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 徐杰丰 陆雯 李子龙 俞夏娣 屠海霞 叶琴 方雅
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医疗问题,其导致死亡人数约占全球所有原因所致总死亡数的9%[1]。在我国青壮年人群中,创伤性死亡已成为第1位死因[2]。创伤救治存在时效性,其早期、快速、准确的评估,以及后续高效的治疗,对于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1]。在创伤早期评估与治疗中,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角色,比如生命体征监测与预检分诊、建立静脉通道与用药等。近年来研究显示,利用创伤评分体系可以量化评估患者伤情,辅助进行有效地救治,而有关创伤评分体系在提高护理救治能力中的作用却少有报道。2014年9月,余姚市人民医院自主研发危重患者跟踪系统,整合损伤严重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等评分系统,对抢救室创伤患者实行数字化质控管理,初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将重点分析危重患者跟踪系统对创伤护理救治水平的影响。
1.1 对象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危重患者跟踪系统运行1年期间我院抢救室接收的创伤患者1824例(研究组),其中男1320例,女504例;年龄15~88(49±1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044 例,高处坠落伤532例,其他伤248例。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危重患者跟踪系统运行之前1年期间我院抢救室接收的创伤患者1860例(对照组),其中男1296 例,女 564 例;年龄 16~89(48±1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04例,高处坠落伤528例,其他伤2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因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研究组在抢救室接收创伤患者后,立刻启动危重患者跟踪系统,医护联合进行患者相关问诊、查体及辅助检查等,给予初期生命体征评估、吸氧及建立静脉通道等护理治疗措施,并尽快完成ISS、GCS与MEWS评分。其次根据患者评分情况,将创伤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1)轻度伤:ISS≤15分且GCS≥13分且MEWS≤5 分;(2)重度伤:ISS 16~24 分或 GCS 9~12 分或 MEWS 6~8 分;(3) 危重伤:ISS≥25 分或 GCS≤8 分或MEWS≥9分。对于重度伤与危重伤,ISS、GCS与MEWS评分的其中一项达到危重伤分级的患者,首先列为危重伤。再根据患者的伤情部位与程度评估,予以不同的护理监护级别、急救处理及多学科协同诊治,并尽快联系收住创伤外科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或手术室进一步治疗。对照组沿用传统的诊疗流程,在经过相关问诊、查体及辅助检查等评估后,主要根据主诊医师的临床经验性判断,决定创伤患者的护理监护级别、急救措施及后续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创伤患者护理救治时间的指标:抢救时间(在抢救室进行急救处理的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等。创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指标:创伤患者继发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突发昏迷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病死率等。患者家属与医生满意度分析: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就诊流程、就诊时间、服务态度、抢救技术、健康宣教等方面,医生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执行医嘱时间、护理质量、医护沟通、团队协作、服务态度等方面,评定级别分为满意、不满意2个。信效度经检验均>0.80,问卷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救治时间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护理人员参与的抢救室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明显缩短,静脉通道建立与药物应用的速度明显加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救治时间的比较(min)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研究组创伤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与医生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创伤患者的家属与医生对护理救治的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 3。
表3 两组创伤患者家属满意度与医生满意度的比较[例(%)]
研究表明,在急诊创伤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在创伤救治团队里尤为重要[3]。护理人员往往最先接触患者,第一时间评估患者伤情,并进行体位调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维持氧合、生命体征监测等工作,随之建立静脉通道、留置胃管、采集各种体液标本等,再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治疗措施[4-5]。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动态地、密切地观察创伤患者的意识、瞳孔、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并执行医嘱,确保医护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护理人员还需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护理,做好健康宣教,让患者与家属拥有较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可见,护理人员承担着多方面的重要工作,除了运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还成为患者、家属与医生3者的重要沟通与协作对象。研究显示,良好的急救护理模式可以为严重创伤患者赢得救治生命的宝贵时间,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还利于形成降低医患纠纷、促进医护和谐的良好局面[6-9]。
本研究采用危重患者跟踪系统整合ISS、GCS与MEWS评分,分别从解剖、生理及颅脑损伤等角度,早期全面地对创伤患者进行损伤部位及程度的评估,以实现对抢救室创伤患者的数字化质控管理,进而督促医护人员共同提高对创伤患者伤情严重性的重视度与工作效率。结果显示,危重患者跟踪系统运行后,护理人员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明显提高,表现为建立静脉通道与应用药物等护理干预措施的速度显著加快,参与抢救的总体时间缩短。
目前研究认为,危重患者的病情不仅进展迅速,而且复杂多变,早期快速地实施有效抢救措施以缩短患者的治疗等待时间,是降低患者致死、致残的关键[10]。当前研究显示,危重患者跟踪系统通过早期快速地评估患者,督促医护人员进行决策性的治疗,尤其是护理人员早期地执行各种治疗方案,结果明显地降低创伤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创伤患者急救的存活率。另外,该系统通过客观、准确地显示创伤患者病情严重度,不仅督促医护人员进行各种诊疗措施,而且促进了医护之间的快速沟通协作,提高医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以及提高患者家属对救治效果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跟踪系统的成功运行,明显加强了抢救室护理人员参与创伤救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护理人员的创伤救治水平以及医护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最终提升创伤患者的护理救治效率,降低创伤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患者家属与医生满意度。因而,危重患者跟踪系统可能成为抢救室创伤救治的有效辅助工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交通伤与创伤数据库学组.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6):485-488.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3.06.002.
[2]Wang SY,Li YH,Chi GB,et al.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oblem[J].Lancet,2008,372(9651):1765-1773.doi:10.1016/S0140-6736(08)61367-7.
[3]王飒,陈水红,金静芬.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7):811-814.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6.07.008.
[4]赵晓东.如何做好创伤患者的早期评估:动态评估与快速处置相结合[J].临床误诊误治,2014(7):32-34.doi:10.3969/j.issn.1002-3429.2014.07.012.
[5]张连阳.创伤救治损害控制中应避免的错误[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00-102.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1.02.002.
[6]戎燕燕.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6(30):33-34.doi:10.3760/cm a.j.issn.1672-7088.2009.10.110.
[7]Mackenzie EJ,Rivara FP,Jurkovich GJ,et al.A 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rauma-center care on mortality[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6,354(4):366-378.doi:10.1056/NEJMs a052049.
[8]李如先,李正碧.腹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32-34.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1.24.102.
[9]曾慧.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37-38.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1.21.102.
[10]程晓斌,毕玉田,黄坚,等.严重创伤病人院内早期救治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8):636-638.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2.08.030.
[11]牟秀华.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16-18.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2.14.060.
[12]姜保国.我国严重创伤救治的现状和救治规范的建立[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577-578.doi: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2.07.001.
[13]黄爱丽.腹部创伤护理监测及应对系统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6):34-36.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