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模态的语言输入对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2018-05-02 07:49刘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

刘翊

摘要: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但是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尽如人意。根据语言输入输出原理结合多模态理论,高校教师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文写作教学中,可以以读促写,用过增加输入内容,达到提高输出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输入假说理论;输出假设理论;多模态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5-0216-02

一、当代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

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之一,也是大学英语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它是大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书面形式的体现。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书面表达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但是,尽管大学生已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仍然不尽如人意,相当数量的学生连这样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许多学生十分惧怕英语写作,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也往往是学生得分最低的部分。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如下:(1)教师教学方法过时。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只注重了语言的输出,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常常只把重点放在了语言基础知识、文章结构的讲解上,把英语使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2)学生缺乏写作热情。写作课枯燥乏味,老师讲授写作技巧,学生机械地运用老师教的理论来写作,学生们往往为了写作而写作。文秋芳(2008)指出,输入对外语学习很重要。学习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活动,能够不知不觉地接触外语,潜移默化地获得外语知识,形成外语的“语感”。逻辑上说,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因此要提高输出的效能,增加输入内容、提高输入质量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输入输出理论与多模态理论

1.输入输出假说理论及输出假设理论。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在1985年提出输入假说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他提出可理解性輸入的概念(comprehensive input),认为可理解的输入能加快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而缺乏可理解的输入却延迟了语言的学习能力。该理论提出以后,在第二语言学界引起很大轰动。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在输入假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出假说理论(the output hypothesis)。Swain(1985)认为二语习得的成功不仅需要可理解输入,还需要可理解输出。输出语言的活动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1995年Swain进一步归纳了输出的四个功能:(1)增加语言的流利度;(2)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界定所想与所能之间的差距;(3)帮助学习者检验语言假设;(4)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思能力。文秋芳(2008)在Swain的输出假说驱动假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她指出可以以输出为驱动,进行材料的输入。输入材料的适切性非常重要。材料与输出任务吻合得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吸收新知识的效率就越高(文秋芳,2013)。之后,陆续有英语专业担任口语、写作、口笔译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了“输出驱动假设”的可能性。不难看出,保证有效的语言输入是求得高质量输出的前提。只有在视听、阅读等资源中进行有效的输入积累,才能在输出环节中顺利地进行操练和调整。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多模态理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五觉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觉,通过语言、视觉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Kress & Leeuwen,1996)。Stein(2000)首先明确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法概念,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利用多模态进行教学和实践,课堂应当是包括视觉模态、书面模态、口头模态、表演模态、音频模态和体态模态在内的多模态符号空间。国内最早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研究的是李战子(2003)。她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对于加深认识语言的社会符号特点、对于多模式话语的产生和理解以及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胡壮麟(2006,2007)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化的意义和多模态构建。朱永生(2007)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顾曰国(2006,2007)提出从内容层和媒介层两方面来分析多模态话语。张德禄(2009)提出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模态选择的原则,并对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韦琴红(2009)从图像、情态、构图、颜色、印刷版式等视觉交流的主要方面研究了多模态话语。朱永生(2008)讨论了多元读写研究的开始和多元读写的含义,重点说明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近几年,国内不少学者把对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对多模态理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

三、实践教学结果分析及教学启示

笔者以输入假说、输出假说、输出驱动假说、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以福建省农林大学15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的两个平行教学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在实验开始时,先进行了写作测试与问卷调查。实验过程中,随机选择其中一个班级采用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另一班级以多模态的语言输入(阅读输入、听力输入、视频输入等)方式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供适当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输入材料,有阅读材料,也有视听材料;有时也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寻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输入材料。在学生输出阶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向学生提供输出帮助。例如,让学生观看一段与写作主题相关的视频或几篇文章之后进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段落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在期末再次进行写作测试与问卷调查。两次写作测试都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写作题型与评分标准为测试标准。

在实验开始进行的写作测试中,其中一个班级的平均得分为8.36,另一个班级的平均得分为8.5。分数相差不大且都未达到及格分9分。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偏低。在问卷调查中,63.39%的学生表示惧怕写作。而对惧怕写作的原因分析中,有80.28%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该写什么”的选项。这反映了正是由于学生平时英语输入的匮乏,导致写作时脑袋空空,言之无物。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后,两个班的写作测试成绩对比有了明显变化。实验班的学生写作的平均成绩达到了9.87分,学生的写作时长基本都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在作文质量上,虽然语法错误还是存在,但内容普遍比较饱满,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写作。在收回的期末问卷表中,81.67%的学生认为大量的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1)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可理解性输入的量和趣味性。(2)听力训练也可以促进阅读与写作,音频材料和视频材料也是很好的输入材料。(3)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注意词汇和语法教学,还应该加强阅读中的语篇分析教学。(4)对学生的输出阶段要给予恰当的引导,例如可以提供一些词汇、语法方面的帮助;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作文,充分发挥输出的元语言功能,之后教师再收上来批改,总结学生的问题并在课上讲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的语言输入对英语写作能力的促进是有帮助的,受实验时间的限制,目前的提升还不是非常明显,如果能长时间实践这种教学模式,相信对学生的写作总体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都会有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2).

[2]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

[3]宋丽.多模态话语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3).

[4]阮瑾.多模态语言输入与英语阅读效果研究[J].西安外國语大学学报,2012,(9).

[5]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话教学,2007,(2).

[6]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1985.

[7]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Cited in Cook,G.& Seidlhofer,B.1995.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写作
基于AES系统的大学英语作文反馈研究
基于iTEST测试系统和句酷批改网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学习模式
改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对策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给大学英语写作课带来的新思考
大学英语写作评改刍议
浅谈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英汉思维差异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