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平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郭村中心小学,江苏扬州 225239)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有效的接收,得到对未知的理解。构建幸福课堂,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在互动中进行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开拓思维,进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新知,加深对新知的进一步理解。
幸福数学课堂的构建,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融入其中的课堂。教师适当地给予引导,让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发现,动手实验,把书中的内容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出来,真实地再现实验过程,从而得出有效的实验结论,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新知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一节中,教师告诉学生第二天上课前每个人需要准备20根塑料棒。一开始,教师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新课。教师问:“你有2个苹果,你爸爸有4个苹果,如果你爸爸把他的苹果都给了你,那么你现在一共有几个苹果?”学生纷纷伸出自己的手指,先伸出2根手指,表示自己的2个苹果,接着再伸起4根手指,表示爸爸的4个苹果,从左到右数一数,一共是6个。学生高兴地回答“一共有6个苹果”。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表示赞同后提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运算,那么怎样表示出来呢?现在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塑料棒拿出来,左手边放2根塑料棒表示2个苹果,中间2根塑料棒交叉摆成一个‘十’,右手边放4根塑料棒表示4个苹果,接着平行摆2根塑料棒表示等于,后面接着放6根表示结果。”并告诉学生现在面前所摆放的形状即为要学习的加法的表示形式。
通过对实际生活问题的引入,到学生自己动手摆放塑料棒这一过程,学生对加法这一运算形式的表达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动手操作,使自己真正融入这一幸福的课堂氛围中,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书写方面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学生之间的友谊,更有利于师生或者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相互交流,从而得出最优甚至多种解决方案,在交流中实现对问题的解决与充分理解[1]。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然后是加减法。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4道题目:①8.9-3.5-3.5= ;②6.38+3.7-3.38= ;③17×3+23×3= ;④1.25×0.8×3= 。给学生10分钟时间,在笔记本上对这4道题进行计算,提示学生尽量使用简便算法。教师在学生进行计算的同时走下讲台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发现算错的给予指点并要求修改。10分钟后,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首先解答第一道题,教师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声音基本一致。这时教师提问:“谁愿意把自己的解答过程写到黑板上,举手示意。”学生高高举起自己的手,教师随机选择一位同学。写完之后,教师给予肯定之后,接着问:“有没有哪位同学有更简便的算法,到黑板上写一下自己的过程并进行简单讲解。”接下来的三道题目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解答并讲解。通过师生角色的互换,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
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题目让学生自己解答,为学生提供自我思考的空间;教师通过在学生之间的走动,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通过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进行题目的讲解,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逻辑性的增强起到积极作用。
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进行课堂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简化问题从而得到更好的解答,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自信,加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开拓,以及进一步探求新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这一节,课程开始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有哪些属于长方体,并一一列出。”几分钟后,收集到学生各式各样的答案:文具盒、橡皮、课本……教师让学生拿起自己身边共同拥有的长方体——课本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引领学生讲道:“把课本平放在桌面上,测量课本的长、宽、高。”按照学生的进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长、宽、高三个字,并在相应的汉字下写出学生测量出的结果,分别为:长20.5cm,宽15cm,高1.5cm。接着,在两个数字之间写上“×”,式子前面加上“V=”,即为课本体积的计算公式:V=20.5×15×1.5。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写出同样的内容并计算出结果。由此学生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为:V=abc=Sh。
通过发现自己身边的物体来引入课堂,积极发现并把课本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周边事物,对于课堂资源的开发起到有效作用,令呆板的书本教学动起来,让学生在这一动态环境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积极效果。
所有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只有充分运用于实践中,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与掌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都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从而进一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统计》一节中,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要求学生在下课期间对学校课间不同娱乐活动的人数进行一个统计。这5个小组分管不同的课间项目,分别为: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打篮球、打羽毛球。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小组内成员又进行两人两人的分配,分别在学校的不同地点进行统计。两人中一人负责清点人数,另一人负责记录数据。调查活动开始了,学生在操场、篮球场等场地进行统计。任务结束后,小组成员对调查结果进行了集中统计,但对于怎样统计,如何更清晰明了地展现统计结果,学生陷入了思考。在讨论中,学生通过查阅课本、询问他人帮助等了解到可以通过制作统计图表的方式来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在这一活动结果最终汇总出来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制作统计图表方面通过自己的预习学会了制作,并做出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课间不同娱乐活动的人数统计
通过实践活动的调查,给学生下发任务并要求完成,对于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有积极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结果后产生的成就,增加了学生的自信,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中更加集中精力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找出自己理解的缺陷并得到有效改进。
幸福数学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学习的过程。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资源积极开发,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思维的碰撞中从多个维度出发进而找出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阙俊.努力打造幸福的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7,(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