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春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作为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内容,勾股定理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执教教师的“勾股定理”一课,在设计中围绕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给学生思考、探究和发现勾股定理结论提供了机会.执教教师的这节教学设计有如下三个特点.
执教教师所讲授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第1课时),根据教材的安排,将该节的目标确定为:(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执教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探索勾股定理上.本节课中一共用了28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并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文化历史背景,并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带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进行练习巩固,通过学生的课堂表达反馈,我们发现学生掌握了该定理的运用.因此,本节课重点的把握十分清晰,详略得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引入,到定理猜想、定理验证、定理应用各个环节自然连贯,上下流畅,体现了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
在引入阶段,执教教师联系旧知,直接引入要研究的主题,使得引入能够直奔主题.
在定理的猜想阶段,通过从实际情境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一般化的抽象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猜想.从基于毕达哥拉斯地砖问题(现实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对等腰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和2)三边面积规律的探究,用同样的方法体会一般直角三角形(边长为2,3和边长为a和b)的三边面积规律,进而猜想出定理.
在定理验证阶段,通过切割和面积恒等法对勾股定理进行验证.进一步让学生归纳还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法,提升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结合具体例子,在带领学生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游览数学史长廊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紧扣,主题明确,始终围绕着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进行,突出是学生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性的体验.
图形作为一种直观,在学生理解代数表达式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用拼图构造勾股定理,那么学生就会较为深刻地掌握这个定理,就如同学生用“24点游戏”能更好地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一样.赫布斯特认为,欲令学生参与合理猜想,画图、拼图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假设的对象,学生可以做出猜想,并证明猜想.
构图本身就是推理的一部分,也是发现和验证定理的重要手段.学生将外显的动手操作内化为有逻辑的思维活动,那么就成功实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在执教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能够利用切割法和面积恒等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图1、图2和图3).能用拼图构造的方式证明勾股定理,说明学生深刻掌握了这个定理及其生成过程,这是本节课最大的成功.
图1
图2
图3
正是基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为转化为一般化的图示说明提供了基础.尤其是赵爽弦图本身就是不太容易想到的方法,教师让学生通过拼图(图4~图8),有效地克服了难点,同时也为向一般化过渡提供了基础.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此外,本节课还把探究延展到了课后.在教学结束时,教师提出了由直角三角形三边向外作半圆、正多边形,面积之间等量关系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进行持续性探索.
总的来讲,执教教师对此课的教学符合《标准》的要求,关注了学生的探索过程、思考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采用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去理解定理.整节课详略得当,活动设置合理,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课堂上生成精彩,是一节非常优秀的示范课.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两个方面需要后续思考.
(1)在引入环节,执教教师强调了我们可以从边的角度去研究直角三角形,但是为什么要通过平方的角度去研究呢?我们该如何实现从边长到面积的自然过渡呢?这仍然是该课题难以解决的问题.
(2)在小结部分,执教教师带领学生从数学文化、数学史的角度去总结勾股定理,设计十分巧妙、深刻.如果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并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效果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