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 蒋际佑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处处、时时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要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体验,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激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通过谜语儿歌等揭示课题后问:“你们一年过几个生日?”学生:“我一年过一次生日。”老师:“有一位叫小明的小朋友他今年十二岁了,可是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激发了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见到的自行车、汽车的轮胎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老师接着问:“如果把车的轮胎做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不行,无法滚动。”老师接着说:“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老师在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学生马上回答:“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会忽高而忽低的!”教师进一步激问:“为什么圆就行呢?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短短的几句话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朝着问题方向积极思维,调动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激发了创新的动机。
充分发挥学生自觉能动性,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概念,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变枯燥学习为生动有趣学习,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周长,明确周长的意义后问:圆的周长在哪里呢?怎样计算?然后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用滚动法(大小不同的圆在标尺上滚动),用绕线法(用绳绕圆周一周)比较圆的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老师可以这样小结:“这就是叫圆周率!这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早在1000多年前计算出精确的圆周率!今天竟被你们发现。你们好棒!”此时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对新知的探究,促使思维的发展。变传授知识的课堂为学生的创新课堂。
探索意味着向未来进军,对小学生来说就是要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探索自己所未知的知识领域。教学中,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教师可以这样:“今天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看谁有创新的发现。”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轻松地学到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在这过程中不仅学会这种转化的思维策略,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不受传统或一般答案和方法的限制,不被思维定式所拘束,对同一个问题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进行大胆的尝试,打破常规。
在六年级教学中,我经常这样训练。
其一重视“联想”性题目训练。
如某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3,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来叙述: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进一步联结、转化,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也灵活了思维。
其二重视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点去分析、解决问题。
如: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水渠,前3天修了计划的20%,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要多少天?常规方法: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可列式:
①(150-150×20%) ÷(150×20%÷3)
②150×(1-20%)÷(150×20%÷3)
③150÷(150×20%÷3)-3
这时,有学生提出利用量与率的对应,先求做总天数,再求剩下的天数,可列式为:④3÷20%-3简化了解题过程,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全体同学积极思考,学生经过讨论后又得出了另两种解题方式:
⑤3×[(1-20%)÷20%]
⑥3×(1÷20%)-3
最后,通过对比得出第④种解题方法最简洁新颖。
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捕捉和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对与众不同的解法应及时评价和鼓励,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创造,成就创新课堂。
参考文献:
[1]谭劲,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8):58-63.
[2]李红梅.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