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桂冰 张翠琼 何桂华 张亚香
相关研究显示,在第一产程中采用注意力转移、自由体位等可增加孕产妇的分娩的舒适感,加速产程[1-4],继而减少医疗干预,同时在宫口开至3 cm时采用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可选择性改善痉挛的平滑肌,不影响正常平滑肌的生理收缩节律,缩短第一产程;此外,间苯三酚不会产生系列抗胆碱不良反应,对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影响极小,可作为孕产妇分娩用药[5-8]。本研究选取初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并联合间苯三酚对初产妇第一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期为产科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提供护理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6月本院收治的初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均为单胎、头位、足月妊娠的初产妇;孕前检查显示身体状况良好,胎儿健康,符合阴道分娩条件。(2)排除标准:高危妊娠孕妇;胎膜早破且四肢无法自主活动者;存在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使用催产素或人工破膜;使用其他分娩镇痛药。根据产妇意愿将其分为常规组(n=118)与研究组(n=82)。产妇及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卧位或半卧位待产分娩,待宫口全开时指导产妇用力分娩。研究组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及间苯三酚,具体操作如下:宫口开至3 cm时,给予间苯三酚注射液(生产厂家: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766)80 mg+0.9% 氯化钠注射液 20 mL 缓慢静脉注射,用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片刻后,予以分娩球配合产妇变化体位。如产妇选择坐位,则产妇在分娩球上左右晃动骨盆,上下弹坐,见图1。如产妇床边直立,则助产士把分娩球放于床上,产妇立在床边,双手抱球,身体前倾,见图2。如产妇跪位,应在地上铺垫透软垫子,产妇跪在垫子上,身体前倾,头尽量靠在分娩球,见图3。如产妇站位,则助产士把分娩球靠墙并置于产妇后背及腰部,身体直立,见图4。
图1 产妇坐位示意图
图2 产妇床边直立位示意图
图3 产妇跪位示意图
图4 产妇站位示意图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记录两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2)记录两组分娩结局:宫口全开时间、阴道分娩率及宫颈裂伤、子宫颈水肿发生率。如宫颈外口有裂伤,肌肉纤维断裂且大量出血,甚至累及阴道穹隆,子宫体下部或宫颈环形脱落,可诊断为子宫颈裂伤。如宫颈前唇、后唇,甚至整个宫颈变厚、肿胀,为水肿样,即可判断为子宫颈水肿[9-11]。(3)采用新生儿Apgar评分评价新生儿状况,包括肌张力、心率、反应、呼吸、皮肤颜色,总分10分,分数越高代表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常规组年龄21~32岁,平均(25.4±4.3)岁;孕周 37~41周,平均(38.2±1.7)周;体重 57.3~71.9 kg,平均(64.3±4.5)kg。研究组年龄22~35岁,平均(26.7±4.8)岁;孕周37~41 周,平均(38.5±1.4)周;体重 57.1~72.3 kg,平均(64.8±4.4)kg。两组年龄、孕周、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各分娩产程时间比较 研究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分娩产程时间比较[min,(±s)]
表1 两组各分娩产程时间比较[min,(±s)]
组别 第一产程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常规组(n=118) 576.4±98.2 46.8±9.3 6.4±1.2研究组(n=82) 484.7±89.7 34.9±7.2 5.3±1.2 t值 6.727 10.185 6.376 P值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研究组宫口全开时间、阴道分娩率及子宫颈水肿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子宫颈裂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研究组、常规组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为(9.2±0.3)、(9.1±0.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9,P=0.056);常规组新生儿窒息2例,高于研究组的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829,P=0.569)。
表2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分娩球运动充分利用其柔和、弹性、可持续活动等特点,改善孕妇呼吸和循环,调节骨盆底肌肉韧带,增加母体柔韧性和力量,使身体逐步适应妊娠和分娩,可用于妊娠期,也可用于分娩间[12-13]。近年来,随着众多医学者不断优化产妇分娩进程,提出自由体位一说,通常情况下,临产时胎头是倾斜不均的,当胎头继续下降时,这种倾斜姿势会自行解决[6-14],对不能解决,甚至到第二产程,这种持续性头盆倾势不均将妨碍胎头俯屈、旋转、塑形、下降,此时需予以恰当的干预措施,促使胎头更好地适应产道,改变其头盆倾位,故提出分娩时采用自由体位[15]。自由体位有多种,站位或坐位时,胎儿纵轴与产轴一致,在胎儿重力作用下,宫颈压力增加明显,有助于胎儿下降;蹲位时可增加骨盆出口宽度,增加胎儿旋转及下降;跪位时则可利用重心力作用,帮助枕后位胎儿旋转,也可消除对痔疮的压迫。间苯三酚是一种非阿托品、非罂粟碱类纯平滑肌解痉药物,近年来已广泛运用于产科,能直接作用于胃肠道、泌尿系统生殖道平滑肌,相对于其他平滑解痉药比较,其不具有抗胆碱作用,可用于分娩时产妇的解痉药[16]。
本研究将分娩球与自由体位结合,充分用于分娩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一产程中,助产士陪同产妇进行分娩球训练,其柔软的接触面对会阴体及腰部起到了支撑和按摩的作用,缓解产妇部分宫缩痛,同时产妇的躯体感觉反射到神经元投射区,转移产妇的注意力,增进孕妇舒适度[17]。产妇可利用分娩球可维持各种舒适体位,而且分娩球还带有一定趣味性,助产士共同帮助产妇按摩腰骶部,并鼓励、安慰产妇,可有效降低产妇紧张、恐慌感,为产妇提供正性分娩体验。在宫口开至3 cm时,予以间苯三酚静脉注射,对痉挛的宫颈平滑肌起到松弛作用,继而从生理上缓解疼痛感,产妇作为分娩的主体,可以在宫缩时更好地控制自己分娩力度,并降低焦虑感,促进自然分娩,故研究组第一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其次产妇在第一产程的待产中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为第二产程用力储备了足够的体力和能量,可以集中力量使用腹压,加速分娩,故研究组的第二、三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结果显示,研究组宫口全开时间、阴道分娩率及子宫颈水肿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及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本次研究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及间苯三酚可有效缩短初产妇第一产程,提高其阴道分娩率,改善其妊娠结局。
[1]刘兴会,代莉.我国自然分娩现状及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31(2):97-100.
[2]徐爱丽.分娩球配合自主体位助产对初产妇的主观感受和分娩结局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7):1378-1380.
[3]徐燕,曹迎九.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产妇产程及剖宫产率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4):546-548.
[4]崔雅坤,卢志茹,李力,等.间苯三酚对无痛分娩产程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14):2173-2174.
[5]厉跃红,吴娜,庄薇.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初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9):793-796.
[6]黄奕,陈利敏,林意.自由体位分娩对自然分娩率和剖宫产率影响的临床观察[J].生殖医学杂志,2015,24(1):37-40.
[7]陈美芳,黄海燕,张继红.半卧位屈大腿抱膝法与仰卧屈膝法分娩体位对产妇影响的对比研究[J].广西医学,2015,20(5):729-730.
[8]刘威,于洪宇,吴丽霞.产妇分娩体位管理对分娩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3):4933-4935.
[9]覃秀珠,沈岩金.自由体位对分娩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2):1842-1844.
[10]黎小玲,余桂珍,黎秋妹,等.水疗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6):49-52.
[11]邓燕,俞丽丽.自由体位分娩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5,24(7):91-93.
[12]廉清颖,贾显静.自由体位联合分娩球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5):769-771.
[13]罗玉珍.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孕产妇分娩时疼痛及分娩控制感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2):1718-1720.
[14]杨萍,田瑞华.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促进第一产程的临床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2):49-50.
[15]肖海燕,陈静.拉玛泽呼吸法及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在第一、二产程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6):4426-4428.
[16]郑婕,何平,曾兰兰.三种处理产时宫颈水肿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9):1288-1291.
[17]黄雪霞,许雪洁,林泽香,等.自由体位助产配合分娩球运动待产促进自然分娩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3):5749-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