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驰
摘 要: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潮。在此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泛起,波及诸多领域。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它鼓吹“告别革命”,挑战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否定改革开放及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与批判。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2 — 0005 — 03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参考,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对于该国的改革、发展与长治久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历史进行刻意误读,往往引发严重的政治错误。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历史虚无主义伴随着现代性来到中国,它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口号,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引导舆论,通过否定历史进而达到否定现实政治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坚定立场,提高警惕,认真对其分析及批判。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及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说到底还是一种唯心史观的政治思潮,它与唯物史观中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相悖,通过对历史作出主观化、碎片化的解释以求歪曲历史,对现实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否定。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史观为其理论基础。历史虚无主义者向来以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选择论来认识近代的历史,他们不用歷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思维决定物质这个唯心史观总纲出发,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拒绝“规律”和“必然性”的概念,将历史运动视为受领袖意志与愿望左右的结果,把并无内在联系的、受偶然性支配的历史碎片拼凑在一起,从而否定、对抗历史唯物主义。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否定我国革命,其代表者大肆鼓吹“告别革命”,认为革命是少数革命家鼓动的结果,指责革命是部分人丧失理性的行为,革命造成了流血与伤亡是没有价值的,对人民生活、国家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他们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贬低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作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这都是拒绝承认社会发展进程规律性的结果。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以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为立场,对历史做出碎片化、主观化的诠释。归根结底,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合理性作辩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只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才是合理的价值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坚持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以“自由”“平等”“人权”等为基本的价值诉求,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认为社会、集体和国家都只不过是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与工具,其中的个人并非仅仅社会个体,其包含野心的政治家、资本家及资本集团,他们渴望攫取更多的社会利益与资源,反映在政治方面即是要求实行三权分立、多党执政、市场自由化等等。从这些方面看,历史虚无主义完全站在党与人民的对立面,而非为了谋求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努力。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随意拼凑”,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及所代表的阶级意愿为标准,对完整的历史进行拆解从而选择对自己阶级有利的部分进行拼凑。对此,列宁曾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1〕历史虚无主义者们还曾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失误与挫折及高官贪腐的案例来否定我党的领导及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种一叶障目的做法就从根本上体现了对历史的非科学态度。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多以文学作品、理论研究及影视作品面目出现。从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电影电视、qq、微博等途径广泛传播,从而误导社会舆论,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大放厥词,做翻案文章,并设置理论陷阱,不断诱导人们质疑历史、重新认识历史人物、刷新历史认识。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1988年上映的《河殇》及这些年放映的《走进共和》等影视作品中看出端倪。在理论领域,更有学者否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生造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提。〔2〕这些都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强烈的腐蚀性、广泛的渗透性及严重的危害性,这些特点同时对于其他错误的社会思潮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坚决抵制。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借助影视作品及新型网络平台大肆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对于国家政权稳定与政党地位提出了挑战,动摇了国之根本,对民众也起到了迷惑作用,瓦解理想信念,同时对传统文化也起到不小的冲击。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扰乱人们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直接关乎到做人与立国的根本问题。是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坚持唯心史观,是还原历史现实还是歪曲历史真相,是从历史主流中汲取力量还是在历史支流中寻找负面影响,这些原则问题如果混淆和颠倒,不仅造成广大群众在历史知识与历史评价方面的混乱,同时也将产生“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的消极思想,摧毁人民的信念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今,历史虚无主义的信徒丧失良知,不但渲染民族失败主义情绪,更不断称颂帝国主义侵略,美化帝国主义侵略者,更有文章说:“从根本意义上来看,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走向没落的黄色文明,要发展只有乞灵于西方的蓝色文明”。〔3〕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不仅颠倒历史,更扰乱人民的历史观。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动摇党的地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前所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的攻击方向就是诋毁我国革命、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心同德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结果。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对历史的“虚无化”降低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认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与维护,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去史灭国、改旗易帜的阴谋。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敌视、孤立的政策,在武装干涉、军事包围与政治孤立失败后,采取“和平演变”的方式企图从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使社会主义国家从内部演变,从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举个例子,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就掀起了一场重评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狂潮,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者及反社会主义者联合起来对于伟大领袖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抨击与诽谤,这也为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埋下祸根。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发展和沉淀出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也是如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建设精神文明家园的支撑。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与“全盘西化”论遥相呼应的一种错误思潮,其鼓吹者往往对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采取轻蔑、虚无的态度,并要求仿照英美等国家的文化模式。首先提出“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在20世纪30年代就宣称“西洋文化在其各个方面都优于中国文化,即是生活上也不如西洋人讲究”。〔4〕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持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起着不可忽视的危害作用:首先,它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与各种价值观相互竞争、争夺、交织,更加剧了多元交织的价值冲突,如果我国核心价值被消解,就会失去传统文化给与我们的凝聚力。其次,阉割民族特质,历史虚无主义将传统文化视为糟粕,是走向没落的“黄土文化”,埋伏着民族衰败命运的种子,这种鞭挞否定了我国传统文化,无视民族的特点与差别,削弱民族自尊与自信。最后,它瓦解文化信仰,历史虚无主义传达给人们对当代社会的悲观,否定人生与存在的意义,把信仰与价值看作可有可无,使人们精神世界陷于混乱,信仰左右摇摆。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策论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研究相结合。历史观决定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历史问题。第一,我们要坚持事物是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历史上的一切活动与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它们从时间与空间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交织成一部连续的历史。第二,我们要坚持矛盾的观点看待历史,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的发展同样也是矛盾运动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方面都有其特点,所以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中,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第三,正确处理必然与偶然间的关系,历史的发展实际上是受历史规律的必然性支配,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说到底是历史规律必然性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脱离了必然的偶然是不存在的,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偶然与必然间的关系,才能摸清历史规律与现象的本质。第四,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本质往往掩藏于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之下,对于历史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与观察,更不能被假象迷惑,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对历史现象的甄别能力与历史本质的敏感度。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首先,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民族的崛起,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我们必须要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我们还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帮助我们在思想多元化的现在分清各种思潮,并抵御腐朽思潮的入侵。弘扬传统文化要加强对文化遗址、名人故里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加强监管,防止过度开发和对文化遗产的歪曲与滥用;要加强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要积极倡导全社会阅读经典,在社区街道开展适当的文化活动;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動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其次,我们要研读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文件及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历史,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与捍卫者,学习党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党一系列方针与政策,从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党的一系列文件及讲话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中的体现与表达,通过对文件及精神的研读,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及工作者把握方向、明辨是非,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从而有效的区分各种思潮,作出理性判断。
最后,加强网络监管及文化作品的审查力度,从而缩小历史虚无主义波及范围及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理论成果的面目出现,而它们的传播主要是依靠网络平台及野刊杂志,例如一些微信、QQ朋友圈的小文章及论坛、贴吧里的讨论等等,更有甚者向县乡及偏远地区发放的反党反社会的小册子等等,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途径。面对这种情况,一要弥补相关法律的空白,防止居心不良的虚无主义者“钻空子”,二要完善相关行为量刑标准,严惩不良言论的始作俑者及传播者。同时应加强对网络平台及违规印刷窝点的排查及监控,对于宣传不良信息的平台进行取缔及封闭,肃清不良言论的危害。
综上所述,只有国家、社会及全体社会成员一起努力,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理想,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力地抵制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保持对历史的清醒认识。
〔参 考 文 献〕
〔1〕列宁全集(第 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2〕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2.
〔3〕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4.
〔4〕罗荣渠.中国文化之出路〔G〕//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6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