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特色建设

2018-05-07 09:17江宏唐云龙王保敏
关键词:课程群工作室校企合作

江宏 唐云龙 王保敏

摘 要: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专业发展、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分析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特征,并提出专业建设路径,如推广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建设基于工作室制课程群体系,探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等。

关键词: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工作室;课程群;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8)01-0074-03

近年来,数字媒体以其优质的体验感,迅速抢占主流媒体地位。数字媒体产业也随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高校数字媒体及相关专业借助市场需求蓬勃发展,国内诸多高校均开设数字媒体及相关专业,专业建设也成百花齐放之态。面对千帆进发的形势环境,高校数字媒体专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专业特色已然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作为数字媒体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特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专业特色内涵思考

专业特色是指专业某方面固有属性較之同等院校的相同专业存在差异并且优于众者,是各个学校在自身长期办学的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经验和方法。专业特色主要概括为独特、优质、创新三个特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这五个环节中,即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某个或者多个环节中做到“人无我有”的独特性或“人有我优”的优质性或“人优我新”的创新性。学校专业经过长期发展实践,若在人才培养的任意环节上形成自身显著特色,并且得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同,其培养的学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

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特征分析

(一)专业性质定位

数字媒体产业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以创新创意文化为主要内容,是对传统文化媒体行业的数字化。产业需求大量兼备技术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达到目标,专业不仅要开设数字技术类课程来夯实学生技术能力,还需开设相应的艺术类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技术与艺术的兼

容性成为数字媒体专业的典型特征,并被广大专家学者所接受。国内多数院校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对专业中技术性和艺术性进行选择与侧重,将数字媒体分化为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作为挂靠在计算机大类下的高职专业,应当继承其工科专业属性,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上充分突出其技术特点。考虑专业兼容性以及市场需求,专业需适当开设艺术类课程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综上所述,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性质的定位应当是“技术为主,艺术为辅,两者兼容,相互依托”。

(二)应用性突出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作为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产业输送一线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上已树立明确指向。此外,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作为工科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交叉融合专业,学生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取决于学生能否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以及完成的质量,而并非在卷面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工科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均对学生动手能力有很强的要求,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很好的继承这一共性。

(三)技术迭代迅速,专业方向众多

数字媒体的呈现依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更迭、升级影响着数字媒体呈现形式的潮起潮落。本世纪初,数字平面技术刚刚兴起时,图片图像成为主流数字媒介;当非线性编辑技术普及时,影视编辑也逐渐走向大众化;当突破3D技术的瓶颈后,3D建模也成为动漫游戏的主流;再如今,虚拟现实技术炒的火热,逐渐成为数字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可见,数字媒体领域,潮流更迭迅速。

但是人们不会因为有了视频就不再去看图片,

不会因为有了虚拟现实就不再去看电影。虽说数字媒体领域潮流在不断变化,但是依然保留了原有的呈现方式。受众的个性化,决定数字媒体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数字媒体专业方向众多的特征。目前,数字媒体专业常见方向包括平面设计、影视制作、三维动画、交互游戏、虚拟现实等。

(四)专业办学成本高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强调技术的应用,相较于部分专业来说,教学硬件多,办学成本高,专业各个方向对教学硬件均有很高要求。以笔者调研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仅在虚拟现实方向建设投入近300万,包含硬件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软件开发三个方面,其中硬件设建设占总体投入约70%,建造了沉浸式VR实训室和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实验室,总计八套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系统和一套虚拟现实交互系统。以上所述均是虚拟现实体验阶段的硬件设施,若加上开发阶段的实训室,专业教学成本之大可见一斑。

三、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特色建设路径探索

(一)推广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起源于上世纪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院,起初称之为“作坊式训练”,经后期发展,衍化形成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并积累一定的经验。[2]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具备以下特征:工作室是教学基本单位;以实际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项目知识点覆盖的课程作为辅助;教师队伍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基于项目完成情况,依据市场的评价标准给予教学评价。工作室的本质是以项目为中心,以课程教学为辅助,以产品内容为载体。[3]

推广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推进项目化教学,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传统的课程教学为辅助,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完整项目能力。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行业间无缝隙对接,特别适用于职业院校实践应用型专业。在工作室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会形成两个学习空间,一个是项目空间,一个是教学空间。项目空间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空间进行辅助教学,若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问题,转而可以进入学习空间,学习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两个空间相互支撑,形成教学特色。

目前,省内多所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均建成相关工作室,但主要功能表现在学生竞赛、教师科研以及校企合作等领域,并没有发挥其在教学方面的功能。将工作室应用到教学领域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建设基于工作室制课程群体系

淮阴师范学院的吴开亮提出课程群的概念:“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4]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涵盖计算机、艺术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繁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压力大。再加上推广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原先整齐划一课程体系将不适合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笔者分析工作室制特点,从专业方向多样性的特征出发,在传统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素养课程基础上,依据专业各个方向,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划分,建设具有特色、适合工作室教学的专业方向课程群体系。课程群体系的特点如下:(1)课程群的建设注重分析同方向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课程教学时避免知识点的重复;(2)基于知识单元构建的课程群,能够从宏观角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框架;(3)每个方向课程群的建设配备实际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课程学习作为项目教学的辅助;(4)围绕专业方向所建立的课程群学习体系较为完整,相互之间较为独立。学生在三年时间内重点选修某个方向课程群,辅修多个方向课程群,减轻课程负担,强调着重掌握某个专业方向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综合考虑,特色发展

由于受到师资、生源、基础建设众多条件约束,某个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在所有方向领域均取得突出成绩显然不切实际。当前环境下,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发展可探求一条“综合考虑,特色发展”的道路。

何为综合考虑?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地域、经济、人文等多个因素影响。2014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等目标。[5]结合实际情况,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统筹考虑时下技术潮流、区域经济发展、就业形势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必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何为特色发展?各所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办学积累等各个方面各有特色,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需充分利用自身办学条件,找准自身优势,综合考虑影响因素,选择适合方向进行重点发展,形成自身专业方向特色,进而凝练专业品牌方向。

笔者在调研交流的基础上,了解省内各个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情况,发现各所院校均有自身突出的亮点,例如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音频剪辑方向;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微课程制作方向;以及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制作方向。虽说各个学校都均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但尚未形成品牌,且均体现在校企合作、教师科研等领域,并未将特色应用在教学领域。

高职院校可依托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将专业特色进行发散,从校企合作领域延伸推广到教学领域,依托现有资源,在教学上形成自身特色。教学的特色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效果再反馈到校企合作中,为合作企业提供优质人才,形成良性循环。如此一来,在区域行业领域打造学校专业的特色方向、品牌方向,有利于提高学校专业的影响力,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最终促进专业特色形成。

(四)探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将学生技能培养作为自身办学的第一要务,将“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自身办学的宗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尚在不断完善中,校企合作生命周期短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增加校企之间粘性,挖掘校企合作深度,延长校企合作周期,达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成为校企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混合所有

针对數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办学成本高的特征,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实行校企共建、混合所有的策略。例如实验室、工作室的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共同所有。基础设施混合所有制有效缓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也缩减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活力。

2.人才队伍混编

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外聘教师,承担一定实践教学任务,可为学校带来市场最新动态。鼓励学校教师前往企业去挂职锻炼,为企业带去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人才队伍的混编,为专业教师队伍带来企业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活力。

3.实践项目混合共享

对于学校而言,实践教学时需要企业提供切实的项目案例,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完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将商业化的项目案例外包给学校工作室,实现劳动力和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项目的共享以及基础设施的共建,校企间产生共同资产,发生经济关联,可增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提高校企间的粘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学生联合培养

学生的联合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诸如“订单班”“冠名班”的合作模式,对校企双方发展均有帮助。之于企业,联合培养削减企业招聘的成本,简化招聘工作环节,提高招聘岗位的切合度,缓解人才空缺,缩短员工适应周期;之于学校,联合培养吸引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实习平台,帮助毕业生就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院校开始大扩张式的发展,有人提出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发展进入生态发展阶段。生态发展讲究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特色的建设是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倘若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加快专业特色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必然会在未来的专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哲.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分析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80-83.

[2]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3]王凯.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1(3):72-73.

[4]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5]杨桂娟.教育技术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7):156-157.

(责任编辑 阮进军)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n Digital 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ANG Hong, TANG Yun-long, WANG Bao-min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猜你喜欢
课程群工作室校企合作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