还是在创新性科研成果的积累方面,都具有巨大优势,也具有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与研究机构一起构成科技创新链中的“发动机”。(3)“研”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研究。研究机构与高校相同之处,科研资源聚集,科研优势突出等。(4)“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目标用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落脚点应当放“用”上,放在目标用户的需求上,这就使协同创新成果有了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指应用,包括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高校培养人才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同时,应用还包括内用和外用,内用是指在主体组织内部的应用,外用是指在主体外实体组织的应用。实践证明,任何新的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衡量也是以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为标准。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应以企业、用户应用情况来衡量。(5)“政”是指国家政府(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府部门、政府机关、政府机构等)、政策(等相关制度工具)及政府管理,通过制定政策、加强引导和监管,为产学研结合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目前,产学研用合作主体从单个主体之间零散的合作到网络合作方式,这种网络合作方式是产业链、学科链、高校链、政府链等形成产学研合作网络。[5]这种网络式合作从战略层面出发,依靠政府、中介等提供优势环境和条件,为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集成式服务。
(二)产学研用协同管理内涵
产学研用协同管理基本架构、内涵分析见图1所示。(1)产学研用协同管理是以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目的协同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6]以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拉动式运作,开展市场调研、技术研发,将产学研的成果应用于企业及相关用户的实践中。(2)产学研用协同管理以产业、企业为主体。产业由企业组成,企业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创新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距离市场需求最近的主体,最了解创新需求,更能洞悉市场需求,探明技术创新的方向,最具有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内在需要,从而促进产学研用合作的成功。(3)产学研用协同管理以高校等资源为支撑。高校是知识、人才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对人才的培养、知识的传播整合流通起到重要作用。在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环境下,高校的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科技成果等与企业、市场无缝衔接[7],并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反馈情况不断提高高校的科技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4)产学研用协同管理以政府推动、引导起关键作用。在产学研用协同管理中,政府发挥着关键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见图1)2011年,我国政府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4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相关文件要求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等。
四、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的主要内容与要素
(一)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1. 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强调校企课程体系共建与教学过程共施,缩短学校教学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落差,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产业的竞争力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的协同:(1)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包括素质拓展课程、实验实训)、顶岗实习;(2)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培养/考核、企业实践/发展等。目前,存在的典型相关模式有:订单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现代学徒培养模式、校办产业产学研结合模式、基地合作教育模式、引企入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等。
2. 产学研用协同科技研究与实践。产学研用协同科技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多主体协同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着重整体规划产业/企业界与学校间的合作,引导产业/企业界端正经营理念及协助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学科与研究水平,实现区域科技资源整合的目的。具体内容如下:(1)技术需求调研、技术研发、专利(成果)申请、专利(成果)转化与应用;(2)项目调研、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应用与推广等。 目前,存在的典型相关模式有:产学合作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园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协同创新中心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争取横向课题模式、委托科研项目模式等。[7]
以上两个方面协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促进,都需要有系统的设计,多方主体协同、人才协同、资源协同、业务协同、信息协同、应用协同等实现协同管理与协同创新[8],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校、企业等多方共赢。
(二)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的要素分析
结合上述对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本文认为,产学研用协同管理要素包括主体协同、资源协同、业务协同、应用协同等,见图2所示。
1.主体协同。产学研用涉及众多主体,包括产业、企业(管理者、操作者等)、行业协会等;高校(学生、教师、管理者);科研院所;用户;政府。(1)产学研用协同管理需要多主体的主动参与、配合,而各主体本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实体,所以,产学研用协同管理需要各主体意识到位,在主观意愿上是主动的、积极的。(2)产学研用协同管理需要在管理架构上实现协同,建议成立由政府牵头,各参与主体构成的协同管理委员会,明细各主体职责与任务,制定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及监督体系。(3)政府在政策文件、法律制定方面应给予更多推动和引导,在资金支持上给予相关有效激励措施,以此来促进产学研用主体协同。
2.资源协同。在主体协同的基础上,产学研用的协同管理需实现各主体资源的协同,并能实现进一步对这些资源的协调和優化。企业/产业主体相关资源包括技术需求、技术难题、岗位实习需求等;行业学会主体资源包括行业发展数据等;用户主体相关资源包括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等;高校主体相关资源包括专家资源、成果资源、成果转化、实验室资源、人才培养需求等;政府相关资源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抓紧支持、投融资平台等。
3.业务协同、信息协同。产学研用协同管理涉及产学研用协同科技研究与实践及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围绕以上两大协同内容涉及多主体多项业务协同,包括技术需求调研、联合技术研发、联合项目申报、成果转化、投融资对接、服务管理、岗位人才需求、协同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就业等。同时,伴随各主体、各业务的信息协同。企业中的各种信息都是存在着联系的,信息协同要求把产学研用等关联的信息统一封闭要关联系统中,将各种不规则的分散的信息整合成一张信息网,每个信息之间依靠某种或者几种业务逻辑关系进行关联,操作者就可以完全突破信息孤岛的困扰,从而轻松自如地穿梭在这张信息网中并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
4.应用协同。产学研用协同管理需借助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系统[8],可以与企业、高效、科研院所、行业、政府等相关主体内部系统进行平滑对接,可对相关业务环节进行充分的整合并纳入统一平台系统进行管理,任何一个环节的动作都可以轻松触发其它关联业务的运作,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实现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平滑链接。
五、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定位中,面对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需要进一步理清其产学研用有机体的构成内涵的和运行机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多主体参与,存在着人、财、物、异构组织等各种协同要素间的协调与组织。通过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的相关概念剖析,从产、学、研、用、政五个方面对其协同管理的主体进行了界定,构建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管理的基本结构与内涵分析框架,并以产学研用协同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用协同科技研究与实践两条主线出发,对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相关研究结论和建议对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凤翔,贾旻.协商治理: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5-10.
[2] 续总成.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10):57-60.
[3] 谢西金,杜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17(4):62-66.
[4] 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2006(1):45-48.
[5] 满海雁,陈明.论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战略联盟中的角色定位与功效发挥[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7-20.
[6]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7] 余力,左美云.协同管理模式理论框架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68-73.
[8] 白列湖,王孝军.管理协同观的历史演进[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