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民阅读的实现,除了国家与社会支持,集体与民间自发形成的漂流书屋,将是对此的极大补充。
关键词:全民阅读 公共图书馆 漂流书屋
2015年,李克强总理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希望全民阅读能成为一种习惯,无处不在。”
总理提到了公共图书馆,认为“建设公共图书馆,注意线上线下的配合,通过建设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平台,让公共图书资源真正能够大家共享。”所谓线上平台,是指电子图书的阅读平台,在网络化时代的今日,人们很多的阅读行为都是通过电子设备完成,手机阅读、平板阅读、电脑阅读,电子图书已经與人们的日常阅读密不可分。而线下平台,则是指实体的公共图书馆,经过几年的倡导和建设,公共图书资源逐渐面向全民开放,国民阅读的热情也日趋高涨,人们纷纷涌入书店、图书馆,席地而坐,饱尝精品,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而在国家线下大力建设公共图书馆的同时,亦有少数的群体渴望阅读,但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或出于自卑,或缺乏便利,或缺乏时间等等,还是不能实现阅读,而如何保证全民阅读的真正实现,漂流书屋是对其绝好的补充。
1 全民阅读的现状:
2015年,中国国内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的综合阅读率为78.6%,人年均阅读量为4.56册,而同比其他国家,日约9册,韩约11册,美约7册,法约12册,均远高于国人阅读量。2017年8月,搜狐报道了全民阅读现状的大数据,从数量、质量、创作者、场景、社会环境五个维度揭示了国民对阅读品质的多重体验与追求。2017年,“全民阅读”第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具体表述也由此前的“倡导”改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热潮持续高涨。在社会倡导“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愿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置身于“无处不阅读”的环境中,并逐渐认识到阅读的真正意义,“有所读有所不读”的倾向更为突显。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2 漂流书屋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上世纪60年代欧洲,书友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籍贴上特定的标签,投放到公园的长椅、咖啡馆的桌子、博物馆的走廊、图书馆的楼道等公共区域,无偿的提供给拾取者阅读。拾取者在阅读完毕后,根据标签的提示,再用同样的方式将书籍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些书籍汇成了一条传递智慧、传递着分享的快乐、传递着信任和尊重的河流,而它们的生命和价值,在下一个阅读者的手上延续。
漂流书屋在我国的经验:2008年,laow和jane在瑞士旅行时,在卢塞恩狮子纪念碑前,第一次拾取到漂流书,突发感悟,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的图书漂流网站——“图书漂流网”。2009年4月,西南交大图书馆开设图书漂流网站。2012年2月,三峡大学举办“漂流书香,传递关爱”的图书漂流活动,组织了三峡大学图书馆、宜昌市图书馆、宜昌市点军区教育局、宜昌市志愿者协会、宜昌市点军区第五中学等十余家合作机构参与,活动范围广,影响力巨大。2015年4月,当当网启动二手书漂流公益项目,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读者收集闲散图书,送至需要地区。2017年,河南开封、民权;福建厦门;浙江杭州;新疆乌鲁木齐;山东泰州......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漂流书屋”活动。
(三)漂流书屋的形式:
漂流书屋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至当下,已经不局限是在公共区域无偿投放图书而形成的图书漂流形式了,仅在国内它根据组织者、捐赠者的不同,表现出多种模式,可分为
城镇漂流书屋
以城市名义发动组织团体、城镇居民个人捐赠图书,无偿供读者取阅的漂流书屋。如:厦门、开封、泰州的漂流书屋活动。
社区漂流书屋
以城镇下属街道社区的名义发动组织社区居民捐赠图书,无偿供读者取阅的图书漂流活动。如:河南新乡市卫滨区铁西办事处飞机场社区漂流书屋。
2.农村漂流书屋
以乡村的名义发动村民捐赠图书或社会团体捐赠图书组建的漂流书屋。如:福建莆田市荔城区遮浪村的图书漂流。
3.学校漂流书屋
以学校的名义组织发动教职员工和学生捐赠图书组建的漂流书屋及活动。这类在我国各大中小学院校均有出现,数量较多,普及面广。
4.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
以公共图书馆的名义组织发动读者或社会团体捐赠图书组建的图书漂流活动,这类多以图书漂流活动为主,存在时限较短,最终会被纳入馆藏收藏。
5、公共场所漂流书屋
以个人名义无偿捐赠投放公共区域形成的图书漂流活动。这类方式在我国存在很少。
(四)漂流书屋的意义:
传递知识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是人类智慧的钥匙,阅读图书,将为我们开阔眼界,传递图书,也是在传递着知识,传递着智慧,传递着人类的文明。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诚信
漂流图书是人们本着分享,无偿捐出的,它的传递是无人监督的,仅凭着读者本性的诚信来传递以延续,它漂流的次数越多,距离越长,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也越能体现漂流的本意。
实现图书的使用价值
一本书若在一个人手中,仅仅让一个人品尝了知识,然后束之高阁,落满尘灰,也将在遗忘中失去存在的意义。而传递到其他人手中,让更多的人品读,也将陶冶更多的受众,也能最大的实现价值。
2.阅读经典
国民阅读的现状是大量的碎片化阅读,然而,碎片化阅读是有害的,它最大的危害是容易让人把“知道”当成“懂得”。在线下漂流的纸质图书,是因为经过了出版部门的层层筛选,才能够出版。
3 结束语:
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富强后人民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网络盛行下的电子阅读只是一种浅阅读,而真正的全民阅读,更应该是精品阅读,经典阅读。但其实现仅仅依靠国家大力建设公共图书馆是远远不够的,不论是场馆还是文献资源,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去规划、布局、建设,甚至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各种限制,而只有全社会参与,发挥全民的力量,构造出一个全民阅读的积极氛围,才可以真正的将全民阅读进行到底,才可以真正的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它需要国家以及团体、个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谭辉军.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2):251-252.
[2]孙燕,毛春霞.浅议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J].电子测试,2015(18):138-139.
[3]彭欢.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对策[J].软件导刊,2015,14(06):167-170.
作者简介
岑林 男 1975/12 湖北浠水 职称:助理馆员(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