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聪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旗之下,巧妙利用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将品德教学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实效。尽量挖掘语文学科中的魅力之处与品德学科相结合,发散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品德;语文;整合;课堂实效
一、学科内容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品德学科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语文学科则同样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发展学生的个人素养为目标。二者课程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在教学中对二者进行整合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纵观当下,我们不难发现品德课程大多由语文老师教授,这就为二者的整合提供了大大的方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找到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为整合学科带来成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中有一系列的秋天活动,冀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秋天的图画》与其主题一样,我和孩子们结合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孩子们既感受到了秋天美景,同时将活动与学习相结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样,品德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与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槐乡的孩子”“捅马蜂窝”“颤抖的羽毛”“少年闰土”“偷瓜”主题相近。因而我把这两个学科合并起来做成了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回忆童年的快乐与烦恼,并且让孩子们拿来他们的玩具,讲讲他们的故事。回忆童年的同时,我们还一起谈了谈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快乐,“旅游的快乐”“取得好成绩的快乐” “玩耍中的快乐”“获得满意东西的快乐”。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明白了,长大的我们比童年有了更多的需要,因此需要更多的努力。
二、德育与知识并重,花开并蒂莲
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并不重视品德教学的重要性,而是草草了事,一学期下来,品德书崭新如初。品德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它完全符合“中国梦”治国思想,而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品德学科存在着一致的课程理念。而课堂教育既是传授知识的途径,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最基本的形式。德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品德课堂上,而是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而在品德教学中有效整合语文学科存在很大的实效性。例如,我们在教育学生勇敢、坚强、爱国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英雄人物,让情感与实例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英雄情怀,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心生感恩。同时也对曾经学过的语文知识做了一个回忆,这不就是德育与知识并重,花开并蒂莲。一年级的孩子对爱国主义并没有形成定义,在一年级上册“祖国妈妈,我爱您”这一主题中,我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一起认识我们的祖国,认识红领巾,讲讲少先队的故事,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认识了自己的祖国。
三、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寓教于乐
讓品德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在四年级上册“花钱的学问”这一主题中,我给孩子们分成小组,让孩子们到超市中去买家庭必需品,记录查看商品价格,如何合理消费,同时举办“我当家”这一活动,让孩子们为自己的家庭当一星期的家,记录家庭的消费支出,我们还一起说一说如何合理使用自己的压岁钱,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课本的理论知识。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让诚信伴随我”,这一主题符合我们当下的社会精神潮流,我们呼吁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的社会需要诚信,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诚信故事,我和学生一起搜集这些诚信故事并且开展“诚信故事我来讲”,孩子们有声有色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既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也让诚信深入心田。我们还一起做了一个个诚信标语,来到学校旁边的时光公园,向来来往往的行人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在大家的鼓励下孩子们表现得落落大方,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勇气,收获了怎样与人沟通的方法。这种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提供写作素材,文章始于此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写作则更多的是写生活,品德恰恰就是关注儿童的生活,因而品德学科丰富的内容就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通病。更主要的是学生学习品德课程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品德课中的一些好词佳句也培育了学生的语言基础,为学生论词达句提供了便利。学生在品德课中学习做人处事,学习爱国情感,学习民族风情异域邦都,这些不同的事物也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品德课中我们会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浅显的人生经验也同样是学生笔下的好素材。
品德学科的学习不应该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联系生活,向其他的学科靠拢,挖掘其他学科中广阔的资源,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