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静洁
摘 要 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关注学生学习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因材施教,把满足个人需求与群体共学行为智慧地结合起来,融合因材施教的“私学”与群体共学的“群学”为一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小学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9-0088-03
1 前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主要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提升,这个时候精神需求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尤为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不难发现私人订制已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今生活的时尚潮流,糕点可以订制,家居可以订制,饰品可以订制,旅游也可以私人订制,等等。这些生活的个性化追求足以说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學生是脚,教育是鞋”,同样,教育也可以私人订制,学习也可以个性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性化学习已俨然成为未来学习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班级编制都是40~50人一个班集中授课,教师教学只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针对大多数学生做一个教案,实行“一对多”“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跟不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设计者和组织者,应关注学生需求,探索私人订制式教学,从而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探索小学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
2 善引导——创设个性化学习空间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互助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也最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中营造一个充满愉悦与信心的教学氛围,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将个体学习为主变成互助学习,使课堂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场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而学生互助式学习能够让他们更大胆、主动地提问,获取所需的知识,从而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如“画楼梯”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使用FD、BK、RT、LT命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并鼓励生生互助。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输入指令,并探讨FD、BK、RT、LT这些指令的特点与作用。学生在输入过程中便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FD是前进、BK是后退。”这时还没有发现规律的学生也开始注意起来。当然,有些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先进带动后进的策略”,允许以组为单位;或者按照就近原则,让先完成的学生去帮助未完成的学生,实现生生间的教学相长。
班级就像一个大熔炉,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内敛,他们遇到问题就喜欢藏着掖着,不敢问教师。这时不妨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生生间更多的交流空间,学生之间心智相仿,因此更懂彼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予他们一点儿空间,不妨相信或许这些“小老师”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提供各取所需的指导,增强教学实效 以往的教学通常是以传授和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作全盘授予,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这样的灌输教育会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成绩稍差的学生“消化不了”,因此,两极分化尤为严重。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教育理念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也一改往常作风,开始放手引导学生去独立地研究、合作地探索、自由地交流,让每个学生最恰当地定位,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学习方式。那如何给予各个学生最适合的教育呢?这需要教育者以服务的心态来开展教学,提供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服务。
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交流时,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固步不前,而应该深入学生中去发现学生的需求,在他们的学习基础上给予引导。有些学生基础扎实,易接受新知识,那么可以给予赞美与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些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那么可以给予适时的辅导;有些学生基础一般,思维停滞,那么可以给予恰当的点拨,让他们“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这样课堂就能让每个学生都各取所需、各有所长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教育,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深入挖掘典型性问题,提升教学受众的能力 典型性问题就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的特点。因为典型性问题一般是表象隐藏比较深的问题,或者是容易忽视的易犯性问题,所以受众面比较广,影响也比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炼出典型性问题,深入学生中去,从学生中去发现、提炼,然后重点讲解,为学生的学习之路扫清障碍。
如在教学“彩色世界”一课时,学生总是习惯性地移到直接用FD指令封闭图形内部就填色,而不是用PU指令腾空移入封闭图形内部再上色,发现这个问题的一般性和易错性。这时教师把这个问题广播给全班来一起探讨下,并且为了防止下次再犯这个问题,特意打比方再阐述原因。告诉他们正像画图中的填充一样,刷子要腾空移到封闭图形内部的某个位置再填充颜色,Logo中的填色也是一样的。教师必须迅速反应,在学生的争鸣点中寻找师生互动的沟通点,因势利导,灵活应对。
3 巧出题——增强学习效果
任务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施教之功,贵在授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终身教育的要求,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掌握主动探究、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如在“穿越迷宫”一课,小猫抓老鼠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教材上是后退两步,笔者实际上课时让学生自主发挥,有的学生会让遇到障碍物的小猫后退,有的学生会让遇到障碍物的小猫返回起点,有的学生会让遇到障碍物的小猫膨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奇思妙想,过多的限制就是过多的束缚,适当放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任务设计应具有递进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容置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有平等的权利,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多层次的规划设计。如果设计的课堂练习太难,大部分学生可能都无法完成;太简单,又达不到预设的练习效果。因此,针对一些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设计成若干逐层递进的小练习,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依次呈现。这样既照顾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又能很好地反馈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看到自己的潜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如教学“画蒲公英”一课,本课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学习使用Repeat命令,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设计了闯关练习,让学生分别用Repeat指令畫出不同的图形,逐步引出蒲公英的画法。三关练习由易到难,既有梯度,又有一定的关联度:
第一关,用Repeat命令画长为80的十字架;
第二关,用Repeat命令画长为80的米字;
第三关,用Repeat命令画长为80的蒲公英。
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十字有四条边,所以指令是“Repeat 4[fd 80 bk 80 rt 90]”;第二关,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十字的诀窍,所以轻而易举地能写出“repeat 8[fd 80 bk 80 rt 90]”;接着第三关,学生通过前两关的探索,已经发现一定的规律,所以第三关也很快完成。通过此练习的设计,不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Repeat命令的基本运用,同时开启探究绘制“中心环绕叠加”图形的大门,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相对稍差,因此,做题的速度也相对缓慢,可能同样的时间只完成第一关;但是因为任务设计有一定的关联度,所以完成第一关后再来理解第二关、第三关也并不困难,知识的衔接依旧是可持续性的,不会因为没有完成第二、三关而引发断层效应。
任务设计应具有拓展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操作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任务正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自身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设计好基础性的任务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拓展性的任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构建有效教学。
如在教学“画星星”一课时,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画正多角星后,笔者又抛给学生画一个空心正五角星的练习。这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及练习,但学生通过前面的练习中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量一量,想一想,画一画,不一会儿就能发现是海龟画的边数、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发生变化,通过不断地尝试,修改指令,再尝试……终于画出这个空心正五角星,然后兴奋地向教师汇报结果:用“Repeat 5[fd 50 rt 144 fd 50 lt 72]”这条指令就可以画出来。这时笔者不由地感叹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
4 重评价——激发学习热情
多维度评价,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界一直流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谨慎地对待各种各样的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全班的学生。只要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和发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这个提高可以是个人表现上的提高,可以是学习态度上的提高,也可以是学习成绩上的提高等。教师要用纵向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学习成绩。在平时,教师善意的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是锦上添花,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就是学中送炭。
素质教育时代倡导尊重、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如果教师仅仅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那么就是与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精神相背离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学生有了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他们就有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就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待发掘的潜力。教师如果能把差异作为抓手,就能让各类学生都得到适切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积分式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积分会员机制是商业中常用的营销方式之一,让消费者通过消费等方式获取积分,享受会员福利。积分营销凭借其吸引新客户、刺激二次消费和提高客户忠实度的优点,早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师作为“服务行业”中一员,何不把积分营销理念引入教学评价中来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换一种方式来衡量,就会多一批专业人才。
任何一个班级,总有好的学生,也有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善于记录下他们的每一处闪光点,例如: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如果上课很积极发言,就要给予积分奖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如能基本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要给他们累计积分,让他们体验到“摘到桃子”的喜悦。针对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额外的附加积分奖励,激发他们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学习动机。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应该用更多的爱去包容学生,对学生不吝啬赞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相信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5 结语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想打造适合班级的私人订制课堂,关键就在于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量体裁衣的教学。只有把满足个人需求与群体共学行为智慧地结合起来,才能融合私人订制的“私学”与群体共学的“群学”为一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三[J].开放教育研究,2017(2):13-21.
[2]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