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玲
摘 要: 本文提到的王老师的作文教学在学校有口皆碑,可偏偏在作业检查中过不了关。是什么原因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述了作文批改办法。
关键词: 作文批改 师生共改
王老师批改作文,只是圈圈画画,表示学生这个词语或者这个片段写得好。作文后面是王老师写的话,多则一页,少则一句。如“你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为你这样的做法而叫好……”等。但对于学生的错别字和病句,王老师基本不改。这和学校的“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要坚决消灭”要求显然不符。王老师却认为,作文教学的精髓在于呵护儿童的习作兴趣。那么,如此批改学生的作文,能否保证习作质量?王老师认为,只要他教的学生习作兴趣浓厚,习作水平是高的,领导就不应干涉。
我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批改习作。王老师的圈圈画画也好,后面的简短批语也好,我们平时的不同的批改习作方法也好,无论从哪一点讲,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如何“改”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在日常习作批改中,常常是学生习作交上来后,由教师亲自批改。像有的农村学校,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个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写的习作较长,每次老师花了三个多小时辛辛苦苦批改完,发给学生,学生总是随便看看,甚至连看都不看就随手放在一旁。这样批改的结果是累了老师,收效甚微。
针对这样的问题,从1998年到现在,我尝试了各种办法,终于摸索到了一种批改作文的方法。这个方法相对来说对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一定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它最大的特点是老师要用心。
第一步:师生共改,教给修改方法
在每一单元的习作结束后,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比较有写作特点的文章(或片段),也可以选择含有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共同问题的文章,然后抄在黑板上(或出示在投影仪上)。全班学生人手一册,同时抄在笔记本上。接下来,先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并由全班同学记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供以后写作参考,然后就是师生共同修改的时间了。老师在黑板上把学生的修改记录下来,下面的学生也同时进行修改。修改紧扣着字、词、句、标点进行,可以逐段展开(这其实无异于在训练修改病句)。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两节课的时间(有条件的用多媒体更轻松。)。当然,在不断的训练之后,可以简化这个环节,甚至直接进入第二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三点:(1)把好的习作呈现给学生,供学生学习;(2)暗示习作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习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修改习作之前,要强调被选中的习作肯定是文章中的佼佼者,并在文章下面注上:作者——~~让文章的主人产生自豪感);(3)(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学生如何修改习作。期间,教师起着引导把关的作用,同时在黑板上记一记、写一写就可以,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
第二步:小组修改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以四人为一小组修改习作。分为两个步骤:(1)选出十几篇相同等级的作文,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从字、词、句、标点入手讨论、修改,教师来回巡视指导(这大约要用一节课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修改前要提出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动笔,否则,一部分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就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冷落,成为“看客”,这不利于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2)把修改后的习作收起来,教师审阅。再选出几篇改得比较好的文章,表扬奖励该组成员,并把修改的结果(原文)张贴在教室里,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点:(1)让修改习作的方法得以巩固;(2)通过表扬机制在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意识,使学生对修改习作产生兴趣,在下一次的师生共改中更认真地投入,从而把修改习作的方法学得更扎实。这个表扬机制应用得当,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期间,教师起的作用是巡回指导,最后把关,主要参与修改的还是学生。
第三步:独立修改
前面两个环节必须在课内完成,第三步可以作为家庭作业独立完成:可以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可以修改其他同学的习作。需要注意的是,独立修改的习作要求比课堂修改的低一些,这个可以安排在八大单元习作之外,可以从片段入手,再逐步过渡到篇。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任务是把把关,并把改得比较好的文章展示出来,其他任务都由学生完成。“万事开头难”。习作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也就是说习作教学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能期望一两次过后,学生就“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就能连升三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一路攀升。但是,我们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一年以后,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有可喜的提高。倘若坚持下去,我们根本不用费心揣摩考试的题目,因为会写作文的学生是考不倒的。当学生学会独立修改习作以后,则对学生今后的习作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这样的批改习作方法其实已经把习作教学、语基教学、习作批改融会贯通,可谓是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它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个教学理念。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批改作文,都应该如王老师所说,建立在呵护学生习作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让学生爱上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