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远 郭腾飞
一、现状分析
象山县贤庠镇位于象山县最北端,北濒象山港,与宁波由象山港大桥相连,距离宁波市区40千米,南距县城15千米,是象山县北部重镇。贤庠镇区域面积66平方千米,海岸线12千米,浅海滩涂近1700万平方米。辖2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万余人。
据调查,贤庠镇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正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貌。按照“一镇一带”的发展目标,坚持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区域发展,打造象山北部精品线。贤庠镇借助枫康石斛养生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沿山形走势贯通从西山下村到碶头陈等八个村的绿道,构建绿树成荫、四季花海的生态线;以沿山生态线为主轴,依托县北部精品线和贤庠镇沿山生态线的打造,在西山下、东风、碶头陈等村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围绕精品线创建突出沿线村庄改造提升,其中沈家洋、着衣亭分别创建市县级特色村。
贤庠镇结合“美丽乡村”创建正努力打造核心旅游区域,加强“南休闲”发展规划,培植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休闲养生特色小镇;实施西山下村、东风村、章家墩村、沈家洋村、珠山岙村、碶头陈村、塘花园村、着衣亭村等八个村的连线打造,串点成线,区域发展,打造象山北部精品线;统筹开发建设枫康石斛基地、月季花基地、沈家洋村、章家墩村四个区块,打造“农颐特色小镇”;以登山游步道为依托,挖掘整合历史文化古迹,连接珠山北麓各个精品农业基地,打造珠溪精品旅游线;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统筹资源,扶持有条件的村打造精品民宿;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朱下庵精品民宿项目,结合桂花基地将该区域建设成为特色民宿集群。
碶头陈村作为贤庠镇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样板村,该村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種植了2万平方米观赏性花卉,推出赏花、露天烧烤、农家体验活动等休闲项目,2017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在推进“美丽乡村”创建中,贤庠镇注重“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的同步发展,大力发掘和推进强村富民工程,使“美丽乡村”建设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2017年以来,该镇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沈家洋村和章家墩村区域以“农颐特色小镇”创建为目标,将枫康石斛基地、月季花基地、沈家洋特色村三个区块有机结合,连成一个以枫康为核心,两村为两翼的整体,突出旅游养生功能;西山下村以桂花博览馆及朱下庵精品民宿为重点,突出集餐饮、民宿功能;东风村区域以休闲农庄为中心,打造欧洲风情小镇,突出异域“洋”家乐风格;碶头陈、珠山岙等四村区域以登山烧烤、田野风光欣赏、古村落游玩为重点,突出乡村体验功能。以打造“古韵田园、休闲养生”的农颐特色小镇为目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规模化、精品化作用充分发挥,石斛、桂花等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更加突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浙江省象山县贤庠镇成人学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参与了“美丽乡村”的道德高尚心灵美、文化丰富生活美、社会和谐乡风美的“三美”教育活动。
(一)调研了新型农民教育需求
(1)对农民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农村劳动力结构,务农人数占总人数的45%,外出务工人数占55%。
(2)对农民学习需求调查。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方面,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培训目的人数比例占89%。
(3)对农民培训地点的调查。85%的农民接受在村培训,8%的农民接受在县城培训,因此,我们选择培训方式、培训地点时要更多地组织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的现场培训,把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
(4)社区文化活动调查。农民对文化娱乐活动、健身活动、自身素养提升活动有较高的兴趣,对短信、微信、墙壁画、宣传单等教育宣传活动支持率均超过70%。
(5)社区教育活动调查。农民对知识讲座内容的兴趣排序依次为健康、生活知识、政策。
(二)开展了“三美乡村”系列教育实践
(1)开展道德引领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让村民崇德向善。
(2)开展文化熏陶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让村民生活品质提高。
(3)开展美德传承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让乡风更加文明。
(三)探索“三美乡村”教育措施与方法
1.搭建“三美乡村”教育平台,引领“三美新风”
(1)打造了贤庠镇道德讲堂。
(2)建立了村民学习中心。
(3)美化了农村文化墙、文化长廊。
2.开展道德评比活动,形成榜样引领效应
(1)开展了星级家庭评比活动。
(2)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比活动。
(3)开展了书香家庭、学习之星评比活动。
3.借智借力组稳定壮大“三美乡村”教育师资队伍
(1)聘请专家师资队伍。
(2)建立公益师资队伍。
(3)组建公益演出队伍。
(四)取得了一些成效
(1)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
(2)引领农民走上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3)助推新农村的“三美乡村”新风的形成。
(五)探索出适合本地“三美”教育的平台与方法
(1)打造了贤“庠道德讲堂”。
(2)建立了多个微信学习交流群。每次技能培训、文化活动,都及时建群,并借助贤庠镇镇政府、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学习信息,方便农民及时掌握信息并交流学习。
(3)成立了戏曲、舞蹈、旗袍秀、书画等社团,并深入农村演出。
(4)建好了28个村民文化学习中心,激活了农村文化礼堂,使培训进村、社区活动进村有落脚点和联系人。
(5)挖掘文化墙、宣传画、文化长廊等的文化育人功能。
二、问题与原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农村的发展变化,见证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特别是沿省道、县道的农村和具有产业特色优势的乡村,基本达到了村庄秀美、村民富裕、宜游宜居的目标,达到了“美丽乡村”的“外在美”。但多数乡村,由于以道德引领、文化熏陶、美德传承等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不足,还达不到“美丽乡村”的内在美要求,与“道德高尚心灵美、文化丰富生活美、社会和谐乡风美”的“三美乡村”还有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
其一是文明礼仪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没有很好地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农村里中实实在在真善美的宣传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原因是教育平台不足、教育活动不力。
其二是村民社区文化活动缺乏,生活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差、便民设施少、文化生活贫乏、农民整体上素质不高、生活习俗落后。由于生活习惯以及公共设施的不配套,目前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除了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几乎找不出其他的时尚健康的娱乐活动,广场舞、踢毽子、跳绳等兴趣社团亟待组建,村级学习中心学习氛围不浓,各种学习型社团有待开发。追求文化生活、丰富精神世界、重视自身健康、绿色环保观念、加强学习意识等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还需要引领与改变。
其三是物质攀比、铺张浪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风气与文明乡风相距甚远,节庆氛围、节庆活动有待提升,崇尚自然、崇尚节俭、崇尚环保、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还远远没有形成。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榜样引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用身边的榜样改变乡风。联合多部门,尽可能地多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要注重通过发掘典型、评选典型、典型人物引导人人做好人,典型评选出来了,还要进行广泛的宣传,经常性地开展“百姓故事,百姓讲”宣讲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
2.瞄准“文化丰富生活美”这一目标
多方联动,着力抓好文化素养充实、文化基础夯实、文化活动抓实三项工作,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组建文艺团队。目前浙江省象山县贤庠镇老年学校有自己的书画、舞蹈、戏曲、养生班级,学校成员都是各个村的草根文艺骨干,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才,鼓励他们带头培养镇级、村级的文艺团队。
(2)充分用好文化活动场所。要使文化活跃起来,就得有文化场所。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农村健身广场、村民阅览室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可以根据村民需求建设台球室、乒乓球室等功能室,尽可能地多开展文体、文化活动,先由相关单位和组织带领,吸引更多的老百姓参与活动,逐渐形成老百姓自我管理、自愿活动的氛围,凝聚人气,争取天天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演出,不断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
3.围绕“社会和谐乡风美”这一目标
(1)用节庆和礼仪改善农村新風。学校要充分联合相关部门筹备好节庆等相关文化教育活动,利用春节、清明、中秋、重阳、国庆等重要节庆日,结合开学、成人、新婚、生日等重要节点,推广开展启蒙礼、成人礼、新婚礼、寿诞礼等礼仪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知礼守礼、传承美德。
(2)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古建筑和古民居的保护,强化古树名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魅力乡村,推进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建设。
(3)传承好“历史文化”。全面挖掘、整理和记载历史文化村落里的生态人居、制度习俗、传统工艺、人物传记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完成历史文化村落的“古村故事”编撰;推动乡风乡愁、礼仪礼节、故事档案等进礼堂。
(4)着力抓好宣传教育。良好的村风和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条件。我们要通过群众喜爱的宣传形式,开展新乡贤文化进礼堂、进家庭、进校园活动,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宜芯.终身学习思想的嬗变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9-14.
[2]朱仁凯.社区教育活动要看天气、接地气、聚人气[J].成人教育,2015(2):69-70.