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线 韩娟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1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又是护士资格考试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其涉及到解剖、药理、病理和生理等内容,涉及知识面广,五年制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学起来较枯燥,难懂,学习效果不佳。护理教育中的病例分析法是指运用典型的临床病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疾病现场,训练护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维,引导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假设、质疑、推理、反思讨论,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小组讨论法是通过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对主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而获得的结果[2]。笔者将病例分析法用于2014级五年制大专的内科护理学的课堂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我校五年制大专护理2014级2个班级共75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5班(n=41)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5个,女生36个;将6班(n=34)作为试验组,其中男生3个,女生31个。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性别、年龄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本学期进行内科护理学的第4章到第9章的教学,包括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教学。
2 方法
本学期选择的病例以遵循教学大纲,结合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题型来进行设计。对照组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理论讲授和多媒体结合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以病例分析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讨论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护理程序等方面。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集中汇报。下面以消化系统疾病中肝硬化病人的护理为例进行讲述。
2.1 教师方面
2.1.1 制定科学合理的病例 教师在准备病例时,结合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研究制定典型的案例进行问题的设置。最近几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范围有倾向于临床,故在设置病例时倾向于临床,但依旧以护理病人为重点内容。笔者与本教研室的内科老师一起,群策群力,共同制定病例。如肝硬化患者在发病早期有什么临床表现,晚期又有什么变化,门脉高压症又为何出现,又有什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在早期和晚期有什么区别,如何对这样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让学生紧紧围绕护理程序展开讨论。
2.1.2 关心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遇到的问题 学生是由中专毕业后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医学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和自律性较高职大专生要差。学生在进行准备时,反映需要看的内容多,不知从何处入手,教师及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导学生参看相关资料。学生反映门静脉的解剖和生理难于理解,教师利用课下时间对学生详细的讲解,将门静脉的解剖比喻成为一颗树,树根深埋于胃肠道中,吸收营养物质,树干就是门静脉,扩散的树枝就是门静脉进入到肝脏的部分。学生了解后进一步引导,如果肝脏变硬了,那么树干的营养物质和血液还能否输送进入到肝脏?而树根又有源源不断的血液注入到树干来,那么树干的管径会变宽还是不变?及时引导学生由树的形象转换到血管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推导会有哪些临床表现,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营养物质都没办法吸收,那么在护理患者时需要哪些注意?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推理能力是否提高。
2.2 学生准备 试验组随机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有9名,由小组自行推选组内1人为组长。在进行病例分析之前的1-2周,提前将病例发给每个组的组长,让组长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自己的组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以文件的方式汇报并上交。学生的准备工作是病例讨论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3]。正确理解病例讨论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把握讨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围绕问题查阅教材和相关的参考资料,掌握相关的知识背景,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查阅不同的内容来解决相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组内讨论,整理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3 实施
2.3.1 每次讨论2个学时,共90分钟。让小组代表到讲台将本组的讨论答案告知全班同学,组员有需要补充的,也可到讲台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教师把握问题的主旨,使讨论围绕中心展开,如讨论偏离问题或纠缠于枝节而忽略问题中心则予及时引导,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进行澄清。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每组选出 1名代表发言,课堂上教师充当听众。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发言的内容作出归纳和评价。
2.3.2 采取组长负责制 强调组长的责任意识。组长不光要负责对病例分析的分配任务和管理工作,还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考勤,对于有缺席的小组,将会影响到小组的整体得分,强调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2.3.3 采取激励政策 采用加分机制对小组进行考核,强调学生的个人发言会记录到平时成绩当中,强调发言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分值计入平时成绩。综合每个组的分析讨论结果,酌情给予加分以及发放小礼物,比如笔记本或者笔。为避免打击表现不良的小组,不给予减分惩罚,但也不加分。在进行病例分析时,每个组的组员都要记录下其他发言组的内容,然后当堂讨论出哪一种解答更合理和全面,教师再进行综合讲评,对于胜出的组,给予加分。
2.4 评价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s描述总评成绩的得分,并进行t检验。学期结束时,使用自行设计问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回答方式为“是”或“否”,匿名填写,当场收回。发放调查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回收率100%。
3 结果
试验组的学生在分析病例時能以整体护理的思维解决问题,能通过门静脉的解剖和生理理解门脉高压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并能提出有效的护理。
试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总评成绩的比较(见表1)
试验组对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效果评价(见表2)
4 讨论
4.1 以病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考核成绩中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结果显示,94.1%的学生认为小组讨论法有利于合作交流,97.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单调的内科护理学变得生动易于理解,97.1 %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这些结果均表明,以病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学习目标更明确,小组讨论法有助于将病例分析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全面,有利于知识点的吸收和记忆,学习效率更高。通过病例分析的小组讨论,教师能够充分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个人能力,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
应试教育背景下,结合学生的考试方案和护士资格考试题型,学生错得较多的内容是病例分析题。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的以病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同时,学生做题的自信心有所提高。小组讨论法,允许学生去发现和陈述个人的意见,学生也可分享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观点,学生不再只是重述教师或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学生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小组讨论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呆板,激活了课堂气氛。
4.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总会遇到问题,需要学生互相配合,共同收集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讨论课堂上强调学生如果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如讲话或者看手机,均在小组的总分值中扣分。重申一个人的课堂表现好坏,将影响到整个组的平时成绩和个人的总评成绩。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次数越来越少,课堂纪律得到改善,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加强。
4.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法要求学生提前自学内科护理学有关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多方面知识,还需要将病例的讨论结果做得最好,所有阶段均需要自学完成,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内容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4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在选择病例分析题时,要以内科护理学的的教学大纲为要求,又要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还要结合临床典型真实案例。这不仅要求教师与其他内科老师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多方面涉猎有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书籍,还要求教师结合临床调查最新的疾病护理方法,还要具备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师在讨论课的总结阶段,需要针对不同组别和不同学习程度进行点评,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内科护理学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断补充更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需要课堂的整体调控能力,并做到积极鼓励每个学生踊跃发表意见,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更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如何选择病例作为分析,如何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讨论,这些经历,可提高教师的教学知识,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师生共赢。
本次以病例分析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以病例分析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金丽,宁永金,何雅娟.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2-854.
莫文娟,张平,昊艳平,李健芝等.小组式反思讨论法在《健康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7):505-507.
董晓琼,李隆珍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杂志,2010,29(9):1424-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