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2018-04-23 01:08范朝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审美教育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加强人文主义教育。要加强高职人文教育,首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同时高职教育者应该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高职教育中应该注重审美教育地渗透,最后高职教育必须建立独立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文教育 立德树人 教师形象 审美教育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3.1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悄悄发生变化,开始重物质而轻精神,在这样群体心态的支配下,教育也越来越表现出实用性和功利追求,尤其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重视专业课、实训课,忽视人文教育基础课。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重点突出“实用”,传授贴近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相应的理论课和文化课就要有所减少,有的简单地开几门选修课,有的甚至可以取缔课程。而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中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加强,同时高职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削弱,否则就是高职教育人文精神与知识技能教育的本末倒置。

1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应是当今高科技时代过分“功利化”导致的负面影响。人要生存,就必须去追求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很正常的。当今的时代,掌握了一门技术,便有了生存的依据,便有了个人的立足之地;一个国家也如此,掌握了高精尖的科學技术,便在世界上有了生存的依据,便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而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又是能如此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状况,改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于是人们认为,科技可以快速的解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科技甚至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人类对科技的作用如此的盲从,甚至把科技当成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万能钥匙”,这就难怪高职教育如此重视科学技术轻人文精神了,以至于高职教育被深深地“异化”了,导致了在我们的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人”不见了。然而,过于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外在功利的高职教育,它只给受教育者在生物界竞争中变强大的本事,却难已赋予人精神上的寄托,让人的灵魂难以安顿;它只给人以种种“武器”,却没有使人树立起做人的理想、信念与境界。然而,离开人,再发达的教育,都因其失去了根本而如同大厦建于沙滩,是虚幻的,危险的。教育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有限的目的”,即指向谋生的外在的目的;另一种是更为重要的“无限的目的”,即指向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的目的。但当代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它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它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教育的这种外在化的弊病造成了人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引导学生去探心灵宇宙、悟时代使命、会文理于一身,导致高职学生成为了只会谋生,却不知为何要谋生,谋生的目的是什么的人,成为了为生计算计小利,而不是行走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2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人文教育的途径

2.1高职教育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

理想的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的理想就是要寻求理想的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的也是最终极的目的。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一种对人的关注、关怀与提升,培养人是教育的最本质特点。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和灵魂,而重视技能轻人文的教育之所以讲它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教育把工具性的目标当成了根本的目标。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欠缺,而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势必导致“工具人”和“半个人”的出现。而一个缺乏人文情感,缺乏人生理想、缺乏人生精神追求的人也必定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 鲁迅先生曾阐述“立人”的关键是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从真正能够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而言,就应该都能够在一种合理而有序的体制中间,充分发挥出高度的聪明才智与独创个性。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都获得了健康美好的发扬,都充分实现了个性的解放,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就都会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积极向上表现。那么提高和升华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自然就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情。鲁迅先生确实是抓住了整个中国奔向现代化的关键。而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背景下,这一命题更是具有现实意义。

2.2高职教育者应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进入到21世纪,教师形象正在成为教师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人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理想教师形象进行了不同方式和层面的探讨。理想的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的理想就是寻找理想的人,而理想的人首先他们要有理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我认为现代教育者应该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关注生命、追求理想人格是教师应予期待的一种境界。教育要关注如何使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学生首先是个“人”,首先要有人性,要有人格,人格可以说是人性的度量,是做“人”的基本规格,即要有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如果连人性都丧失了,人格都扭曲了,业务学得越好,能力练得越强,后果就越坏。教育只有真正关注学生人格培养,才能避免将教师和学生理解成传授科学知识的工具。由此才能领悟韩愈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义。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更重要的是使教育者注重自我修养,这有助于教师知识、情操、意志和谐发展,健全教师的人格,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说,作为教育者自身,不仅仅是把专业的水平和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完善,把教师职业活动看作是一种技能性的工作,变成是教师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境界加以追求。在这样的价值引导下,使教师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使教师能够超越世俗功利,追求个体生命完善。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要求教师在知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获得统一。真正做到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尽其职尽其能,“人生教育总任务发展,应该是主体教育与主知教育配合发展,尽全力去培养道德与技能同时兼顾的新人才,更高明而又精明的新人才,也就是仁者与智者合体的新人才”(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作为教育者,应时时做到不断的自觉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种反省,实质上是提供人不为物欲,争取内心的自由,希望自己不要去看重身外之物,完成心与性的修养。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来理解人的职业活动,职业活动也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即职业不是谋生的,而是被看做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场所,是个人生命力勃发与价值实现的载体。只有按此思维方式去理解教师这一职业,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萌生对能否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忧虑与危机感,而这种对生命的忧虑,才能成为教师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同时面对社会的发展,教育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教师在作为知识和文化传承者的同时,还应当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将继承与创新,教学与学习,行动与研究,实践与反思,育人与育己,整合成一体,形成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

2.3高职教育中应注重审美教育地渗透

一份反映近几年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和未来的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大学生对生命持漠视态度”,遭遇挫折时有“1.7%的人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决”,在对待大学生自杀行为上“16.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甚至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凸显崇尚生命,注重生命的人文价值,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大学生生命与人文教育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者应该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我们要大学生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我们自身应该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全身心的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高职校院校面对那些考分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基础又没有打牢,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会学习,又不被家长,老师欣赏的高职学生,面对着那些在基础教育阶段遭受过或重或轻心理挫折的高职学生,更需要高职类院校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富有人本情怀。“赏识生命、激励生命,成就生命” ,给学生更多的人文教育的关怀与补偿,重新去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重新去唤醒他们那份对科学,对学习,对事业的强烈渴求,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化的学生观。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它需要我们怀有尧斯所说的“期待视界”,教师对学生这部“刚刚开打开的书”需要秉持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它是对学生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信念。因而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他确信“变化的眼光会改变一切”,因而表现出对这部书的作者——学生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宽容和最大信赖,他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随时准备听取和接受学生的意见,以缩短师生的审美距离。它以一种欣赏和积极态度去调整师生之间的矛盾,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学生一起去建构审美人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的层次;由品文而悟道,把审美和育人结合起来,它要求教师必须突破文章作者个体意识,不停留于从阶级、政治,社会,时代的浅层次来诠释作品,而应进一步深入作者的灵魂,去挖掘文中深含的生命意识,使作品鉴赏指归于对生命存在的体认与感悟,把文学鉴赏真正升华到审美的高度;有作品而反观自己,即通过对作品生命意识的关照和体认,反观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在不断的反观与自省中使自己生命得以升华,审美人生观得以形成。教育的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人的生命不断超越与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意义的对话就是指处于平等地位上的教师、学生之间的一种认识,情感生命精神的双向交流,最终达到使学生自主、自由的发展的目的。对话的教学是双向的,是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由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转变为生命主体间的沟通、融洽,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師生克服各自的偏见,从而获得新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智慧。师生应该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去感悟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在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由于对话是生命的创造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而且老师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创造过程。对话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而且教师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创造性带来的愉悦。“对话”式教育中的教师应是一个表演者,这种表演是一种真诚的表演,它以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角色消解的方式去走近学生,因而这种表演拥有受众的观众。同时学生也应是表演者,教学中讲台不应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而应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所有的人在这里感受生命,体验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价值。教育中的人在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既在进行表演,又在欣赏表演,这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的回应与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识视界的融合中,这样的对话不仅使教育充满着流动的变化美,而且由于师生的视界从外部转向内在,转向对双方的心灵互动,就使得理解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实现——这才是审美化的教学。生命通过对话获得自身的透明性,通过共通感的获得,使教育中的人共同面对与承受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共同分享生活的愉悦和欢欣。惟此才有教育职业的美,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带给教师自身以及学生曼妙丰盈的审美人生。这才是现代教育所应追求的境界。

2.4搞好高职人文教育必须建立独立的高职类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过去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是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文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又长期沿用普通本科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一般被称为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并不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我们认为,要构建高职类院校学生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人文教育课程目标以企业要求为依据的原则;(2)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以适合企业需要为原则;(3)课程实施过程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原则;(4)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5)课程质量评价以学生全面素质为标准的原则。同时,应找准构建高职人文课程体系的参照系。我们认为在大学、社会,企业三者人文参照系中,企业的人文要求应是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建构的主要参照系,这是由于高职教育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所以企业对员工的人文要求,就相应地成为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建构的坐标。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中,我们的民族正朝着伟大复兴之路昂首阔步。当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的实现着一个又一个梦想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也就指日可待了。当我们的教育将人文教育这一阵地,牢牢守住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成为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简介:范朝阳 (1971-) , 女,湖北黄冈人,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