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博览群书是他们增长见识、获得智慧的途径之一,丰富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迅速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转化为他们的创造力,促使他们早日成材。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收效不容乐观。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人均每年读书7本、日本人均每年读书40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书55本、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对这一组对比数据感到忧心。因此,只要谁有办法有措施能够推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都会乐观其成。
但是对于近年来某些地方炒得很热的 “海量阅读”,我却有些疑虑。
首先, “海量”的量是多少?如何界定?当代资讯发达,新词不断涌现。稍不留神就要落伍了。“海量”, “海量”,海一样的量。听起来比我们平时说的 “大量”似乎多得多。那么多少阅读量才能称得上 “海量”呢? “海量阅读”的倡导者兼实践者实验的对象是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部分的阅读标准跟 “海量阅读”的标准做一个 “量”的比较 (见下表)。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 海量阅读标准第一学段 (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 800(-1000)个左右会写。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 (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 (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 (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一般而言,一二年级孩子每年阅 读量不能低于100万字 (正常是100-200万字之间),二三年级每年不能低 于 200万字 (正常是200-300万字之 间),四五六年级每年不能低于300万字的阅读量 (正常是 300-500万字 之间,有的阅读量大的孩子可以每年 达到1000万字以上)。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 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 “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 读总量的10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 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 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摘自韩兴娥 《课内海量阅读:简单易行》
跟 《课程标准》相比,倡导并实施者的量果然很大。但是即使是这样大的 “量”,也还达不到人们心目中 “海”的标准, “海量阅读”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有的社会办学机构更是把 “海量阅读”的 “量”在上述标准上再加一码:
如今女儿已上小学,特别喜欢读书,一天甚至可以阅读10本。“父母不能分分钟陪伴在孩子身边,书是一个涵养丰富的学者,像宝藏一样引导孩子去看见更大的世界。”何芳说女儿从不腻在她的身边,因为她有强大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生活。而对于高年级、面临升学压力的孩子,海量阅读提供 “一分钟一万字” “十分钟一本书”等阅读训练及记忆方法,配有一套专业测评系统,同时,提供一张涵盖中小学课内外所有100本的课外书单。能让孩子在短时间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诀窍,并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网文:专访荷叶伞海量阅读创始人何芳老师)
其次,从倡导并实施者的案例来看, “海量阅读”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时毕竟有限,有规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那么,课堂上的海量阅读如何操作呢?我还是引两个“海量阅读”的案例来做一下解析:
一本语文课本的学习,一年级如果除去拼音教学的时间,二到六年级除去写字的时间,单算阅读教学两个星期就能完成。到了高年级,我们师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高谈宇宙之奥秘,纵论天下之文章,妙语连珠,有华章迭出之美,激扬文字,呈大气磅礴之势。读书成为幸福之旅,教学变为愉快之行。道家的谦下养生,儒家的精进利生,涤荡着繁杂的教师职业带来的浮躁、茫然,滋养着我们师生的从容优雅。 (韩兴娥 《“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漯河市第二实验小学有两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张晓云、刘博更是把语文书的学习压缩到了8天、4天甚至跳过语文书的学习,直接进行经典诵读。 (《教育时报》 “他们用四天时间学完一册语文书,你敢吗?”)
从上述操作来看,实现 “海量阅读”是以大幅度浓缩甚至 “跳过”语文教材的教学时间来实现的。
再次,海量阅读如何做到熟读精思?海量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对培养学生的 “语文素养”有明确的论述:“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与新课程理念高度吻合的,教材中将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通过课文进行了有效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教育优势。而在上述试行 “海量阅读”的班级,语文教材的学习时间被大幅度地压缩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文化感受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以教材为蓝本来实现,而代之以 “海量阅读”,那么,倡导兼实践者们用什么方式来完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的呢?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 “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 “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 “海量诵读经典”。我称之为 “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质量关键词:海量。方法关键词:阅读。 (韩兴娥 《我的 “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我对韩老师的 “三部曲”不持异议,只是对她的 “质量关键词:海量”表示困惑。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一词的注释是:①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商品质量、教学质量、建筑质量。②量度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也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量之一。单位是千克。显然, “海量阅读”应取第一个义项。而 “海量”只显示数量,不能显示质量,即数量不等同于质量。再者,数量与质量在通常情况下不成正比。一本可供使用一个学期的语文教材在两周甚至四天就学完了,这样的学习肯定很难做到熟读深思。即使后面留下了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由于要完成100万到500万字 “海量阅读”,速度与“熟度” (请原谅我也临时造了一个词)不是一个能成正比的关系,正如物理学上的压强原理: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反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就一般人而言,阅读的速度越快,可能就来不及深思熟虑,多数情况下是囫囵吞枣。熟读静思是需要时间的。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慌意乱,空手而归。 (朱光潜 《谈读书》)。笔者9岁时遇上 “文革”停课,去乡下外婆家当了三年的放牛娃,三年当中只接触了一本残破不全的书——秦兆阳的《在田野上,前进!》,那本封面封底全没有,只能从书脊上隐隐约约看出书名和作者的小说,陪伴我整整三年,在翻来覆去的重复阅读中,我完全进入了书中的世界,与书中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这本书对我后来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心而论, “海量阅读”的倡导兼实践者是很有教育情怀的,他们身上有着非常可贵的使命感和开拓精神。我对 “海量阅读”解决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少、慢、费的痼疾一点都不怀疑,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 “差”的问题是 “海量阅读”能解决的吗?多快好省是最令人神往的,但鱼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 “多” “快”“省”的速度和宽度未必能够产生“好”的 “熟度”。
最后,欲速则不达,慢慢走,欣赏啊!
“学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 “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朱光潜 《慢慢走,欣赏啊!》)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不能速成的,而且,每个学生由于资质不同,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也是有差别的,应分层设置目标。比如我对高中学生的阅读目标就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A层次:消遣式阅读。不作任何要求,让学生在推荐的书目杂志中,读什么、读多少随意,好读书不求甚解。旨在培养兴趣。读文章能记住大致内容,读小说能记住并复述故事情节,在积累中潜移默化。
B层次:理解式阅读。如果A层次是 “看热闹”,这一层次则要求 “看门道”,即把握一些规律。如懂得一些文学常识,在阅读每部具体的作品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中去把握作品本身的思想和艺术。喜爱文章的妙语,读小说,能复述故事情节,并能模仿小说或文章的笔法,写一段文章。
C层次:研讨式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分析、评价和欣赏。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通过质疑和鉴赏,肯定和吸收作品中正确的、美的、好的东两,批判和扬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读到一定数量后,还可将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阅读,分析和把握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不同作家风格的异同等等。对作品中的妙语喜爱之极,咀嚼涵泳,并有意识地摘抄积累。读作品能达到 “入迷”程度,能复述作品内容并能分析、评价其艺术特色。能充分吸取作品营养,创造性地运用到写作中,得心应手。
在阅读方法上,我把精读和略读的方法编成口诀教给学生:
精读之道,在于细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通乎此,不求乎彼;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段落篇章,内部层次,弄清作用,概括大意。
归纳中心,理清条理。入乎其中,联系实际;
言若吾言,意若吾意。出乎其外,全面评析;
客观公正,务求破 “的”。略读不然,只观大意。
资料要点,取我所需;难需是细,不及其余。
精读略读,互为补弥;恰当运用,提高效率。
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既要使用好教材,也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既要 “海量”,更要质量;既要 “速度”,也要 “熟度”;既要鼓励学生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远大抱负,也要劝勉学生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执着;既要用略读的方法实现阅读的 “量”的积累,也要用精读的方法保证 “质”的提升。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我们才能实现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