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刘娟娟,韩婷婷,邱艳,任菁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浙江 杭州 310003)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目前已经全面铺开,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医师的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打好基础,有利于提高我国医学生的整体水平,最终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师群体。国家对于全科的规范化培训尤其重视,大力推行全科住培,补充全科人才队伍,全力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重点工作。目前在全科住培中,从国家层面制定的全科住培方案到各个全科住培基地制定的培训方案,在临床知识技能方面基本都有着一套系统完整的培训评价体系。然而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薄弱,既没有对应的培养方案,也没有相应的评价要求[1]。本研究就科研能力培养在全科住培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大一院)全科医学科为例,就全科住培中对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介绍。
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临床医师在完成日常医疗工作之外,进一步思考临床问题的潜在机制和改进方法,督促其对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为其能够进一步做好临床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高等教育的目的绝非针对某一具体职业进行的窄面训练,而在于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综合大量信息的能力、掌握语言技巧、批判性阅读、有效写作和沟通以及虚心听取意见的能力,而科研训练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科研培训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医师-科学家”,而是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追求额外培训的潜质[2]。这种培养目标得到了美国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许多优秀的医学院校将其整合进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3-4]。
全科医师在工作中面临的病种多样,要深入全面的诊治疾病,势必要求全科医师以科学研究为基石,把握好医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学会临床研究,以利于在工作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全科医师诊疗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对患者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5]。且目前在我国职称晋升的评价体系中,科研仍是大部分人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在上级医院就业的全科医师,对其科研能力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因此,加强对全科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诸方面因素的现实诉求。我们在全科住培期间,对住院医师的要求并非强求其一定要在住培期间发表论文或申请到课题,而是希望指导其在探索科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研究的方法,科研与临床相长,以提高其综合能力[6-7]。
目前的全科规范化培训普遍存在着“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住院医师由于本科生居多,本科学习阶段对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缺乏导致大多本科住院医师对于科研没有基础,认为科研只是用来应付升职称,进而对科研失去兴趣,对科研的重要性不了解[8]。研究生住院医师在研究生阶段有着不同程度的科研基础,对科研有着一定的兴趣和了解,但由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大多局限在导师课题的一个固定方向,在导师、师兄、师姐的协助下完成,因而科研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没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9]。由于目前多数住培基地对于科研能力没有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住院医师的科研意识逐渐淡化,住培结束后难以适应临床工作和事业长期发展中的科研诉求。因此,在住培阶段对住院医师进行全面系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建立起基本的科研思维,将有益于他们毕业后的长远发展[10]。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如何在规范化培训3年的有限时间内,培养出有一定科研能力,并在日后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全科医师,需要住培基地、带教老师的共同努力。
下文以浙大一院全科医学科为例,就本院在全科住培中对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介绍。
3.1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由于住院医师的基础学历、就业去向、所在年级各不相同,因而对住院医师的培养也不应该千篇一律,应该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此达到最优化的效果[11]。浙大一院全科采用的是独创的基于胜任力培养的导航式全科医师培养模式(General Practitioner-Milestones,GP-S)。本院的住院医师按住培后工作去向(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和生源类别(本科生/研究生)对住院医师进行双纬度的划分,结合住培年级,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划分为12个版块。这12个版块可以根据年级的递进串联成4条培养路线图,见图1。根据各自所处阶段的特点,因材施教,打造个性化的科研培养方案[12]。
图1 GP-S多路径培训路线图Figure 1 GP-S navigation multi-path mode
以生源类别为基准的纬度划分,是指根据住院医师的基础学历有侧重地进行科研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进行,而研究生住院医师则鼓励其较早地开展科研工作。以就业方向为目标定位的纬度划分,是指根据住院医师就业在综合医院还是社区医院,来提出对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以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为就业方向的住院医师对其科研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建立起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以社区医院为就业方向的住院医师,其科研能力要求相对低一些。以年级为经度的层次递增,是指根据住院医师所在的不同年级,制定相应的科研培养方案。第1年的住院医师培养重点在阅读文献,锻炼科研思维上;第2年的住院医师可尝试撰写综述或其他类型文章,做一些已有课题的辅助工作;第3年的住院医师则着重强调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
3.2 组织科研理论授课 全科住院医师大多缺乏系统扎实的科研基础知识,因此有必要组织住院医师进行科研理论学习。我们整理出住院医师提出的共性问题,由全科基地组织师资进行统一授课。如针对刚进入全科基地的医师,讲述如何查找、浏览、精读文献;针对高年级的住院医师,讲述如何挑选科研课题、撰写科研论文等[13]。与此同时,我们组织住院医师定期对新近学习的文献进行小讲课,以此督促住院医师深入了解自己所读文献的科研思路、研究方法[14-15]。
理论学习的形式有面对面的授课和网络上的在线授课2种。面对面授课能随时把握住院医师对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根据住院医师的学习反应及时进行解释、调整。网络授课则可以增加授课的次数,不受住院医师空余时间、地点的限制,还可以反复回看授课的内容。网络授课的工具有微信、千聊app等。在实际应用中,师资授课以面对面授课为主,住院医师小讲课以网络授课为主。
3.3 发挥全科导师带教作用 全科住院医师在学习科研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住培基地层面的整体统一管理,其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更难以落实其个性化的培养。本院的做法是为住院医师配备全科导师,一对一对住院医师进行指导,在住培的3年里引导住院医师逐渐了解科研[16-17]。采用住院医师与导师微信交流和定期会面制度,微信交流可随时解决住院医师遇到的科研问题,而通过住院医师和导师定期的会面,全科导师可切实把握住院医师科研学习的进度,督促其多看文献,协助其确定科研的方向,指导其参与已有课题研究,帮助其撰写、修改论文,全方位关注并解决住院医师在科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18]。
3.4 组织定期交流讨论 全科基地组织全体住院医师及导师举行定期会议,以汇报住院医师科研学习内容、研究进度,并通过住院医师研究课题讨论等形式,督促住院医师及时总结近期的科研进展,积极与其他住院医师、导师展开沟通与交流,建立起问题探讨机制、科研合作机制,以此互相促进,激发科研灵感,增加科研知识。
3.5 鼓励住院医师外出学习 浙大一院全科出资鼓励住院医师外出参加科研交流学习,对于已有科研论文的住院医师,鼓励其在各大学术交流会议上投稿发言,增加其科研的成就感,锻炼其科研表述能力;对于无合适文章的住院医师,同样资助其参加感兴趣的学术会议,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获取新的科研思路。
对全科住院医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最终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师,而非优秀的科学家,因此采用的评价方法的是过程性评价,而非单纯的结论性评价。主观上,听取全科导师的意见,对住院医师科研学习的态度、能力进行打分;客观上,采用住院医师积分制的评价方式,每次住院医师参加科研讲座听课,进行科研进展汇报,尝试撰写科研论文等,都会给予一定的分数。每6个月至1年汇总统计主客观总分靠前的住院医师,和前一轮比较进步明显的住院医师,予以相应的奖励。分数的高低不是目的,住院医师在得分过程中锻炼起来的科研思维,提高的科研素养才是培养的最终目标。
住培是目前医学生毕业后的培养方向,在住培的3年里打好临床、科研、医患沟通等能力的基础,培养出高水平、全面发展的全科医师,是全科住培的目的。在住培期间进行系统完整的科研训练,为住院医师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吕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与策略[J].中外医疗,2013,32(15):129-30.
[2]洪佳旭,罗怡,姜春晖,等.美国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训的经验与启示[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6):650-652.
[3]洪流,柳金强,刘涛,等.浅谈美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39-42.
[4]范静怡.美国的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7):108-111.
[5]卢慕峻,徐明曦,达骏,等.住院及专科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5(45):7-8.
[6]周莉,杨宝,王文明,等.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7):73-75.
[7]Seaburg LA,Wang AT,West CP,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resident physicians’publications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during residency training[J].BMC Med Educ,2016,16(1):1-6.
[8]李锋,何亮,张杏怡,等.医学本科毕业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J].大学教育,2015(11):133-134.
[9]张伟,王欣倍,王洪,等.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的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相关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126-128.
[10]Bourgeois JA,Hategan A,Azzam A.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and scholarship: creating an active academic culture during residency[J].Perspect Med Educ,2015,4(5):254-258.
[11]Allen S.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medicine milestones[J].J Grad Med Educ,2014,6(1):71-73.
[12]韩婷婷,刘娟娟,蒋国平,等.基于美国Milestones的我国导航式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0):1152-1155.
[13]俞婧,王捷,马瑾,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4):326-328.
[14]欧云生,杨洪宇,蒋电明,等.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经验[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10):1081-1083.
[15]王培民,张农山.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147-148.
[16]Bartheld CSV,Houmanfar R,Candido A.Prediction of junior faculty succes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comparison of metrics and effects of mentoring programs[J].Peerj,2015,3(11):1262.
[17]Ogunyemi D,Solnik MJ,Alexander C,et al.Promoting resident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productivity using a structured faculty mentoring program[J].Teaching &Learning in Medicine,2010,22(2):93-96.
[18]Bhatia K,Takayesu JK,Nadel ES.A novel mentorship programme for residents integrating academic development,clinical teaching and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ssessment[J].Perspect Med Educ,2016,5(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