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
摘要:绘画作为儿童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表达儿童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是辅导者了解儿童心理的有效工具。本文结合近年来笔者自身将绘画治疗应用到小学心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讨论在如何运用绘画治疗技术开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
关键词:绘画治疗;小学;团体心理辅导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儿童形成良好品质和个性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本人的心理状态和想法,而绘画作为儿童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既可以展现儿童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也可以表达儿童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是辅导者了解儿童心理的有效工具。
基于此,本人结合我校心理学科“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绘画治疗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尝试将绘画治疗融入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运用绘画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表达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
二、相关理论支持
(一)绘画分析的理论基础
1、绘画治疗的定义
美国艺术心理治疗资格认证委员会(AATA,2007)对绘画治疗进行了定义:绘画治疗运用艺术媒介、形象、艺术创造过程和患者对创造的艺术作品的反应去呈现出个体的发展、能力、人格、兴趣、关注点和冲突。
英国艺术心理治疗协会(BAAT,2007)对绘画治疗的定义:绘画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它以艺术媒介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
国内对绘画治疗的定义是:绘画治疗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方法是让绘画者透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混乱的心、不解的感受导入清晰、有趣的状态。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達到诊断与治疗的效果。可以在有限的空间(纸张)呈现完整的表现,画者可以客观的观看自己的作品。适合成人及儿童。
2、绘画治疗的原理
绘画治疗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用是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结构,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投射的产物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绘画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而同样是心理投射技术的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统觉测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科学的心理测验及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具,因此绘画也应该具有此功能。
3、绘画治疗的优点
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儿童也是先会画图再学文字的。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丰富,一幅图画胜似千言万语。读图是最简单、最直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的方法,可以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智力、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图画是最有效的直达人内心的工具之一,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打开内心。
画者的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涂抹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由此可见通过绘画是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助人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与治疗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共同起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团体辅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
三、绘画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详细应用
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的辅导内容,在辅导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取恰当的绘画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索。
(一)利用绘画的表达作用,开展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辅导
人的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人们常以形象的方式来留存记忆。因此,以形象的方式(绘画)提取这些记忆比语言的方式更贴切和容易一些,对于语言未发展良好的儿童。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画出来是他们表达自己最合适的方式。
基于此,在一年级新生入学辅导中,我选择了绘画这一辅导方式,将学生对校园生活的认知和感受外显在画面中,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在绘画中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关注、对自己在校园里生活种种感受的关注;同时分析学生入学不同时间的绘画作品,可以帮助老师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入学适应情况,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
入学适应性辅导分为两次。开学一个月内,为了解学生入学以来的基本感受,对学生进行了绘画前测,让他们画一颗“心”表达上学以来的心情,这是一颗什么颜色的心呢?它是什么表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真的涂画。通过统计发现,入学一个月以内有近1/4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适应困难问题(图1),比如作息时间的改变,校规校纪的约束,新环境没有朋友等。针对发现的这些问题,我设计了辅导教案,帮助学生熟悉校园环境,激发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第二次辅导选在入学两个月以后,此时学生对校园环境已逐渐熟悉,对学校的作息时间和班级常规已逐渐适应,请学生画一画校园里自己喜欢的场所和喜欢做的事情,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积极体验。经过分享,发现超过90%的学生都能找到在校园中自己喜欢的场所,比如:喜欢在操场上奔跑游戏的同学,会将操场的跑道夸张展现出来(图2);在新集体里交到许多新朋友的同学,会在画面中突出展现自己和同伴的形象(图3);由此可见,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性逐渐增强,辅导对于帮助学生认识校园,适应校园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运用投射原理进行绘画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乐趣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在辅导中,辅导者可以借助投射原理,将抽象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形象,让学生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西城区地方教材编委会编写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二年级上册,有一节心理辅导课主题是《学习的滋味》,内容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情感体验,感悟学习中各种滋味带给自己成长的帮助,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乐趣。由于二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为帮助学生觉察自己在学习中的种种体验,我尝试运用投射的原理,将抽象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蔬果滋味”,运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感受。
活动开始,我先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蔬果滋味入手,展开热身游戏,让学生根据屏幕上辣椒、柠檬、苹果、苦瓜等图片做出品尝时的表情,让前边同学猜一猜。丰富的表情动作,呈现学生对不同滋味的应对状态。活动后分享,参与游戏的心情像哪种滋味?话锋一转,引发舌尖滋味与内心感受的共鸣。
随后,引导学生把游戏中品味到的感受迁移到对学习滋味的思考上,请学生把对学习的感受在“蔬果盘”上找到相应的蔬果并填色,呈现他们学习时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自我觉察能力。
在前边辅导基础上,我设计了情境体验,请学生学习折纸桃心,并请他们把学习的心路历程用蔬果的形象画在作品上。经过前边辅导的铺垫,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将蔬果滋味和内心感受进行联结,他们借助绘画表达学习折纸的感受。有的学生折纸顺利,绘画的形象大多都是草莓、苹果等滋味甜蜜的蔬果;有的孩子跟慢了一步,绘画作品中展现的就是由甜到酸、甚至到苦到辣的变化过程(图4);还有的孩子看不明白折纸视频,无奈摆弄着手中的彩纸,绘画作品中呈现的就是苦瓜、辣椒等苦辣辣的蔬果形象。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通过绘画直观的展现出来,随后我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滋味为自己带来的积极意义,学生发现无论学习中感受到的是酸、甜、苦、辣,它们都是学习过程中的经历,遇到困难时要积极的想办法解决,从中能够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三)运用绘画治疗技术开展人际交往辅导,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国外研究发现,绘画治疗技术有助于增强人的自我意识,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因此,我嘗试将绘画这一辅导技术运用到学生的人际关系辅导中,通过请学生把与父母、老师交往时听到的话语带给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画出来,觉察自己当时的情绪,运用团体动力共同寻找话语中的积极力量。
在五年级《听听老师怎么说》这节辅导课中,我请学生分享你最不喜欢听到老师对你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把这句话记录下来,然后把听到这句话时的心情比作一种形状和颜色,依照自己的感受,画一画你的心情。运用心理投射的技术,将学生隐藏的内心情绪外显。学生将听到的不喜欢的话的感受比作各种奇怪的形状,有破碎的心型,有无数尖角的爆炸型,有扭曲的线型,还有各种杂乱无章的线条组成形状……这些奇形怪状,都充分表达了学生体验到的愤怒、伤心、挫败、失落的情绪。某个学生当听到老师对他说“你最近太浮躁了”之后,画了一团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乱麻,表达他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被老师批评,心里感觉很委屈的状态(图5);还有一位同学分享了老师对他说的一句话是“(考卷)为什么不写名字?撕了,重新抄一遍”,他画了一个很大的三角形,涂满了红色,表示他非常愤怒,像个三角形戳着自己的心,他在分享中提到他从这句话中听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不满。(图6)
绘画环节帮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一步是学生获得认知、情感、行为改变的基础。随后,我运用团体动力,结合萨提亚角色扮演技术,引导学生探索老师话语中隐含的积极力量,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探索,挖掘出老师严厉话语背后,实际上还隐藏着关心、期望、认真等积极的力量。刚才那位非常愤怒的同学也在辅导结束时分享到:“当时听到老师这句话时我的心情如果是0分的话,现在我的心情是60分,我的心情舒服多了”。在这种积极体验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总结,发现可以从多角度理解、耐心倾听、尝试沟通等方面拉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借助绘画的形式,将隐藏在内心的情绪外显,呈现内心对老师真实的感受,并将这部分感受表达出来。在同学的互相分享中引发共鸣,激发团体动力,在团体动力作用下,学生对话题的投入越来越深,思考更加主动,挖掘到的积极正向的能量也会更多。
四、绘画治疗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绘画前要为学生创造安全宽松的辅导氛围
绘画治疗技术是以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的,通过画画的方式将个体的无意识表达出来,因此在辅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下笔,真实分享。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语、深呼吸冥想、轻松的音乐帮助学生放松下来,帮助他们进入潜意识状态,这样真实的心理感受才能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学生绘画完成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感受自己的画。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仔细观察你的画,这幅画的形状、颜色、内容,看着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这幅画表达了你当时怎样的感受?或是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充足的体验和觉察,有助于学生将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有助于后续辅导的开展。
(二)从积极的角度去解读学生的绘画作品
学校心理辅导中,辅导者面对的大部分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发展型辅导。因此,当学生向我们展示他们的作品,表达感受和想法时,辅导者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和鼓励,不主观评判作品好坏,不代替学生去解读作品,要以“不知道”的立场去倾听学生的分享,在合适的时机发问,引导绘画者和全体学生探索的愿望,运用团体动力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对个别存在心理困扰,如入学适应困难、学习动力不足、与老师关系紧张的同学,辅导者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接纳他们绘画中的与众不同,他们平时往往不会轻易将问题表达,课堂上借助绘画可以给他们一个宣泄情绪的机会,并在团体动力的帮助下,使这些学生获得更多积极的能量。必要时辅导者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五、结语
通过绘画治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使其能够置身其中享受绘画创作的乐趣,达到探索自我、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心灵旅程。相信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绘画作品,能够帮助每一位学生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2012年修订);
[2]北京市西城区地方教材编委会编著. 《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教师教学用书》(1—6年级)[M] .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2;
[3]格罗姆(美)著.李甦译. 《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8.1;
[4]玛考尔蒂(美)著.李甦 李晓庆译.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