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露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的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出现了若干问题,其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思考。本文对高职院校服装专门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信息化教学的原则以及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信息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院校;有效性;服装专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7-0104-03
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是指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的有效教学,是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信息化情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1]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具有实操性强、应用性强等专业特点,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实现服装教学的现代化,解决传统实操教学演示集中、观看不便等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信息化教学在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未能充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今后在教学实施中的对策。
1.学生过度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
以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例,针对结构设计的难点部分,一些教师往往会制作演示视频,这样一方面能使讲解更清晰,另一方面能方便学生课上课下进行反复观看,避免以往教学中学生来不及记录教师讲解内容的情况。而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主动性弱,详尽细致的教学视频让他们在绘制样板时过度依赖教学视频,离开教学视频一步步的指导他们就无法独立完成样板绘制,无法对一个不熟悉的样板进行自主分析。长此以往,教学视频所起到的教学效果等同于只教会了学生如何绘制线条,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绘制结构样板。
2.助长学生课上学习懈怠习性
信息化教学的初衷是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时间、空间、资源等限制开展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并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2]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APP、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教学工具上传教学资料,以便学生课后查阅和复习。但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缺乏上进心,上课迟到、旷课,不认真听讲,教师提供的便利条件反而助长了这些学生学习懈怠的习性,这就违背了信息化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3.不结合实际情况套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服装专业具有实操动手性强的专业特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虚拟课堂、在线教学、线上教学平台等针对理论问题的提问与解答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能通过虚拟教学环境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进行互动和指导。但类似服装工艺制作细节、样板绘制线条的纠正、设计思想的交流等教学环节是无法简单套用线上互动的手段进行教学的。此外,虽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协助无法操作或在操作上有难度的内容的教学,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轻松很多,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产生一知半解、流于表面的情况,并使便利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阻隔师生交流的障碍物。
1.协助性与适度性原则
相关研究表明,信息化教学成功的原因更多地应归功于充分的教学准备和良好的教学设计。[3]信息化教学提倡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但也绝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4],再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无法替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更不能成为阻碍学生独立思考及探索精神培养的障碍物。因此,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中,应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服装专业课程的专业特性,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综合考虑,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使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适度应用于专业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关注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靠信息化教学工具自学无法解决的难题。
2.合理性与适用性原则
有效教学即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能够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能相对有效地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5]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本身应具有合理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必须合理可行。不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要采用信息技术,而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以适用性为原则,需要符合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符合专业教学的内容安排,符合学习者本身的特征。
3.灵活性与创造性原则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生源复杂,既有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也有艺术生和非艺术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自我约束力差。因此,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能依靠其自觉性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我们应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根据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灵活地设计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和信息化教学内容,不断引导、督促和鼓励学生有效使用信息化学习工具,最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慢慢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且需要考虑到教学是动态且复杂的过程,信息化教学在教学实施中将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困难及可变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对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善。
1.完善教学实施的前中后各阶段方案
完善的教学设计、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是有效信息化教学的基石。因此,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中,首先,要做好“教学本职工作”,即对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设计,使课程内容本身能够吸引学生。其次,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进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再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技术準备,周密设计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方案,并做好技术故障准备,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最后,教师应对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积极及时的反思和完善,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及接受能力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做出合理的调整,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做好准备。
2.巧妙结合信息技术资源与专业教学内容
在有效正常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应该自然得体、拿捏自如,而不是为了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而在课堂教学中强行加入。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资源与各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结合,使原本只能通过口头讲述演示和书面呈现的教学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这样一方面能使信息技术用到教学该用之处,避免无意义的资源和时间浪费;另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使信息化技术与师生交流互动和谐共存
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及教学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并能够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6]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等优点,但也要避免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师生之间正常的交流互动被毫无感情的信息技术取代,以及出现学生认为课后可随时翻阅信息化资料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例如,在服装工艺课上,教师可以将机械性的操作及学生容易通过自学掌握的步骤制作成信息技术资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观看图片、视频等材料,以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研究的形式进行探索学习和制作。对于有难度、关键性的步骤,不发放资料,而是教师现场教学演示进行指导。课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收集问题,然后在下堂课上集中讲解演示。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互不影响、和谐共存。
4.建立针对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机制
针对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授课评价,二是学生的学习评价。在教师方面,教师不仅要对自己设计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和信息化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要根据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在实际专业教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自身是否能及時改进和调整教学进行评价。在学生方面,根据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的考查形式多是实操练习,且过程性成果与期末终结性成果同等重要的特点,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所培养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进行分析测评,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这才是从教与学两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维度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