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
【摘 要】目的:关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绳带捆绑技术的价值探讨。方法:选取40例在我院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案,之后分组对于其中的观察组再次使用绳带捆绑技术,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绳带捆绑技术的干预下,症状获得极大的改善与好转,较之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大,有意义,P<0.05。结论:绳带捆绑技术对于此类疾病患者身体肢体功能恢复,异常步态情况可以做以有效的调整,患者疾病恢复效果好。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绳带捆绑技术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脑梗死,属于目前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发病后,如果未及时进行治疗,会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使得病患的肢体功能、日产生活行为能力有着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有着较高的致残率。罹患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发病早期就医进行疾病的详细检查,积极接受医生的康复治疗,有效的控制病情的恶化发展[1]。绳带捆绑技术,属于一种辅助康复治疗法,是提高康复治疗有效性的常用手段,基于此,本文选取确诊为脑梗死偏瘫的40例病患作为临床疾病干预研究的对象,分析绳带捆绑技术对于该疾病患者病情恢复的疗效。全文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患有脑梗死偏瘫病患,共计40例来研究。经过医生和影像学手段检查结果的分析,可知所有的患者均符合临床脑梗死偏瘫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中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22例、18例;患者的年龄处于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4.8±2.4)岁;本次治疗的方案有两种,将患者按照方法的差异分组,对上述的临床基本资料做以比较,结果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待到患者的疾病的确诊后,对所有患者均要施行康复治疗。在患病后,针对站位、坐位、卧位的不同,指导患者进行平衡性、关节活动、肢体抬高举起,以及上下楼梯的基础性锻炼,每天训练的时间约为50分钟,每天锻炼2次即可;在病患的足运感区、感觉区、运动区,使用头针进行针灸康复治疗干预,病患每天接受半小时的治疗。病患接受连续1个月的治疗,记录为一个观察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需要使用绳带捆绑技术,在该组病患进行的上下楼梯、平衡性等的鍛炼中进行应用。捆绑带均为松紧带,有着较强的弹性,病患需要取坐位进行捆绑。带子的一头,需要置于脚趾外侧的部位,缠绕几圈后,患者可以站立起来进行平衡性的练习,拉紧带子从病患腿后绕到前方膝盖处缠绕,再拉紧带子至腰部再次从后向前缠绕,以此将带子的末端固定在病患的腰部。捆绑带在患者每天2次的训练治疗中,要一直使用,期间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常表现,如有停止要及时取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各项功能指标,使用FugI-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BartheI指数,以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以及在患者治疗结束后,记录患者的步速、一段时间内的行走距离等数据,进行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研究。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经SPSS.19统计学软件实施相应分析,计量资料经()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经n(%)表示、检验,当数据对比结果P<0.05提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结果可知两组患者三项肢体评分较之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的数据,治疗后有着一定的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数据结果较接近于标准值。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行走速度等数据较好,表明该组患者肢体功能获得良好的恢复,数据与对照组的进行比较,有着统计学意义的巨大差异性,P<0.05.数据参见表一:
3 讨论
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疾病干预期间,身体容易出现踝内翻、足下垂等行走时的异常表现,对于患者日常生活的正常开展影响较大,因此在治疗中,需要将康复治疗的重点放在步态异常的调整方面。在以往的治疗中,通过运动训练和针灸可以对受影响肢体进行功能性的调节,但是由于治疗时间较短,无法对病患的肢体进行直观异常的改善,或者改善后维持的时间较短[2]。而在现阶段的治疗中,使用具有良好弹性的捆绑带,可以给踝关节施加压力,进而促使踝关节可以在锻炼中,主动的对肢体进行施压,此时促使各项功能的快速恢复,患者身体的肌肉群逐渐会变得紧实,进一步促使肢体平衡功能,以及定向能力的提高,最终使得肢体能够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良好的进行活动,该法对于治疗的效果而言,助益极大。在本文的研究中,即就有2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上述方案治疗疾病,效果好,因此值得在临床积极的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刘学燕.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康复训练指导的应用[J/OL].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1):579.
关文标,陈海燕,李安民,刘刚,欧阳升,郭莹颖,胡红霞.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成本-效果评价[J].内科,2011,6(0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