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荣
(安徽省南陵中学,安徽南陵 241300)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两年后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又开始启动“全面二孩”政策。这就意味原来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的基础之上,那些原本近十年或十多年尽享独生子女光环的小孩将会成为家庭的长子或长女,从而成为原独生子女。原独生子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其孩提时代是独生子女,家庭所有疼爱集于其一人身上,无处不显示其在这个家庭特殊且唯一的重要性。后来突然多了个弟弟或妹妹,这种特殊且唯一的重要感觉随之消失。尽管父母为此有过很多铺垫和解释,但由此而形成的心灵之锁又岂能是短时间解开的[1]。这也就给我们中学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课题和新的难度。
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19个年头,遇到过太多的原独生子女,但真正把原独生子女德育工作区别对待却是从2012届和2015届才开始的。过去,笔者三年担任我校2015届(21)班班主任及授课教师,另外在同届(2)班担任授课教师,日常接触这两个班学生比较频繁,了解学生特征相对容易些。两个班级原独生子女调查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个班级原独生子女调查统计情况
通过对上述两个班级的比较,不难发现非独生子女家庭在我们县中仍是比较普遍的,与弟或妹年龄相差8岁到10岁甚至12岁以上的原独生子女数目比较多。通过完整的三年时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笔者认真细致观察这些与弟或妹年龄相差较大的原独生子女,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重要特征。
首先,原独生子女对家长、老师及社会成年人世界充满诸多不信任。
原独生子女普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独生子女时代,家长总是用“心肝”“宝宝”等暖心字眼取悦于他,物质上尤其在精神上向他倾其所有。还有父母曾当他面承诺这一辈子只要他这一个孩子,而当他的弟弟或妹妹出生后曾经的语言在他心中都成了谎言。家长在他的心中都变成不能信任的人,何况老师及社会其他人员?对一切人和事充满诸多不信任,成为这些原独生子女与其他学生明显不一样的重要表现。
其次,原独生子女心中实际上特别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的肯定与夸赞。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提时代已成过去,现在又不得不去和弟或妹共同分享父母的爱,越是这样,就越希望父母能给他更多鼓励与肯定。所以每逢生活中、学习上取得成绩时,总希望第一时间能得到家长的肯定。这种家庭争爱意识也会被带到学校和课堂,结果必然是原独生子女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给予他更多的肯定与夸赞。
再次,原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情感遭遇挫折时抵触情绪更为明显。
笔者所担任班主任工作的2012届杨姓同学,高中三年阶段性测试,不管总成绩不理想还是某学科成绩不理想,家长和老师都不能触及这一话题,否则她会特别烦躁甚至狂躁。2015届的夏姓同学,高一上学期玩闹比较厉害,邀她爸爸到办公室共同教育她。她一字未说却哭了好几个小时。这些原独生子女,在遇到挫折时,总是认为父母对他关心不够,同样以为老师对他关心也不够。所以当遇到挫折时,原独生子女对家长、老师甚至社会其他人员都表现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最后,原独生子女往往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别爱闹或特别爱静,性格上喜欢走极端。
学生各有各的性格,有的爱热闹,有的爱安静,有性格外向的也有性格内向的,有的学生内外兼备,且这种性格学生居多。而原独生子女因为弟弟或妹妹的出现经历了一次复杂的心理接受或挣扎的过程,性格却变得鲜明且个性十足。就笔者现所带2015届(21)班原独生子女,张姓同学性格外露,喜欢吵闹;夏姓同学不说话尚可,说话即发火,霸气十足;吴姓同学则文静到几乎没有言语。正因为每个原独生子女都拥有鲜明的个性,这进一步增加了中学德育工作的难度。
我查阅多份资料,点击数个网站,社会上关心留守儿童、打工子女的话题很多,却很少有人关心原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笔者在此呼吁,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原独生子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那我们就应该像对待留守儿童、打工子女一样,认真做好原独生子女的德育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原独生子女的德育工作不仅涉及家庭与社会,也将会对学校德育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并同时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针对原独生子女的德育工作问题至少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给予原独生子女更多关爱,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获取他们的信任;第二,对原独生子女的德育教育需因材施教,取其所长,克服不足,帮助其全面健康发展;第三,原独生子女德育教育须寻求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对这项工作重视和支持。
笔者所在学校,一贯支持本人对原独生子女德育工作的做法,并为本班家长会召开提供一切物质保障。笔者也希望全社会能共同行动,像对待留守儿童、打工子女问题一样,关心和爱护我们这些原独生子女,让他们消除对大人们的抵触与不信任心理,更好地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对于原独生子女德育工作的思考与总结,笔者现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对原独生子女的德育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发感受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希望学校、家庭,尤其我们的社会各方面力量都能共同行动起来,为原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友爱和谐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肖玉星,何蓓蓓.用心沟通,用爱感化——浅谈德育工作中“爱心”的力量[J].职业,2016,(2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