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在近些年来实施了多方面的改革,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多个层面的发展。我国推出的关于课改的文件也提出,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比较关键,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具备学习和应用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中包括运算能力、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这些核心素养是相互较差而且互补的,可以沟通学生完善的能力体系。教师需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实际教学指导思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以及相关能力的提升。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分析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素养,学生需要具备发展性学习能力。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可以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核心素养教育则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以及深化,明确了当前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教师需要遵循相关的培养要求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开展模式单一的课堂教学,促进教育过渡到育人的层面。
数学素养教育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数学判断和使用的水平,让学生发展成为独立思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人才,可以灵活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数学素养是学生掌握思想方法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融会贯通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持续的认识问题并且发掘问题的内部因素,可以使用自己的数学知识架构来解决生活问题,最终形成完善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指的是学生掌握有利于自己社会生活以及发展的数学能力类型,是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持续形成的综合性数学能力水平,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关注这方面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路
(一)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素养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机构内容时,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个章节的教学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一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高,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保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在教学流程中,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措施来展示多种抽象的空间几何体,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产生一定的认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展示复杂的空间几何体,让学生创新思考,通过讨论分析几何体的视图以及特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寻找具有一定特征的几何体,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巩固关于几何体的认识[1]。
(二)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水平
核心素养不仅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能力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适应挑战、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发展也有著一定的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问题中引入正确数学解决思路,在生活中真正使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持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也符合数学教育的目的。例如,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较多导数相关的优化问题,教师可以引入这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理论和生活的关联,让学生善于使用这些原理解决问题。再例如,班级需要设计一个海报,要求中心的面积是128平方分米,上下需要空出来2分米,左右需需要空出来1分米,怎么设计才能让海报空出的面积达到最小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隐藏变量,进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函数关系式,进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2]。
(三)应用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意识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发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数学意识的提升和发展。例如,在讲解圆锥曲线方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吧椭圆曲线的内容和生活中油罐车横截面、天体运行轨迹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对于双曲线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热电站的双曲面冷淋塔设计进行讲解,对于抛物线的知识,可以结合斜抛射物体的运动抛物线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发现曲线方程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且有意识的在生活中思考数学问题,把相关的公式、概念和定理变成自己的,这就实现了数学意识和核心素养的发展[3]。
三、结论
对于不同学科以及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存在不同的要求。数学素养属于根植于数学应用中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如果可以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使用,可以反映和体现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内容,可以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任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2]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6-39.
[3]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5):4.
作者简介:李香兰,延边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