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制造就是中国先进生产力

2018-05-10 08:17李含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装备制造业

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提出了中国制造、结构优化、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大数据、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战略决策,引起了我国经济发展思路、战略、政策和模式的多方面巨变,特别是中央关于“中国制造”战略的提出,直指先进生产力的培育和作用机制重建。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将“中国制造”升格为“制造强国”,更加表明了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决心和毅力。大量实践证明,中国制造就是中国先进生产力,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实践经验和宝贵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必须针对我国宏观上和区域内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精准选择对策。

一、装备制造业是生产力的主体构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肯定了“制造强国”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很多,如瑞士制造、德国制造、美国制造、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等。中央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就是强调中国先进生产力,强调发展制造业对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性。

从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来看,装备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主体部分,不论是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装备制造业都是“先进生产力”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一个国家或者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能力经济”、“能量经济”和“动力经济”,是发动机和推动器。装备制造业之所以如此重要,从理论上来说,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工具”,是斯大林所说的“机器设备”,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动力经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装备制造业不仅仅是先进生产力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重要标志。

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就是装备制造业,而不是其他类型的工业部门。不论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工业部门划分理论来看,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工业。各类人才和科学技术创新和发明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和设备又武装了其他工业部门,提升了这些部门的生产率。这就是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间的基本关系和流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工业部门都与创新生产力有关,实际上,工业化国家中的产业从创新的角度去看,可以分成两大类型:一种是先进生产力的创新和发明部门,即装备制造业;另一种是先进生产力的运用部门,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现代农业。

进一步来看,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工业的先进生产力,而且也是全社会发展的直接生产力、本源生产力和推动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本源。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工业还是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所使用得最多的推动机器和设备,都是由工业当中的装备制造业提供的,没有第二个提供者,这一点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都是相同的。

二、装备制造业是国际工业竞争的焦点

自18世纪7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工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不再是手工技术和经验,而是以机器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人才竞争、创新竞争、设备竞争、机器竞争、手段竞争、加工竞争、出口竞争等。在这些竞争方式中,核心竞争其实就是生产力总体水平之间的竞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整个西方世界、甚至包括部分中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扶持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经济战略的核心内容,都在打造制造强国。

根据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的一份研究报告,2016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9.8%,比美国高出0.4%,中国制造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更有专家经过预测分析后认为,到2025年,中国将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1%。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制造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的整体状态还不足与发达国家进行全面的抗衡,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比较弱小,我国应对这方面的竞争压力仍然很大。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国际上看,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重新考虑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定位,都意识到第三产业的快速膨胀不一定能够支撑整个经济框架,仍然需要先进生产力的“实力支撑”,装备制造业才是实实在在的工业和创新实力。因此,德国于2013年提出了工业4.0,将借助互联网深化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而奥巴马在2015美国的国情咨文演讲中,明确呼吁美国回归制造业,鼓励美国企业的制造产业从海外转移回国内。与此同时,瑞士制造、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等又成为这些国家新的发展亮点。所以,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现象,既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对我国的竞争压力。

从国内情况来看,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也在发生裂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提升;二是“中国制造+互联网”体系正在形成;三是“中国制造+一带一路”的框架正在完善;四是中国制造向现代农业全面渗透。我国也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规划》。但是,中国制造不仅要应对来自国际因素的挑战,而且要应对大量来自国内的挑战,比如装备制造业规模比较大,但是存在结构不合理和不先进的问题,客观上仍然存在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品质和品牌的缺失、高端数控机床仍无法进口替代、技能人才供给短缺以及高端人才不足等非常现实的发展短板。

三、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主要应该“强”什么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对我国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选择,而是长期实施战略的升级换代。因此,不仅要在决策思路上进行创新,而且要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出多方面的重新思考和抉择,把“强”什么选择好、做实做强。

1.强战略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各省(区、直辖市)的决策中,要把制造强国、强省、强市的问题放在所有决策的核心位置,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工业问题,特别是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能够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充分重视。在相应的规划编制、战略选择、政策导向和工作部署中,要突出制造业发展问题,突出制造业的投入和创新支撑,在项目安排和投入保障上优先考虑制造业的需要。

2.强发展模式。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工业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在这方面面临许多难题:一是技术支撑能力弱,在许多地方的工业企业中,没有设立研发机构、没有开展研发活动、没有研发投入非常多;二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太少,难以适应当前国际上的“强强联合”、“强强对接”和“强强对话”的格局;三是科研投入太少,许多地方的研发投入比只有2%左右、甚至只有1%;四是高新产业比重低,西部地方多数在15%左右,而东部地区在40%以上;五是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数量多,骨干人才和人才政策落实有很大难度。

3.强工业主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就是企业和公司。目前,我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和公司已经很多,但是,大部分地方存在数量大质量低、规模小、效率低、融资弱、出口少的问题,西部许多地方的工业发展仍然偏重数量增长,不关注质量增长和个体实力增强问题。另外,就是民营大中型企业少是许多地方共同的短板,在不少西部的省区,工业发展主要靠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

4.强资产运营。在许多地方,装备工业企业成长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产运营能力非常低。根据调查了解,我国大多数地方发展工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模式,就是靠银行贷款,国有企业是这样,民营企业也是如此。这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企业主体的自有资本太少,大部分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二是社会投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差;三是利用外资的能力低。因此,要把装备制造业和加工业企业再做大做好,必须注重提高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

5.强产品影响度。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项目和“三线”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西部地区有多个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有出口和内销,主要靠的就是产品质量高和成本低,现在我们在这方面基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为全球化了,有了国际大市场、大工业循环。我们原来一直倡导的地方标准基本已经失效,地方精品不一定就是出口精品。所以,装备制造业和加工业必须提高标准化管理,争取大多数工业品能够达到国际标准。

6.强国际竞争力。21世纪搞工业必须要有大市场、大交易、大循环的眼光,也就是必须能够面对和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竞争。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工业品的出口率,特别是装备制造方面的成品出口率;必须转变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坚持走专业化、外向化的道路,改变目前园区多但基本没有装备专业园区的情形,规划建设出口工业区。

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面临的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将制造强国变成现实还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缘地区、革命老区等地方,实施制造强国治疗确实有非常多的困难。

1.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没有形成。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现代经济体系,而在现代经济体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和跨国公司。企业群体少而小,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目前不要说产业集群,就是企业集群也基本没有,许多地方所谓的工业优势,其实都是“企业优势”,而不是“产业优势”,同类型的企业太少。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到10%,具有跨国融资、经营和出口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屈指可数。

2.传统工业生存压力很大。从1984年到现在,我国西部等地方的国企改革基本上是按照“保护模式”进行的,因此,转型国企很少,保留旧体制的国企很多。在西部的许多地区,国有工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和纳税大户。而这些国企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因为要承担很大部分的社会负担,管理体制陈旧,离退休人员多,学校医院都有管,生存压力很大。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转型发展。

3.自我资本扩张的能力比较低。根据调查发现,西部等地方的工业企业,多数目前仍处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小变大”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研究证明,西部等地的大多数经济实体的成长周期比东部沿海要少15-20年。也就是说,目前西部等地的大多数工业企业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创新和创业的层次比较低,要完成从作坊式企业向大工业企业转型还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个时期,要快速形成装备制造业和加工业的市场优势难度很大,形成出口优势更是难上加难。

4.农业的工业装备水平很低,加工率和出口率非常低。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比重占全世界的25%,但是,目前许多地方的农业工业装备水平比较低,农业大国并没有变成农产品生产技术大国、加工大国和出口大国。由于农业的工业整体装备水平非常低,导致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十分滞后。根据统计,目前在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率只有15-20%,出口率只有5-10%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产品。面对世界农业的大市场,这样的技术和装备档次很难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

5.城乡企业家队伍成长慢,自然人企业向企业家企业的转型难。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要有一大批企业家来进行具体操作。但是,我国现在的企业家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从国有企业来看,大部分企业“掌门人”是政治家,而不是企业家;从民营企业来看,大部分企业家是由农民转化而来的,基础素质比较差;从个体户来看,绝大多数户主开展经营是为了养家糊口;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其实还不是真正的企业。

6.制度环境尚需改进。制度是战略实施的根本所在,而我国在经济制度建设上明显滞后于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给地方政府、企业、个人更大的自主权。党的十九大也进一步强调了要给省级省以下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但是,在许多地方,体制改革实际上说得多,做得少,许多政府制度、市场制度、企业制度、管理制度等,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端,越级干涉、越级指挥、管死管硬等大量存在。

五、加快提升中国的先进生产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国家生产力的比拼、国家经济实力的比拼、国家创新能力的比拼、国家加工水平和出口能力的比拼。在这些重大“比拼”关系当中,其实最重要的仍然是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根据前面的分析,今后要做好制造强的工作,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1.尽快落实顶层决策。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制造强国问题,重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可以有方方面面,但是,在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制造强省”的战略,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支撑整体经济的主要力量问题明确化、具体化。要把“制造强国”作为顶层决策的核心问题,把解决工业短板作为顶层决策的重点。建议各个地方党委和政府尽快对此进行专题调研和讨论,拿出可行性方案。

2.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建议根据十九大精神,编制新的中国制造(2017-2030)远景发展规划,各个省区市也要编制相应的《2017-2030制造强省发展规划》,或者《2017-2030制造强区发展规划》和《2017-2030制造强市发展规划》。科学划分装备制造业的不同门类,在全国各地合理布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挖掘和发挥好地方政府以及其产业、企业和技术的优势,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地实现发展目标、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实施。

3.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撑体系。人才开发是支撑制造强国的关键。要运用新的激励政策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工作,参与制造强国的落实,把各界人才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到装备制造业上面来。要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体制,完善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支撑。要改革现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加快实施“聘用制”,实施“培养+使用+引进+流动”四位一体的人才战略,对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型分配政策。

4.彻底解决工业技术支撑机制。要把装备技术创新作为第一发展、第一动力和第一活力。要解决好科技创新的行政首长主管制度创新,建议各个地方由第一行政首长直接主管科技创新工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规模以上企业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要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都要有研发活动,争取到2020年,科研投入比达到3%以上,发达地区的企业争取达到4%,高新产业的比重从现在的30%提高到50%以上。

5.选择科学的实体经济发展战略。不论技术的创新还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都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发展实体经济要追求成活率,要改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思路,强调提高企业的成活率,推广国际标准,追求质量转变,扩大出口。同时,还要强力扶持大中型企业、出口企业的成长,使各个地方规模以上外向型企业到2020年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还要加快培育城乡职业企业家。

6.把培育支持大中型民企作为重点。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是今后城乡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民营制造企业:一是不能图数量增长,要突出质量增长;二是要集中布局到园区,不能分散;三是对潜力型民企要照顾上市经营。

7.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提档升级。智能制造是未来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方向,智能制造的核心问题是高级人才和创新环境。为此,建议国家编制《中国智能制造2017-2030发展规划》,根据对世界市场的预测分析,提出中国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技术构成和团队建设方案,争取制定专门用于支持智能制造的政策,明确提出质量工业、质量装备、质量加工的战略措施,想方设法降低“原字号”和“初字号”产品的比重。

8.培育中国特色的优势生产力。中国在2000多年前有“四大发明”,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特色优势生产力。在当前和未来,为了使得中国制造能够在世界市场上长期稳定立足,我们必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生产力,比如“中国高铁”、“中国电器”、“中国航空”等。一定要在国家层面加强关键性技术、核心技术、引领技术的攻关,实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重大突破。

9.促进中国制造与新型经济体的融合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只有与科学的战略决策高度融合,才能发挥出应有效率。在当前,中国制造一定要与扩大出口、“互联网+”、“一带一路”、数字城市、国家级园区、精准扶贫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规划编制、制度环境、产业目录、人才建设、财税金融、基础保障等各个方面统筹推进,同步发展,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率和效益。

10.解决好政策协调问题。要加大对生产力创新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像推进精准扶贫那样,聚全国之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要统筹安排国家投入、国家项目和政策导向等,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成本约束下新技术路线的二次研发,使核心技术落地转化形成产品、标准和技术体系。完善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扶持政策,扩大转移支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生产力装备制造业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